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增长与收敛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把制度看作是既定不变的并且不存在交易费用的,所以无法认识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制度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索洛模型,可以构造一个包含制度的、技术内生的增长模型。通过模型的推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质量越好,人均产出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存在关于制度的条件收敛。并进一步得出这样的推论:欠发达国家想获得“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前提条件是具备良好的制度或能够持续改善其制度。
  关键词:制度;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33-07
  
  一、引言
  
  制度之于增长的重要性,早为经济学家所认识。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曾强调过制度在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近几十年来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均把制度视为既定的并且不存在交易费用的,所以,没有认识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诺斯[1]认为,制度才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2]
  或许是受诺斯获得诺贝尔奖的鼓舞,近些年来,经济学家对制度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兴趣日浓,而多数研究集中在制度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上。这些实证分析基本上都支持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如Barro[3],Hall and Jones[4],Acemoglu et al[5]等等。
  虽然这些文献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提示制度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对传导机制的研究,没能提示制度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第二,由于不把制度当作变量纳入标准增长理论,因而也没能揭示制度与条件收敛的内在关系,而“条件收敛是一条很强的经验规律”[6];第三,人均产出数据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在进行跨国增长回归的研究,特别是涉及到经济收敛时,研究结果对用于计算增长率的人均产出数据相当敏感,也就是说,用某一套数据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用其他数据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
  有鉴于此,以下尝试把制度视为一个变量纳入索洛模型,研究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制度对于经济增长和收敛的意义,然后根据有关理论选择对经济增长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几个制度变量,采用被现有研究广泛使用的四种不同的人均产出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们的增长模型的结论。
  
  二、投资、技术进步与制度
  
  诺斯把制度定义为“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1]。它包括正式制度(如产权和法律)和非正式制度(如习俗和行为准则)。当然,判断制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合理,还要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使外部利益内部化,使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
  产权是有效制度的核心,是诺斯理解决定经济绩效的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之一。可靠的产权保护人们的投资免受因没收、偷窃等原因而遭受的损失,从而提高了人们投资的可预见性及预期收益。Aron[7]认为,在产权不受保护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欲望会遭到削弱,企业倾向于小规模生产,并采用适用低资本量的技术,其行为也倾向于短期化。
  既然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主要功能之一,那么,就不能不考虑交易的自由程度。事实上,各国在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外贸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管制。管制越严,交易成本就越高;管制越松,交易成本就越低。
  在交易过程中,如果有一方违反契约,势必给另一方造成损失。这就需要法律系统来确保契约的履行。但是,如果一方违约了,另一方为了要求对方履约而进行诉讼所需的时间和金钱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从而阻碍交易的扩大。所以,有效的法律系统应该是公正且高效的,这样才能让交易者相信能以较低的成本及时地获得契约的履行。
  交易成本越低,人们从交易中获利就越大,交易的规模也就越大,社会分工以及专业化的水平也就越高,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也就越高,从而刺激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有效的制度不仅能促进投资,还能加快技术进步率。正如诺斯[8]所言,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增长速率。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具有高度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一个企业开发一种新技术后,其他企业可在较少研制经费的情况下模仿出来,从而损害了技术创新市场利益,降低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打击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一项专为包括新思想、发明和创新在内的知识所有权而制定的法律则可以提供更为经常的刺激。没有这种所有权,便没有人会为社会利益而拿私人财产冒险”[2]
  但是,产权及其它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规则是由政府界定并实施的。而政府不一定是中立的。作为经济人,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的目标是垄断租金的最大化。当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安排与促进经济增长所需的制度安排发生冲突时,那么统治阶级可能会滥用手中权力,做出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因此,有效的制度还应该包括能有效约束统治者权力的政治制度。
  综上所述,有效的制度应该能确保产权安全、司法公正、交易自由以及对统治者的有效约束。有效的制度能够提供一个更好的激励结构,激励人们致力于物质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等经济活动。或许说,资本积累率和技术进步率是制度的函数。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这样的论点。Gwartney et al.[9]检验制度质量对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质量越好,私人投资率越高,投资的生产效率也越高;Tang et al.[10]的研究证明,制度质量和技术变迁具有极强的正的因果关系,更好的制度质量可以加速技术变迁;Bloom et al[11]的研究则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技术扩散并不具有完全的收敛趋势,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进步还受制度的影响。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王泽填,卢二坡:制度、增长与收敛——一个基于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
  
  三、包含制度的增长模型
  
  (一)生产函数及假设条件
  包含制度的增长模型包含五个变量:产出(Y)、资本(K)、劳动力(L)、技术(A)和制度(Z)。
  
  命题5:如果两个国家制度质量相同,则欠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最终向发达国家收敛,即各国经济存在关于制度的条件收敛。(证明略)
  也就是说,如果欠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制度或者能持续地改善其制度的话,那么它就能获得后发优势,否则欠发达国家就无法利用技术的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
  或许有人会问,有些国家例如俄罗斯(前苏联)在世界上其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好像并不相称,既然技术水平是制度的函数,那么,俄罗斯(及前苏联)在技术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归因于良好的制度,但为什么这样“良好的”制度并没有带来人均产出向欧美等国家的收敛呢?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但人均产出较高;技术水平很高,但人均产出不高的特殊情况。
  因此,可得出如下的结论:制度质量越好,人均产出增长率越快;经济存在关于制度的条件收敛。
  
  四、经验研究
  
  (一)模型
  在经济增长经典文献中有很多分析模型,如Baumol[19]、Barro和Sala-i-Martin[20]以及Mankiw[21]等,这些被广泛使用的基本模型都包含了初始变量y0和经济增长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可以检验条件收敛。我们的模型就是在这个经典模型中加入了三个制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它们分别是交易自由(tran)、产权和法律结构(prop)和政治约束(poli),模型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其描述统计
  自从Barro[22]在增长的跨国研究做出开创性的研究之后,对跨国增长回归的估计就成了一项欣欣向荣的产业,但是关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其结果对数据的选择——不管是用于计算增长率的数据还是用于解释增长的数据都相当敏感,特别是涉及经济收敛时更是如此(Hanousek et al.[23])。如果现有可用的数据都缺乏可靠性,那么,如果用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到的结果迥然不同或差异甚大时,就有理由怀疑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了消除这种疑虑,分别用来源不同的人均GDP(单位劳动力GDP)对模型进行估计。这些数据是来源于世界银行[24]“世界发展指标”的以1995年美元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y—us)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y—ppp);来源于宾夕法尼亚大学(Heston et al.[25])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y—ch)和单位劳动力GDP(y—pw)。根据不同来源的人均GDP(单位劳动力GDP)计算的1nlnyi,Tyi,0依次表示为r—us,r—ppp,r—ch和r—pw。
   “政治约束”数据用Freedom Hause[26]的政治权利来代替,在这里假设人民的政治权利越大,则政府官员受到的约束就越大。该指标取值介于1~7之间,数值越小,说明政治权利越大。取该指标的倒数,这样一来,数值越大,代表政治权利越大,制度质量越好。“产权”数据来源于Gwartney[27]等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05年)》中的“法律结构及产权安全”这一指标,该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司法独立程度、法院公平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军事干预程度及法律体系完整程度进行评价之后进行综合而得到的。“交易自由”数据也来源于Gwartney等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05年)。取该报告中的“健全货币的可获得性”、“与外国人交易的自由度”以及“对信贷市场、劳动力市场及商业市场的管制”三个指标的平均数。
  上述两个指标的取值均介于0~10之间,数值越高,说明质量越好。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此处只采用了四个时段、98个国家的数据。四个时段分别是1981~1985、1986~1990、1991~1995和1996~2000年。98个国家中,既包括了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刚果、赞比亚和尼日尔等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方法和结论
  使用的数据混合了98个国家在整个样本期间的横截面数据以及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有许多优点:消除个体的变异、增加样本大、更多的信息、更多自由度、更少共线性、能估计某些被遗弃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估计值更加趋近于真实值等等。
  首先,用BreuschPagan LM检验在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和随机效应模型(RE)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又用Hausman检验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FE)之间进行选择。四个模型最终都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再用White检验和DurbinWatson检验四个模型是否存在截面异方差或自相关,结果发现都存在严重的截面异方差,但几乎没有自相关现象或自相关现象不太明显。所以,最后用cross sections weights对四个模型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以消除截面异方差,估计结果如表1。
  
  表1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从表1可看出,四个模型中,人均产出初始水平的系数皆为负,而三个制度变量的系数皆为正,与预期完全一致。在所有模型中,四个系数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个模型的系数悬殊也不大,这充分说明,结论具有高度的稳健性,从而验证了假设。
  
  五、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在经济未达到平衡增长路径时,技术进步以及资本积累都是人均产出增长的直接原因,而在经济达到均衡路径时,资本积累对人均产出增长没有影响。因为技术进步率及资本积累率为制度质量的函数,所以,制度质量越好,经济增长越快,反之亦然。
  第二,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关于制度的条件收敛。这是因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潜在的技术进步率,但由于技术后发优势受制于制度质量,故制度质量较差的经济无法向制度质量好的经济收敛。
  这就意味着制度质量较差的国家,可以通过持续地改善其制度质量获得“后发优势”,赶超制度质量较好且比较富有的国家。但是,“后发优势”并非存在于所有的贫困国家。如果制度质量太差且无法得到改善时,不仅无法获得“后发优势”,还有可能长期陷入低收入陷阱中,导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这样的结论应该说与现实较为吻合。不管是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还是非洲的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制度先行(Haggard[28];Bennedsen et al[29])。在1970~1999年全世界人均GDP增长率最低的国家,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罗马尼亚等国家,都属于制度质量最差的国家行列,至于巴基斯坦、印度以及玻利维亚令人沮丧的经济绩效,也是由于糟糕的制度所造成的(Bennedsen et al)。另外,关于人均产出存在基于制度的条件收敛的结论,与Knack[30]的经验研究是一致的。Knack分别用ICRG(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指数和BERI(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指数作为制度的度量,并把制度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国家间存在很强的基于制度的条件收敛。
  虽然如此,本文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第一,关于制度影响投资和技术进步缺乏微观基础;第二,制度具有很强的内生性,而我们的模型实际上假设制度完全外生的。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 [M]. 上海:三联书店,1994.
  [2]诺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 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
  [3]Barro Robert. Democracy and Growth[EB/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4909.
  [4]Hall, Robert E., and Charles I. Jones.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 no. 1 (February 1999), pp. 83-116.
  [5]Acemoglu, Daron and Simon Johnson . Unbundling institutions[EB/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9934.
  [6]Barro Robert.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 Countries Empirical Study [EB/OL]. NBER working paper No.5689.
  [7]Aron, Janine. Growth and Institution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5(1): pp. 99-135.
  [8]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9]James D. Gwartney, Randall G. Holcombe. Institutions and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 on Growth [EB/OL]. http://www.freetheworld.com/papers.html.
  [10]Tang, S.H.K., Groenewold, N. and Leung. Institutions, technical change,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crises and growth: a robust causation" [EB/OL].http://www.cuhk.edu.hk/eco/staff/hktang/personal.htm
  [11]David E. Bloom, David Canning, Jaypee Sevill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EB/OL].NBER Working Paper No. 8713.
  [12]戴维·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Ro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Part 2), 98:5, pp. 71-102.
  [14]林毅夫、张鹏飞.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 经济学季刊. Vol.5(1).
  [15]S. Durlauf and D. Quah. 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EB/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6422
  [16]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 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EB/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4527.
  [17]Hervé Boulhol. Technology difference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nditional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EB/OL]. CEPII Working Papers, 2004-02, pp.8-24.
  [18]巴罗. 经济增长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Baumol, William.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 1072-1085.
  [20]Barro, Robert J & Sala-i-Martin, Xavier. 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vol. 59(4), pages 645-61, October.
  [21]Mankiw, NG, D. Romer and D.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1992): 401-437.
  [22]Barro, Robert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91, 106(2), pp. 407-44.
  [23]Jan Hanousek, Dana Hajkova and Randall K. File.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The Data Problem in Analyzing Growth Determinants[EB/OL].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 682.
  [24]The World Bank, 2004,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4 online.
  [25]Alan Heston, Robert Summers and Bettina Aten, 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6.1,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ICUP), October 2002.
  [26]Freedom Ha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Country Ratings[R], www.freedomhouse.org
  [27]James Gwartney and Robert Lawson. 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5 [R]. Fraser Institute.
  [28]Stephan Haggard. Institutions and Growth in East Asia [M].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 38, No. 4, 2004.
  [29]Bennedsen, Malchow and Vinten,. Institutions and Growth - A Literature Survey [EB/OL]. http://www.cebr.dk/upload/rp2005_01_002.pdf
  [30]Steve Knack. Institutions and Convergence Hypothesis: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J]. Public Choice 87: pp. 207-228, Jun 1996.
  
   Institutions,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lowSwan Model WANG Zetian, LU Erpo
   (School of Econom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Abstract:Standar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ssumes that institutions are a bundle of given policies, and no tradeoff cost are incolved,and thus theyare not important for economic growth.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variable of institutions into Slow-Swan model and assumes physical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the function of institutions. We find from the model that the higher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the higher growth rate of output per capita an economy has. We also find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among the countries with the institutions.
  Key words: Institutions;Economic Growth;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Panel Data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政府负债是政府部门以各种信用形式筹集资金,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顺利履行各类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发财政危机,威胁一国财政安奎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政府负债的管理,控制财政风险,高质量的政府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信息是重要的前提保证。目此,完善政府负债的套计核算始终是推动各国政府会计变革的重要动因,其中,对负债计量、确认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则成为当前政府会计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对政府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投资理念逐步转向价值投资,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将更受关注。中小企业板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板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利用3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2004年会计和财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其盈利、成长和扩张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并据此归结出整个板块股票的分类及其特点,为投资者和市场各参与主体有效把握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及其成长趋势提供借鉴。  关键词:股票;投资价值;聚类;判
期刊
摘 要:以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动因为主线,对1990年代以来国际发展理论的新进展作了梳理和总结。近年来,随着发展的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还要实现变革、社会转型、人的权利和自由等目标。此外,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也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制度、知识、社会资本、民主等非经济因素对增长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 要:关于资本管制抑制资本外逃的有效性问题,国内外学者曾采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但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运用经济计量分析中最新的协整分析方法——边界检验(Bounds Testing)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ARDL)对中国从1980~2003年的资本外逃状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管制
期刊
摘 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比修订前更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但限于其形式,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从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和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有关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规范来看,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还很难实现指导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的功能。  关键词:概念框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信任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发展BtoC网络购物的重要原因。结合信任变量和技术接受模型,建立研究假设模型,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信任、网络购物感知使用方便及感知有用是影响购买态度的主要因素,而购买态度唯一决定了购买意向。  关键词:信任;技术接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网络购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
期刊
摘 要:从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角度,对市场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劳动力跨部门流动模型表明,库兹涅茨倒U假说可能是成立的。在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早期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可能会上升,一定时期后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国家干预、市场化进程本身也可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胡子清(1868~1946)是湖南省湘乡县人,参加湖南末届“902)乡试,以《理财论》等几篇策论得中举人。1903年出版《历代政要表》,并被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留学,编译中国最早的《财政学》和《殖民政策》教材(距今刚好一百年)。1906年返国,开创并主持湖南法政学堂和法政专科学校(湖南大学法科和行政科的前身)。后任职中华民国财政部赋税司。本文发掘和向学界首次披露他的生平和著作等史料
期刊
摘 要:从最优期权赎回策略的角度探讨了借款人的提前清偿行为,从理论上推导了一般债券定价的偏微分方程,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其它四类债券定价的边界条件,利用隐形差分法求解了在CIR模型下的偏微分方程并获得了MBS的最优赎回利率,比较分析了MBS和其它债券的价格关系。  关键词:最优期权赎回策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在介绍保险产品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DCP,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的基础上,用模糊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一个典型的DCF模型进行了扩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此模型可以为管理层的定价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并且在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初期缺乏数据资料的情况下,有着良好的运用前景。  关键词:DCF模型;保险;定价;模糊集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