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学历社会、文凭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迈进,这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而今又由能力社会向创新力社会迈进,这是由知识经济发展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高校是知识传授系统,也是知识创新系统,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抑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素质教育已为国人所共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仍处于主流地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即使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们松绑,也已为时过晚。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缺乏继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必须以创新理念、先进思想、科学原理为指导,实施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建立科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建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的创新平台,倡导学术自由,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成功,它在高效率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的同时,忽视甚至损害了青少年固有的探究欲与创造性,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难以发展的内伤,致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难度增加。因而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多借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增强方法的学习,加强能力的训练,真正地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好基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创新教育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应该做到:培养创新的意识,即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即用新的方式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技能,即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本身所具有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内因;营造严谨、务实、活性的学术氛围,必要的物理环境和创新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
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
1.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形成的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知识,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少,这种误导机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其次,要树立学生本位观。在学生本位观指导下,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等。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的内驱力,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效。
第三,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像装配线那样按照一个标准制造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实践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关心、支持、保持和鼓励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发展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与特知特能特长,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培养创新型教师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有学生的创造性。高等教育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要努力解除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非理性制约,要让教师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意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调整为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一是要加强角色学习,对教师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育实践是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环节,防止对传统角色期待的认同行为。
其次,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变化迅速,教师要成为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名能提供最佳学习辅导的创新型教师,其难度是非常大的,复杂的教学情景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专业依托、个人素质随时随地都提出挑战。教师在不断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学习,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教师一是要做到广泛订阅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理论书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学习。二是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会,吸收各地同行的先进经验。三是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和师资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有科学方法论知识,又有现代教育学科知识。
第三,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科研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由坚定的科研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交融而成,能帮助教师由“匠师”转变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他就能不断的进行教育反思,以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补救的途径;他不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善于总结、提炼、推广,他对教育前沿理论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突破旧有框架,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保证。
3.营造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和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营造严谨、求实、活性的学术氛围。大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当克服“满堂灌”“作坊式”“流水线”的培养方式,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切创新都来源于实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反复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三,以创新的机制作为强有力的保证。青年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这是创新的原动力。国外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发明都来源于在校的学生。保护和激励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机制来保证。
4.创建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它可能抑制,也可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目前普遍存在的过于刻板、划一、单向度的,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状况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评价制度,严重地束缚、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既体现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又体现个性发展要求的评价制度。评价的全面性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不可偏废。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智能结构,这是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正是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的基础,因此,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又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每一个被评价者的个性特点,评价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从多侧面,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这是形成他们乐观、进取、创造的生活态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
[3]韩雅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1).
[4]贺晓光,杨禹,王炳森.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11).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抑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素质教育已为国人所共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仍处于主流地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即使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们松绑,也已为时过晚。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缺乏继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必须以创新理念、先进思想、科学原理为指导,实施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建立科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建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的创新平台,倡导学术自由,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成功,它在高效率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的同时,忽视甚至损害了青少年固有的探究欲与创造性,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难以发展的内伤,致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难度增加。因而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多借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增强方法的学习,加强能力的训练,真正地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好基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创新教育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应该做到:培养创新的意识,即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即用新的方式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技能,即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本身所具有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内因;营造严谨、务实、活性的学术氛围,必要的物理环境和创新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
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
1.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形成的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知识,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少,这种误导机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各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其次,要树立学生本位观。在学生本位观指导下,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等。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的内驱力,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效。
第三,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像装配线那样按照一个标准制造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实践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关心、支持、保持和鼓励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发展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与特知特能特长,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培养创新型教师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有学生的创造性。高等教育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要努力解除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非理性制约,要让教师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意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调整为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一是要加强角色学习,对教师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育实践是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环节,防止对传统角色期待的认同行为。
其次,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变化迅速,教师要成为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名能提供最佳学习辅导的创新型教师,其难度是非常大的,复杂的教学情景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专业依托、个人素质随时随地都提出挑战。教师在不断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学习,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教师一是要做到广泛订阅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理论书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学习。二是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会,吸收各地同行的先进经验。三是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和师资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有科学方法论知识,又有现代教育学科知识。
第三,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科研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由坚定的科研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交融而成,能帮助教师由“匠师”转变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他就能不断的进行教育反思,以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补救的途径;他不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善于总结、提炼、推广,他对教育前沿理论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突破旧有框架,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保证。
3.营造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和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营造严谨、求实、活性的学术氛围。大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当克服“满堂灌”“作坊式”“流水线”的培养方式,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切创新都来源于实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反复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三,以创新的机制作为强有力的保证。青年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这是创新的原动力。国外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发明都来源于在校的学生。保护和激励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机制来保证。
4.创建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它可能抑制,也可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目前普遍存在的过于刻板、划一、单向度的,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状况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评价制度,严重地束缚、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既体现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又体现个性发展要求的评价制度。评价的全面性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不可偏废。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智能结构,这是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正是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的基础,因此,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又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每一个被评价者的个性特点,评价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从多侧面,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这是形成他们乐观、进取、创造的生活态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
[3]韩雅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1).
[4]贺晓光,杨禹,王炳森.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