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采用中药六君丹参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属气虚痰瘀型患者,观察其对临床症状、颈动脉内膜及血脂等相关因子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4例临床辨证为气虚痰瘀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和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六君丹参颗粒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通过对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个数、血脂、血液黏稠度等实验室指标的观察,评价六君丹参颗粒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乏力等临床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IMT的影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总胆固醇的效果优于同期对照组,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六君丹参颗粒治疗气虚痰瘀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达到治疗颈动脉硬化的效果,并具有调脂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气虚痰瘀;六君丹参颗粒;血脂;颈动脉内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0.003
中图分类号:R259.441;R25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0-0005-04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可作为预测临床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1]。早期对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六君丹参颗粒对气虚痰瘀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了干预,并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观察其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以及对颈动脉、血脂、血液黏滞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本院心血管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合并CAS、中医辨证属气虚痰瘀型患者124例。用SPSS软件获取随机数字,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59.32±7.77)岁,平均高血压病程(8.34±6.82)年;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27±9.93)岁,平均高血压病程(8.12±6.89)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又能排除明确的疾病基础的情况下,2次以上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
CAS诊断标准参照《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2003年版)》[3]。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 mm判断为动脉壁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判断标准: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 mm。检查中发现动脉壁增厚和(或)斑块则定为CAS。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及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5]气虚痰瘀证辨证标准,证见眩晕 、头痛、胸闷、或局部刺痛、神疲乏力、舌质淡黯或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弱或细滑或细涩。
1.2.3 中医单项症状评分 依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6]对乏力、眩晕、头痛、胸闷痛、局部刺痛等症状进行计量评分。6分:症状持续出现,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4分:症状明显,经常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2分:症状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0分:无症状或消失。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1、2、3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者及既往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目前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正常的患者;②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③符合CAS诊断;④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试验。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③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提示有明显ST段压低及脑卒中、高血压肾病的患者;④糖尿病、急慢性感染、近期手术、创伤、结缔组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5 病例剔除标准
受试者未按规定进行试验,无法判定试验结果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结果判定者。
1.6 病例中止标准
①观察期间患者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事件,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临床试验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②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③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相关药物,或者治疗期间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推荐的药物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52)20 mg,每日2次,或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391)25 mg,每日2次,或盐酸依那普利(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90003)10 mg每日2次,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每日1次;血脂异常者予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1)10 mg,每日1次,血脂正常后停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六君丹参颗粒治疗。方药组成:党参30 g,白术10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丹参30 g,檀香6 g,砂仁10 g,水蛭5 g,桂枝6 g。采用广东一方制药厂的同等剂量的单味配方颗粒,每日2次,每次水冲服100 mL。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症状及舌、脉象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对受试对象进行中医症状及舌、脉象的观察。对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收集,填写登记表,每3个月记录1次。
2.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探头频率为7.5 MHz,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垂直距离即为IMT。在此点及其前后10 mm处测3次,取平均值为受检者的颈总动脉IMT值。同时检测管腔内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位置、大小及数量。
2.2.3 血脂 受试者采血前24 h禁食高脂饮食,空腹12 h后,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3 mL,检测血脂水平,包括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生化实验室,使用Olympus AU-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以终点法测定血清TC、TG,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直接一步法测定HDL-C和LDL-C,试剂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
2.2.4 血液黏滞度 受试者空腹12 h后,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3 mL,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生化实验室测定血液黏滞度。
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均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数值改变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2组均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P<0.01),但治疗组在改善乏力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个数比较
2组比较,治疗组对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IMT的影响较对照组明显(P<0.01)。见表2。
3.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2组均对TC和LDL-C有不同程度影响,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可明显降低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3个月后降低TC的效果优于同期对照组TC疗效(P<0.05)。见表3。
3.4 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滞度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组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4 讨论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血压升高可使动脉管壁活动僵硬,动脉老化加快,同时长期血压升高可使动脉内膜损伤增厚,这是形成粥样斑块的病理基础。CAS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发生,而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要早,且颈动脉因位置表浅,参数容易获得,重复性好,已被证实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窗口。研究显示,血浆胆固醇血症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下降有关[7]。
高血压病合并CAS的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从颈动脉IMT增厚到斑块形成,中医证型是从气虚血瘀证到气虚痰瘀证发展的过程[8]。中医认为,痰、瘀是高血压病合并CAS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凝为浊脂,浊脂积聚,变为血中之痰浊。加之脏腑功能失调,气虚则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沉着于血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鉴于颈动脉内膜增厚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初始阶段,并依据中医辨证原则,我们在临床上用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方法治疗,临床达到满意疗效。六君丹参颗粒是古方六君子汤和丹参饮合方加味而成,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丹参饮行气活血,加桂枝、水蛭加强温经、活血、通络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用六君丹参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CAS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颈动脉IMT,在干预高血压合并CAS进展方面有较确切的疗效,并可改善血脂水平,达到调脂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气虚痰瘀;六君丹参颗粒;血脂;颈动脉内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0.003
中图分类号:R259.441;R25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0-0005-04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可作为预测临床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1]。早期对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六君丹参颗粒对气虚痰瘀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了干预,并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观察其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以及对颈动脉、血脂、血液黏滞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本院心血管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合并CAS、中医辨证属气虚痰瘀型患者124例。用SPSS软件获取随机数字,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59.32±7.77)岁,平均高血压病程(8.34±6.82)年;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27±9.93)岁,平均高血压病程(8.12±6.89)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又能排除明确的疾病基础的情况下,2次以上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
CAS诊断标准参照《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2003年版)》[3]。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 mm判断为动脉壁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判断标准: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 mm。检查中发现动脉壁增厚和(或)斑块则定为CAS。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及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5]气虚痰瘀证辨证标准,证见眩晕 、头痛、胸闷、或局部刺痛、神疲乏力、舌质淡黯或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弱或细滑或细涩。
1.2.3 中医单项症状评分 依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6]对乏力、眩晕、头痛、胸闷痛、局部刺痛等症状进行计量评分。6分:症状持续出现,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4分:症状明显,经常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2分:症状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0分:无症状或消失。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1、2、3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者及既往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目前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正常的患者;②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③符合CAS诊断;④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试验。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③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提示有明显ST段压低及脑卒中、高血压肾病的患者;④糖尿病、急慢性感染、近期手术、创伤、结缔组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5 病例剔除标准
受试者未按规定进行试验,无法判定试验结果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结果判定者。
1.6 病例中止标准
①观察期间患者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事件,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临床试验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②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③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相关药物,或者治疗期间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推荐的药物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52)20 mg,每日2次,或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391)25 mg,每日2次,或盐酸依那普利(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90003)10 mg每日2次,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每日1次;血脂异常者予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1)10 mg,每日1次,血脂正常后停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六君丹参颗粒治疗。方药组成:党参30 g,白术10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丹参30 g,檀香6 g,砂仁10 g,水蛭5 g,桂枝6 g。采用广东一方制药厂的同等剂量的单味配方颗粒,每日2次,每次水冲服100 mL。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症状及舌、脉象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对受试对象进行中医症状及舌、脉象的观察。对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收集,填写登记表,每3个月记录1次。
2.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探头频率为7.5 MHz,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垂直距离即为IMT。在此点及其前后10 mm处测3次,取平均值为受检者的颈总动脉IMT值。同时检测管腔内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位置、大小及数量。
2.2.3 血脂 受试者采血前24 h禁食高脂饮食,空腹12 h后,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3 mL,检测血脂水平,包括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生化实验室,使用Olympus AU-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以终点法测定血清TC、TG,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直接一步法测定HDL-C和LDL-C,试剂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
2.2.4 血液黏滞度 受试者空腹12 h后,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3 mL,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生化实验室测定血液黏滞度。
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均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数值改变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2组均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P<0.01),但治疗组在改善乏力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个数比较
2组比较,治疗组对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IMT的影响较对照组明显(P<0.01)。见表2。
3.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2组均对TC和LDL-C有不同程度影响,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可明显降低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3个月后降低TC的效果优于同期对照组TC疗效(P<0.05)。见表3。
3.4 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滞度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组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4 讨论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血压升高可使动脉管壁活动僵硬,动脉老化加快,同时长期血压升高可使动脉内膜损伤增厚,这是形成粥样斑块的病理基础。CAS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发生,而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要早,且颈动脉因位置表浅,参数容易获得,重复性好,已被证实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窗口。研究显示,血浆胆固醇血症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下降有关[7]。
高血压病合并CAS的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从颈动脉IMT增厚到斑块形成,中医证型是从气虚血瘀证到气虚痰瘀证发展的过程[8]。中医认为,痰、瘀是高血压病合并CAS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凝为浊脂,浊脂积聚,变为血中之痰浊。加之脏腑功能失调,气虚则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沉着于血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鉴于颈动脉内膜增厚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初始阶段,并依据中医辨证原则,我们在临床上用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方法治疗,临床达到满意疗效。六君丹参颗粒是古方六君子汤和丹参饮合方加味而成,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丹参饮行气活血,加桂枝、水蛭加强温经、活血、通络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用六君丹参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CAS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颈动脉IMT,在干预高血压合并CAS进展方面有较确切的疗效,并可改善血脂水平,达到调脂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