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话语权建构的三重逻辑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维护南海主权利益,中国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南海话语权。南海话语要转化为话语权首先需要话语产生议题设置力,进入国际受众的视野;其次要为受众所认同;再次要能够转化为行动力,推动实践进程。南海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由内而外、内外兼修的进程,需要考虑认同、话语与行动三重逻辑。南海话语权建构不仅面临话语传播手段先进性与传播技巧提升方面的“术”的问题,还面临着走出集体潜意识迷思,实现外交语言与外交行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的问题。这需要反思与转化彼此集体潜意识中的冲突性情结,加强换位思考,化解愤怒与悲情意识,累积互信,寻求共同的利益汇合点。
其他文献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变成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就是要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以内需为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这个战略的内在逻辑是:“扩大内需—虹吸全球资源—发展创新经济—以基础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构建国内经济为主体的大循环格局——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当前,对内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高于对外开放,进一步对内
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人类知识中的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基本主题。黑格尔提出,知性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科学知识在于使有限的知识上升为无限的知识。对于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想来说,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已经不受绝对者的定向,哲学必须直接面对并且首先从有限性的立脚点出发。解释学视域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就是依循这一本体论基础变革来获得定向的。有限的此在通达事物自身,而作为事物自身的无限再度揭示主观思想的局限性,解释学由此而拯救了黑格尔关于无限性的思辨。
本轮全球化的特点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最大化资本赢利为目的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结果是双赢的。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全球经济增长和本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出现逆转。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对象、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的高度抽象的研究范式,难以有效解释日趋复杂的全球化现象。因此需要研究方法创新,聚焦主权国家的全球化行为,深入分析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治理结构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全球化导致的全球区域非均衡增长、
哲学拓扑学是研究概念间逻辑关系和概念流形性质的哲学方法论,其以“空间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为主要方法,旨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揭示阐释问题的性质。依哲学拓扑学分析,阐释问题实质为概念间的相互联结,即不同概念间如何通过阐释活动而建立一种网络,每一概念都在此种网络中得到理解。阐释活动是确立每一概念边界的过程,而阐释的边界构成阐释的逻辑空间。每一阐释活动皆显示其自身逻辑空间,并以其自身边界规定阐释活动的性质。确定阐释活动之边界,显示阐释活动之逻辑空间,即为阐释问题之形而上学。
鲍某某案所引发的舆论话语,揭示了大众舆论和执法机构对于强奸罪的共同的刻板印象——只要是恋爱,而且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不可能认定为性侵。其主要是在权力关系的轴线上展开,即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但这一维度存在被僵化理解的危险。权力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同时需要警惕的是,为了纠正一个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可能会陷入另一个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之中。对结构分析的强调不能忽视能动性,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需要得到更深刻的检视。刑法处理性侵问题时,可能永远不得不面对犯罪嫌疑人权利和受害人权利的平衡问题。这
2008年11月29日,本刊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提交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进一步推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现将部分会议文章刊载,以飨读者。
本文对人民币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了定量检验。通过对3年多来的汇率日数据的分析.发现美元在人民币参考货币篮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运用移动窗口回归分析方法,发现人民币参照货币篮子的稳定性存在下降的趋势,美元权重缓慢下降.人民币相对货币篮子整体持续升值。通过对外汇储备变化的分析。发现我国货币当局对参照货币篮子的承诺水平并不高。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这一新制度下有了更充分的保证。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符号的、虚拟的空间,或者说这是多重空间互渗后的体验空间。这种变化极大拓展了“地方”的意义结构,使其变成透视后全球化的一个窗口、界面或方法。由此,我们提出后全球空间的一种建构——地方美学,以审视高度全球化影响下的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等。地方美学的构建具有维护文化多样性、重构文化
随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战略”转型为全力打压“近似同等实力大国”崛起进程的“竞争战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深度军事介入与对华军事威慑将不断升级。南海问题已经难以避免地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重点之一。中美两国的南海博弈不仅涉及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更涉及话语权竞争。加强中国的南海话语权建设日益成为南海维权与维稳行动的重要环节。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是政策宣示和主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强有力的话语权建设是中国南海政策的国际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必要来源,也是中美战略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建设”。中国在南海主权声索中具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当下,赢得南海问题国际话语权,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一种示范性意义。南海问题上的话语博弈和国际话语权竞争,主体多元,利益内容、政策手段和话语博弈形式多样,各方介入亦程度不同,大致形成了以中国为一方、以美国发挥“领导”作用的另一方之间“一对多”的局面。中国的这种困难处境在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以美国为首的“外来介入”和“选边站”,都包含有“制衡中国”的意图。南海博弈和国际话语权竞争最主要的矛盾,已经不是在声索国之间,而是在中美之间。虽然目前的话语处境比较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