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何以显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显语言+潜语言。”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着“潜”与“显”的对立与互补,语言世界内部的潜与显并非固定不变、永远对立的,而是可以转化的,是与语言世界的自身发展相吻合的。“潜语言的显性化是交际需要的产物,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的产物……都带有强烈的修辞色彩——好的或坏的”而且是语言的发展之路。那么,流行语是如何实现潜性语言向显性语言转化的呢?它们的显现不具有任意性,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语用条件
  
  流行语“如果还没有满足潜性语言成分出现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它们是不会出现的。一旦所需要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具备了,它们是会出现的。潜性语言成分的显性化取决于社会文化语用的条件是否充分。”这种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即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文化世界的得体性、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和语言世界提供的潜性材料。所谓物理世界的真实性,简单地说,就是具备客观现实基础。比如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潜妇女做部分家务的男性”这一事实,这就是物理世界的真实性,于是流行语“家庭妇男”便由潜性语言显性化。所谓文化世界的得体性,是说潜性语言必须与社会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协调,如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的“老板”一词在新时期就再度流行开来,这也是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所谓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是说一种潜性语言现象只有当它为人们所认可、承认时,它才可能显性化。如“多多”等词由潜性到显性就是以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为前提的。当然上述社会文化语用条件不是孤立地而是综合地影响着流行语的显现。
  
  二、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
  
  “潜语言的显现化,也受到了语言系统内部规律、规则的制约。”这实际上是说流行语的显性化受到了语言内部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我们知道,语言系统内部是有其自身的构造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这自然会影响到潜性语言向显性语言的转化。语言的发展是在由追求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样的循环中进行的,当一种显性语言出现或长期存在,需要一种平衡时,在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充足的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潜性语言就会显性化。
  
  参考文献: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沈秀丽 李 琢,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一、假借与通假现象在术语使用上的问题    假借与通假现象在上古就已经产生了,古人对此很早就有了认识。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里说的就是传统的六书之“假借”。东汉学者郑玄曾对通假现象进行过探讨,他说:
选用三黄鸡受精蛋为原料,研究其在孵化期间水分、灰分、粗脂肪、蛋白质、多肽含量以及pH和水溶性蛋白(肽)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脂肪、蛋清pH在孵化期间呈下降趋势,而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有关审美语言(文学语言)的问题:什么是审美语言?审美语言与实用语言(科学语言、新闻语言、日常语言)是否象某些学者所讲的那样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在各自的范畴领域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因为“斗”与“牛”字形极为近似,容易误认,唐代曹邺《官仓鼠》诗:“
名句名篇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和落实默写的教学环节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名句名篇中的同音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和混写现象。同音字即读音完全相同而意义、形体不同的字,结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30篇古诗、10篇古文,笔者拟就名句名篇中的同音字加以辨析。兹略举几例,抛砖引玉,望见教于大方之家。    1.“常”与“长”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出师
初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是化学学习入门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化学用语学习中,由于化学用语比较抽象、枯燥,需要记的东西较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对
以马粪海胆为原料,对不同温度(0、4℃、常温)和保鲜剂(EDTA、山梨酸钾、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下高溶氧水袋海胆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细菌总数(TVC)、pH指标的变化进
虽然“饣”部是常见偏旁之一,但目前汉字学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饣”部的作用和功能。本文拟从认知学角度对“饣”部来源和认知功能作以初步探索,以深化汉字偏旁研究和简化字结构分析,进一步丰富汉字偏旁认知理论。。    一、“饣”部的由来    “饣”部是由“食”字的变体“飠”简化而来的,通过一定的变化,成为一个偏旁。这一演变过程有的学者称其为“汉字的偏旁化”,指一个独体字当用作偏旁构成合体字时所发生的一种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在诞生之日便和语言产生了亲密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这样描述法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
1928年冬,我在上海当学生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陶先生是在晓庄师范。我是随南国社去南京演出后去晓庄师范的。陶先生主持开了欢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