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明:清苦,是另一种辉煌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ly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古画,弹古琴,心安就好
  长沙钢铁厂的宿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最里面一栋,八楼是张建明还在钢铁厂工作时分的房子,五楼他租了一间做画室。宿舍在巷子深处,因此环境幽静。刚落座,张建明从旁边案子上一叠竹编扇子里递了两把给我们,这是他消暑的方式,他不开空调,电扇也少用。聊了近二十分钟,他的妻子徐晓军回来,才用炉上刚烧好的水,泡了两杯清淡的绿茶。
  这和他的描述基本一致,他不喜交际应酬,人情事故也不十分懂,平日他和妻子就呆在画室,各据一桌。他或刻印,或写字、画画,妻子则诵《论语》等古书。有时点燃一支香,烟气弥漫中,妻子抚琴,张建明静临宋人古画。他说:“别人看我们生活清苦,我倒觉得我们的生活很辉煌。”
  2009年,有百年历史的杭州西泠印社全国海选,只选中五人,张建明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他也被评为诗、书画、刻印多项兼能艺术家,这些“兼能”基本都是他自己琢磨的。西泠印社1912年由艺术大家吴昌硕创办,当时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金石、书画、制印大家,目前西泠印社在全国只有380名会员,湖南仅有十几人。
  张建明从小跟父母学写字,八九岁跟着一个教老书的先生,帮他裁纸、磨墨,看他写字。小学四五年级,在街上有印章的地方,他一看就不想走,自己用梨木和橡皮学着刻。这些都为他埋下种子。他大学读工科毕业,分配到长沙钢铁厂,他自学刻印刀法,自1987年,陆续拜访了三位老师,当面指点自己的刻印习作。后辞去工作,22年来,他均以书法授业为生。
  自学国画十年,张建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创作”,都是“临摹”。他画山水,以临摹宋元为主,如宋人李成、郭熙、董原、巨然等,元四家的王蒙,还有明代董其昌。他的两屋均有模仿宋人风格的作品,墨浅处也讲究细微的深浅层次的变化,水流若隐若现,回绕不尽,伸向远方,张建明喜欢这样的画,安静地停于案头慢慢品,表面看平平,一些细微处才能品出味道来,比较静。
  “宋元就是一个高度,设了一个标准,不在这里面滚一遍,很难走得长远。”张建明现在越钻越觉得糊涂,最开始画得有点像了,读了《黄宾虹画论》,从哲学高度再去看宋元,单从技法已经了得,还涉及《周易》的内容,画一个山中的房子,风水都很讲究。张建明越往里走,越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了。
  因此,这十几年里,张建明走得很慢。一天到晚就翻翻书,写字画画,也不指望什么结果,舒服就好。张建明自称连电脑开机都不会,他喜欢大量买书,读古人的诗和论诗的诗话,现在他创作的诗歌已有上百首了。他的书案上放着一本《故宫名画鉴赏》,他不仅临摹鉴赏古画,画中的文字也要用放大镜细细地看。
  张建明年已48岁,对于依然“临摹”这件事却并不着急,他暂时不寻找风格,认为那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开窍”,若刻意为之也难得长久,“自然而然是发自骨子里面的,才有力量”。张建明说,如同黄宾虹晚年看到雨、夜的山忽然彻悟,回到天地复归于朴的状态。
  不卖画,少赚钱,一心修行
  “有本《了凡四训》,我的所有改变都来自这本书。”十几年前读到《了凡四训》,改变了张建明的人生观,慢慢开始向内求。那时候起,类似袁了凡每日反省自身的功过格,张建明睡前躺在床上,用脑子把一天的事从头到尾过一遍,回看事情的处理是否妥当。他把书推荐给朋友和学生家长,几乎人手一册。“因此一个人你有多少钱,天数已经定了,命理上唯一能改变的,就是积善修德,可以改变命运。”
  张建明坚持不卖画,只靠教书法为生,学费在长沙也比较低。“我现在根本没找到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发展方向,做这样的事情(卖画),我觉得不好。而且一旦卖画,人的心态就会变,今年卖三万,明年就想卖五万、十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将来卖画,他会给自己定,今年卖15万的画,此外一张都不卖,既保证了生活,又能够把控好市场。“我就这张画,你买就买,不买就放下,我会以这个心态走市场,否则越画越远”。张建明说。
  现在艺术市场繁荣,从中渔利者不少。张建明也不是毫无心动,“自我斗争也有,看哪一方战胜,一个人的两个面,表现给人看的一面,心里的本我是一面,真正修行人,本我就是真我,把内心航脏去掉,鲜亮的本我,再表现给人就不需要装了”。
  张建明心里还想着另一份责任,“人在世上顶多一百多年,(我的)社会责任就是传承文化,不是知识,是正经的文化”。 张建明认为,湖湘文化底蕴深厚,湖湘画派却一直没形成。 “不管市场,如何把事情做好,把古人的东西学好,再有一点自己的想法,遇到知音再从你的画中接受些东西传下去。”
  张建明说,以前他不理解,做文化、做艺术最后就是“人品”二字,现在他慢慢理解了。人品、心性不一样,一下笔就不同。“比如,下雨了,洒脱人写诗潇洒浪漫,而对有大仁之心的人,会想到下雨了,有些地方又要遭殃了。他心里装的不是个人的小天地,怀有仁心,像范仲淹、杜甫。画画的人也一样,追求什么一下笔就知道。”
  张建明认为自己“不应该赚很多钱”,这看起来很有些不合时宜,“钱多了不是好事,按照佛家的观点,一辈子吃多少米,有多少钱都有个定数。”吃饭每餐吃得干干净净,桌上的饭粒捡到嘴巴里,长期这样做看起来是惜福,其实是一种心态的变化,心在安定下来,在尊重别人,心自然有变化。浪费的人心很浮。“佛家的禅定,就是让人静定下来,呼吸、脉搏都慢下来,心性变了,身体也调整变化了。有人福薄寿高,晚年就相当凄惨;惜福的人,福可以延寿。”
  “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认真做都是修行,包括扫地,一心做任何事,都是修行。全身心投入,你的心就会安,少外物的东西来干扰。”张建明对记者说。
其他文献
闲来无事,在家闲翻旧物旧书。打开一本早已停刊的艺文杂志,看到一张戈达尔的电影海报,一列行驶的火车上,一位头扎丝巾的年轻女子,秀丽瘦削,性感的双唇紧抿着。她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任凭身外光阴、景致溜走或停留。背靠背,是一个青年男士,看不出来他的模样,但感觉他若有所思,将目光凝向车窗外。在这张电影海报的下面,杂志编辑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如果一个知识男性在旅途中还能遇到一位好阅读的女子,这将是一场爱情
期刊
4月的香港,阴冷的街头,一辆汽车侧翻在地,冒着火,漫天烟雾。身着警服的张家辉举枪回首一笑,危险而神秘。跟从前的形象不同,照片上的他凶狠狡黠,邪气十足。而旁边一张,他满脸伤疤,笑容依旧诡异,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张家辉在今年拿出的第一个大银幕角色。一人分饰两角的他,把自己变成了海报上的样子,上面还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要得,就得个影帝;要干,就干票大的。”这部电影,是他的新作——《魔警》,“鬼王”之霸
期刊
杨照 著名作家  看到《芒果画报》,十分欣喜,感叹难得现在还有这种坚守文化理想的杂志。  对于传统价值观,我有自己的传统理解,因为我是学历史出身,对中国上古先秦的很多智慧热爱且尊重,它教给我很多东西,我们应该重新学习。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将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联系
期刊
7月27日,“湖南省湘菜学院湘南分院”、“东江湖长寿饮食文化研究中心”在资兴市职教中心揭牌。当天,资兴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致力于院”带动资兴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旅游服务、加工餐饮等产业发展。  PISTO LAVORO名品养护中心开业  近日,PISTO LAVORO名品养护中心旗舰店在鸿铭中心开业,同期《透》人体摄影艺术展也在中心开展。活动当日,社会各界名流
期刊
升高中后班上有好几位老师颇受同学的欢迎,譬如教生物的许翠英老师,教理化的史老太,教数学的王右钧老师,以及从香港来的一位教国文的女老师(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她的绰号是板鸭),另外还有一对教英文的美国年轻夫妇Mr. and Mrs.Anderson 。  许翠英老师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她对各种生物的兴趣和喜爱可以从她的言语中清楚地得知,同学们受到了感染,上课都很专心,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心专注得连外
期刊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刘孝听:在《芒果画报》价值观系列选题中,“信”可以说是其中最有现实意义的。帮助这个社会重建诚信体系,弘扬传统价值观,是当今学者和媒体人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芒果画报》还要继续发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一本人文杂志的作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朱训德:当代杂志要大胆地走向现代,要有时代的脉搏,要有时代的气象和怀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出来,从自
期刊
书在字外  坐电梯到了四楼,隐隐听到一阵琴声,循着琴声来到一个敞开的门前,门口贴着一幅对联:“往来无俗客,进出有缘人”。是这里无疑了。  周桂华刚泡上了茶,坐在桌案旁。帽子底下是扎起的头发,鬓角的地方还有一撮没有掖得熨帖翘起来,戴着眼镜,语气轻松,典型的长沙人的感觉。  这件工作室,除了浓厚的书香味道,还有闲淡的生活风味。茶案临一扇木刻小窗,在与周桂华边喝茶边聊天的两个小时里,始终有古琴乐悠悠,同
期刊
李君明,法号元真道人,1963年出生于河北,现任河北道教学会道家书画院秘书长。  当代中国道家龙门派21代传人、元真道人李君明生于河北威县,祖先为翰林院大儒,从父辈起,一家都为修行中人。这些年,他自创了一套开悟之法,将道法与书法融为一体,将哲理和生活融会贯通,提出以“智慧”为本的“生活道”主张。  李君明从小嗜好书法,后来有幸道家大师墨道人孙明瑞和百岁道教仙师指教,道德思想得到极大提升。1998年
期刊
十三年前,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生用汉语架起一座语言之桥、沟通之桥。十三年来,超过70个国家的10几万名“洋学生”先后跨过这座桥,共同架起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心灵的桥梁。  2014年7月6日,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拉开帷幕。来自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名优秀大学生,在火热的长沙共同度过了一个精彩而又欢乐的暑期。  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汉语桥”,再次以别
期刊
画虾人的功夫  早上四五点,七十岁的王东常就起床了,在可以看到湘江晨景的视野里,他感觉清凉而平静,漱漱口,开始提笔画画。这是他的习惯。来拜访的这天,他刚因晨起偶感风寒,曾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曹丽华提及此事,语气略带呵护的责备。  他画室门口的匾额上题着“齐荣馆”三字,是1993年王东常正式叩拜齐良迟为师时,齐师所题赠,寓意称王东常是齐家的光荣。落款处写着:“东常仁弟悬壁。”  王东常又有几幅近作挂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