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数学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4-01
  “问题解决数学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因此我认为,要想搞好“问题解决”数学教学研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歸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思维、探究,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某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翻了传统的蜜蜂飞行时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振翅造成的观点,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针对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问题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c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永恒的主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阐述了研读教材的主要做法,分别是通读教材整体把握、品读教材体会思想、实践教材明确意图、对比教材感悟特色、创新教材,内化理念。  【关键词】课程标准 研读教材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0-02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推进,提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8-02  一、引言  在以往的教材中,如新视野(NHE),新目标(GFI)中,初中英语部分的教学重心主要放在交际和口语方面,而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剑桥中学英语》(Cambridge School English,以下简称CES)中,阅读成了“重头戏”,很多以前在初三才出现的大段包含着大量从句,知识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
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悬浮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悬浮物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本课题以此为背景
本论文系统全面地论述了GSM基站覆盖延伸系统的工作原理、组网设计、工程设计以及DT路测的原理和测试方法。  首先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及移动用户发展形势的分析,指出GSM
铁电材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问世,铁电薄膜技术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成膜技术的发展,这种新颖的功能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探测技术以及其它工程技术方面。Pb(Zr,Ti)0_3,(通常简写为PZT)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铁电材料,由于其介电、铁电、压电及热释电性可通过改变Zr/Ti的份量比以及掺杂的方法得到改善,因此倍受国内外的关注。 本文基于前人的实验理论,率
光分组交换网络是目前很有研究价值的下一代全光网络。作为一种面向IP业务的光网络技术,它在光层上直接承载互联网业务,数据分组将以光的形式直接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传输和交
【摘要】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对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解决对策,旨在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