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汇成 “大幸福”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Nian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赣州市南康区李姑村,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清水潺潺绕村而行,沿路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不时还能看到宽敞大气的小别墅,新修水泥路蜿蜒穿村而过,一垄接一垄金黄稻穗正随风摇曳,山上柚果飘香,茶花点点,水塘中鱼虾畅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委会高耸飘扬的五星红旗总是迎来清晨第一缕署光。
  李姑村,位于南康区朱坊乡西南部,地处两山夹一盆的荒凉地带,是江西省“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八年前的李姑村,雨天,村道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茅草房、危旧土坯房、空心房散落其中,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是全乡典型的滞后村。如今,全村整体脱贫,脱贫群众喜笑颜开,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的生活跟搬迁前相比,差别真是大太了,不仅眼界开阔了,心也跟着敞亮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过得美滋滋,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空巢老人谢毓怡感慨地说。
  2016年,谢毓怡被列为建档立卡扶贫户。他有一个女儿,不过早已出嫁,家里就剩他一人。回忆起居住土坯房时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自己原来居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常常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晚上害怕房屋会倒塌,吓得睡不着。
  2018年,当地政府帮助谢毓怡在村里新建了一栋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面积50多平方米的保障房。而且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谢毓怡被安排到村里当保洁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里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像谢毓怡这样享受安居扶贫政策的贫困户全村共有50户,其中通过完善保障房建设解决16户、修缮加固解决20户、拆旧建新解决13户、老人迁入子女新房解决1户。如今的李姑村旧貌换新颜,“拆改建”拆出了新天地,拆出了新思维,拆出了新气象。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最简单、最直接的追求。从住在“嘈嘈切切雨珠弹,大珠小珠落地盘”的破旧房屋,到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是“安居”,贫困户纷纷告别茅草屋,住上了新房子,而且都顺利脱贫,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村庄环境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种危房年久失修,太破烂了,住着不安全,而且影响人居环境,我带头拆……”,李姑村大坪孜组曾健生坚决地说道。
  2017年初,一场轰轰烈烈的危旧房“拆改建”行动在大坪孜组最先揭开盖头。扶贫干部进村入组,做宣传、量面积、签协议,接着七八辆推土机挺进危房现场,大家日干夜干,不到一周,涉及二十一户八十多人的危旧房消失得无影无踪,“拆改建”老大难问题,成效初见端倪。随后全村积极响应,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卓绝的推进,全村四百多户家庭累计四万平方的土坯房、危旧房、破棚烂厕全部拆除。
  2020年,一件件实事紧锣密鼓实施。修村道、修组道、修河堤、清嗅水河塘、栽景观树,通水改厕;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墙、乡村才艺大舞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地有声;乒乓球桌、篮球场、各式健身体育器材等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进村入组,全村120名群众组建了12个广场舞队,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热情高涨。傍晚时分,离开李姑村时,路上碰巧遇上去跳舞的郭福娣。
  “以前,吃完晚饭,看看电视,就上床休息了,现在大家生活好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吃完饭,散散步,然后跳跳广场健身舞,边跳边聊,很开心。”60岁的郭福娣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在整治人居环境的同时,还配合开展乡风文明行动,通过组建村级红白理事会,开展不赡养老人专项整治、乡村夜话、打击农村黄赌毒等工作,全面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的整治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委会副书记谢启立介绍道。
  现在李姑村矛盾纠纷、口角是非少了,环境改善,村风文明,邻里和睦,生态宜居有了颜值、有了活力、更有了气质。
  大康不敢说,小康绝对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是否脱贫?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老百姓最有话语权。
  洪庚娣,育有4个女儿,是村里典型的的贫困户,女儿都已出嫁,老公身体不太好,常年吃药,家里生活全靠她一个人撑着。2013年前,夫妇两人一年三节才开荤,住的是危旧房,雨天房子经常渗雨。自从脱贫攻坚以来,赣州市水土保持局驻李姑村扶贫工作队干部和乡村两级干部经常去看望她,鼓励她发展产业,帮助她把闲置多年的荒地种上了红薯、木薯、蔬菜,养起了鸡鸭,还种了两亩优质水稻。闲时,她还帮帮村里人做做零活,收入也有80元/天;2018年政府又帮助她把危旧房维修加固,改水改厕,村里还帮她安排公益性岗位,当上了村保洁员,每月800元。
  “现在扶贫政策不是一般的好,而是蛮好;生活也不是一般的甜,而是蛮甜,天天有荤吃,一年到头,满打满算,收入也有二万多元。”说起脱贫这事儿,她来劲了。
  当问起她现在的生活有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时,“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不能忘恩,大康不敢说,小康绝对有!” 洪庚娣风趣地说道。为了印证她说的话,我们走进她的客厅,打开了她家的冰箱。果真大大的冰箱整齊地摆满了食材,鸡蛋鱼鸭,猪肉牛肉一应俱全,还有蜂蜜、人参等保健品呢! 洪庚娣接茬道:“新式大冰箱是去年买的,花了3300元,四个女儿都经常提东西来看俺俩老,有时冰箱都放不下”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创业培训课程很有针对性,适用性强,通过这次电商培训,我学到很多东西。幸福生活是等不来的,我要靠技术、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李姑村高峰组贫困户谢树华听完就业创业培训课后感慨万千地说道。
  提升贫困户脱贫技能,激活贫困群众脱贫志气和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石。
  谢树华,今年28岁,从事家具电商经营5年。母亲刘金者,53岁,2015年父亲因车祸去死,飞来横祸使全家日子过得异常清苦。2015年全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亨受低保。为彻底摆脱家庭困境,2018年,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谢树华,看中了家乡家具产业发展的大商机,毅然放弃了广东就业的机会,返乡创业。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考虑到谢树华年轻,有文化,懂电脑技术,给他“量身定制”了“培训+创业”的脱贫方案,动员他主动参加区里组织的电商培训班。
  初生牛犊不怕虎,培训后的谢树华,说干就干,3万元起步便在南康光明家具城开了一间家具电商销售网店,从网上销售低档廉价的家具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年销售额从起初的5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销售额200万元,平均每年收入17万元左右,经过自已的努力打拼,谢树华一家一年就摘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的谢树华不仅买了车和社保,而且还在城里按揭买了总价70万元的商品房。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帮助我全家早早地脱了贫,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力争早日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谢树华信心满满地说。
  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一件件扶贫措施开花结果,一个个怀梦、追梦、圆梦的脱贫故事如期实现,这是梦的蝶变,是李姑村脱贫攻坚的真实生动实践;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山乡巨变,更是李姑村贫困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温圣魏,赣州市南康区人社局。
  责任编辑:朱晨光
其他文献
张小明,分宜县钤山镇砻里村人,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成功脱贫。面对生活困境,他从不气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患病的父母撑起一片天地,成为了砻里村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  直面挫折不气馁  张小明从小家境贫穷,6岁时父亲得了肾炎,不能再做体力活,待业在家。由于常年吃药,家里欠下巨额外债。两个姐姐因交不起学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以补贴家用,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母亲和两个未成年姐姐的
期刊
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紧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全面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拉开架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37.7亿元,同比增长11.6%
期刊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今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全力促进脱贫人口发展产业增收,全省脱贫地区建成主导产业54个,创建5个国家级、2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基地近2万个,带动93.96%的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增收。  一、以特色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托全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编制《推进
期刊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成功打造粮食、蔗糖、水果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中药材等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水果、秋冬菜、优质鸡、罗汉果、茉莉花(茶)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上半年,全区一产增加值增长7.9%,增速创23年来新高;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5元,同比增长 15.6%,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16.8%。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产业帮扶之路。主要做法有:
期刊
她,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女人却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既要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还要照顾双目失明的丈夫;她,性格開朗、乐观、自强不息;她,就是新余市劳模、新余市巾帼建功标兵、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汪青莲。  面对困境坚韧不拔  无论任何时候见到汪青莲,她的脸上总洋溢着温暖而满足的笑容,这与她黝黑粗糙的皮肤形成巨大反差。十年前,她的丈夫因一场意外不幸双目失明,自此家中没有了“顶梁柱”,这对于从未出去工作过,又一直
期刊
在新余高新区城东办白水塘管理处圳上村小区,提起李星星,人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因为这些年,他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摘掉“贫困帽”,常年无休,埋头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出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  由于母亲过早离世,李星星自16岁初中毕业后便进入社会,开始了冲印、相框和相册制作方面的工作。成年之后,李星星开始走南闯北,吃过的苦、经历的挫折数不胜数。但凭着对工作的拼劲和对生活的热情,终于在
期刊
百丈泉公司秉承“厚道人、地道味”理念,以兴农富农为己任,始终坚持做地地道道的农企,打造踏踏实实的农销平台,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断发挥企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实施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龙头、兴产业,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任  百丈泉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始终以做大帮扶产业为己任,扛起产业帮扶的社会责
期刊
“天气热,一定要保证水分,不然葡萄容易干死。”在鹰潭市高新区小英王家村,60岁的王贵玉在自家葡萄园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介绍种植技巧。虽然腿脚不便,种植面积不大,但是懂技术、热心肠的王贵玉已然是当地公认的葡萄种植能手,经常有村民前来向他请教。  “我们夫妻俩都是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干不了重活,今天能过上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还有四邻八方的帮忙。这些年我种葡萄多少有点经验,传授给大家是应该的。
期刊
“哨前好风光、百亩荷花香,才饮高山茶,又食有机米!”走进哨前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百亩荷塘,微风一吹碧波荡漾,在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九岭山脉衬托下宛若一幅山水画。哨前村地处靖安县罗湾乡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对哨前这个曾经的典型深山贫困村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期间,哨前村深入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2017年底经
期刊
远远望去,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内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乡达村,南来北往的车辆满载着小康生活的幸福喜悦,奔驰在平坦的路上,郁郁葱葱的群山时不时传来汽车鸣笛声,仿佛正在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交响乐章。  近日,我们循着乡道Y787线来到寻乌县南桥镇,跟村民们谈起了乡村道路的变化,大家眉开眼笑,赞不绝口。从过去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到如今四通八达的高标准水泥路,全县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通勤回家的路”更方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