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白先勇戏剧《游园惊梦》文化系统中文本与功能的构建作用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www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符号学家洛特曼在80年代突破结构主义符号学及语言学藩篱,从文化、历史、社会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探究。其中文本作为其理论核心对文化系统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功能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为文本文化的形成、推动构成一定影响。白先勇先生创作的戏剧《游园惊梦》由小说改编而来,属于洛特曼看认为的一种具有完整意义和功能的文本。本文将运用洛特曼的关于文本与功能理论对《游园惊梦》进行分析,探究其二者对于戏剧中文化体系建构所的作用。
  关键词:文本;功能;文化;《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后经改编为戏剧。白先勇先生曾经留学于美国,他精神世界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对故乡复杂的情感在其作品中表现的尤为强烈,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化系统。戏剧作为舞台视觉艺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达到信息传递,需要更为精炼地凸显矛盾,因此具有非常浓烈且具特色的符号色彩,而这些符号背后隐藏的意义单元则成为该戏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苏联符号学家、文化学家洛特曼认为,文化是“所有非遗传信息的总和及组织和贮存这种信息的各种方式的总和”,也就是说文本信息的总和就是文化。同时他在《文本与功能》中又说到,文化的形成方式有两种:文本的聚合与功能的聚合,提出了研究一个文本文化的方法,即将语言层面、文本层面和功能层面结合结合起来探究,对文本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家所研究的语言层面,而应该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文本与功能的作用。根据洛特曼的观点,戏剧属于连续性文本与离散性文本相结合的文本类型,“两种类型文本间的对话与信息交换构成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且与人脑的思维机制相仿”,两种类型之间的对抗融合的具体体现就是形成了意义丰富的符号,最后促进了文化的生成。另外功能的三个作用同样对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从洛特曼文本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戏剧《游园惊梦》中文本与功能及其关系对其文化系统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一、《游园惊梦》文本信息对文化系统的构建
  洛特曼是俄国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将文化分为语言文化与文本文化,尤其注重文本文化,认为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要为文本让步,重要的是文本的自我运作机制的生产作用,进而推动文化的生成。他认为研究某种文化时,不仅研究的是符号,而是符号携带的意义,也就是文本(因为已经在文化的范围内来探讨文本,此时文本已经满足完整功能这一属性),他将文本置于语言之前,凸显了文本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作为文本的《游园惊梦》
  戏剧《游园惊梦》与其小说本身不同,不是以纸质出版方式呈现的文本形态,是舞台的视觉艺术呈现,但它本身也是文本。
  1.文本具有完整意义和功能
  洛特曼对文本的定义是“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的携带者(假如区分出文化研究者和文化携带者,那么从前者看文本是完整功能的携带者,而从后者的立场看,则是完整意义的携带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第一要素 (或曰基础单位)”,也就是说,文化是“诸文本的总和或复杂构成的文本”。而构成文化的文本自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完整的意义,而是具有完整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语言构成的不一定是文本,而构成文本的也不一定是自然语言,也可能是人工语言,雅各布森就认为人工语言构成的诗歌就具有别的语言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只要是具有完整意义和功能的都能成为文本,例如戏剧、绘画、音乐剧。
  《游园惊梦》具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设定,讲述了秦淮第一昆区名角儿蓝田玉的命运流转,也暗示着戏中众多女子的凄凉命运。蓝田玉、桂枝香、天辣椒、月月红等本是师出同门的昆曲演员,蓝田玉唱的一首《游园惊梦》让年过六旬的钱鹏志青睐不已,遂将蓝田玉明媒正娶回去做了正房太太,风光一时。可是蓝田玉命中虽早已注定享受荣华富贵,何奈“长错了一根骨头——前世的冤孽”,遇上了郑彦青,本以为男才女貌,可托付终身,谁想终究被妹妹月月红夺了去,还毁了名声。《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心心念念柳梦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感天动地,终成佳话。可惜蓝田玉没有那么幸运,“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林黛玉葬花前也是无意间听到了《牡丹亭·游园》中的警句: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黛玉听后不禁“心痛神摇”。繁华开尽无人赏,零落残败谁人怜,“赏心乐事”曾在桂枝香30岁生日宴上表演,那时桂枝香委屈出嫁做了侧房,生日还是有蓝田玉替她操办的。生日宴上蓝田玉正在台上咿呀唱着《游园惊梦》,谁知亲眼看见自己的妹妹月月红与彦青你侬我侬,竟一时失声,梦醒人散。现在“赏心乐事”又来演奏了,不过这次是桂枝香操办的宴会,她的妹妹甜辣椒亦玲珑鲜艳,抢尽风头,暗示着桂枝香之后的命运与蓝田玉实无二质。而程志刚则如另一个郑彦青。“年纪青的男人,哪里靠得住哟”,瞎子师娘话语不多却句句警语甚至一语成谶。女人在爱恨情仇中轮回着悲伤,终究繁华终散去,留下一片白茫茫。白先勇先生说创作《游园惊梦》就是想写一出悲伤的故事,也许这也是人性的悲伤。无论从其意义和功能上说,《游园惊梦》都是完整的,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女子的悲伤的一生,暗示着千千万万个蓝田玉同样凄凉的命运。
  2.文本是有组织的符号系统
  传统语言学家、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将语言视为第一位,认为言语就是文本,用以表达语言。洛特曼否定这种观点,并突破了索绪尔能指-所指的研究思路,重在探究符号之间的关系而非符号本身,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符号系统。根据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观点,他们将自然语言定位“第一模式系统”,而文化结构则属于“第二模式系统”,建立于自然语言之上。“在第一模拟系统中, 一般可以通过单一的代码, 即能指与所指的一一对应来解读文本。第二模拟系统则建立在具有直指语义的自然语言基础之上……而且系统内的相互关系和组织结构也异常复杂”。离散性文本属于“第一模式系统”,它的符号的存在方式是独立而非联系在一个,可以单独提取出来考察,连续性文本与之相反。而戏剧则属于离散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结合的文本形式,也就是说其中的符号既成体系,又有单独存在的。   《游园惊梦》中独立存在的符号较多,例如虽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台湾,但是宴会上准备的菜是上海菜,演唱的是传统戏剧,使用的是传统器乐,体现出人物对故乡的思念和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感情。而作为符号系统存在则体现在《游园惊梦》本身就代表着大梦初醒的悲痛,蕴藏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此可见,从以上洛特曼的两个观点来看,将戏剧《游园惊梦》作为文本来考察是无可厚非的。
  (二)《游园惊梦》文化意义的产生机制
  洛特曼认为“文化应当被视为文本的积累和综合”,而不同的文本积累方式会呈现不同的文化类型:封闭型文化和开放型文化。开放型文化更为强调文本和功能的建构,而大部分文化都属于开放型文化,因此文本意义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时“文本已不仅仅是现成信息及意义的容器, 而是成为了意义的生成器,具有某种不可预见性”。文本意义的生成推动着文化意义的生成,因此文化意义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带动,也需要从文本意义上进行考虑。
  1.离散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相互作用
  离散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是文本的两个类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意义的发展和深化,洛特曼认为“离散性或是连续性文本的主导地位与文化的发展阶段相联系。这两种文本同步存在……构成整个文化最为永久的机制之一”。而《游园惊梦》戏剧本身就具有两种文本类型的性质,因此从其内部来看是处于编码相互转化中,内部结构形成的张力促进了文化意义的生成。
  2.文本与非文本的相互转换
  前面提到洛特曼认为文化是有文本信息组成的,并不意味着洛特曼将非文本剔出文化范围内呢,那么该如何认识非文本这个概念呢?首先洛特曼认为非文本是在“一个集体中通行的全部语言信息”,与之相比,文本则是“可揭示该文化系统内有意义的、附加的某种表达性的特征”。简而言之,非文本是无意义,不具有表达性的。但正是由于洛特曼不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看到了信息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转化成文本,从而获得社会功能和意义,因此非文本是可以转化成文本的,非文本变可以通过此途径进入文化范畴。看上去矛盾的一对关系,通过编码转化的作用很好地共存于文化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非文本可以理解为洛特曼所谓的“亚文本意义”,即语言层面的意义,“……拒绝该文化所固有的文本意义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承认的只是一般语言信息的内容”。而接受了固有的文化系统则是将信息转化成为了文本,此时的文本作为整体符号性提高了,而语言层面的意义则退居第二位,符合洛特曼对于符号意义即文本的追求,也就是所谓的“陌生化”理论的另外一种体现,与此同时,文本的意义突破语言层面得到了推进。由此可见,对某种文化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文本的意义的生成和深入,同时文本意义的生成意味着对该文化的承认和接受,反过来作用于该文化的建构。《游园惊梦》中的很多语句如果按照客观的字面理解是无法读出背后隐藏的深意,此时这些语言层面的意义并未生成文本意义,比如月月红摘蓝田玉牡丹花以及蓝田玉回忆与郑彦青赏牡丹情景。这段文字的隐喻性极强,暗示了月月红抢走了蓝田玉的情人郑彦青,还害得她再也不唱《游园惊梦》。分析出这层意义后,不难发现隐藏在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到听《游园》哭泣的林黛玉再到这里的蓝田玉,都是痴情之人,时光即使不会在面容上留下痕迹,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时刻提醒着你的衰老,像花儿一样繁华开尽,零落归土,大梦一场空。这样的分析突破了语言层面,借助整个文本的文化基调(上下文),分析出文本本身所暗示表达的内容、作用,最后在进一步推进到文本文化中,使之意义得到深入探究和升华。另一方面,除了文本信息与非文本信息互相转化带来文本意义的推进外,“文本信息与非文本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形成附加的意义”,在二者矛盾的情况下衍生出另外一种特殊的文本意义——讥讽。这个在文本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城志刚与蓝田玉谈及罗紫云唱的《洛神》一戏时,天辣椒走了过来:
  蒋碧月:程志刚,人人说你懂戏,钱夫人可是戏里的“通天教主”,我瞧你啊,趁早别在这儿班门弄斧吧。
  这里从语言层面上看,天辣椒是在說程志刚班门弄斧,可是联系上下文,天辣椒在前面与她姐姐的对话中曾经嘲笑蓝田玉唱戏时失声一事,并且并没有称呼蓝田玉为五姐,而是叫她钱夫人,可见天辣椒其实是带着醋意在嘲讽蓝田玉。
  由此可见,无论是离散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间的张力成为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还是文本意义额生成对其的推动作用,文本在整个文化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文本信息的堆积作用,更有文化意义的推动作用。
  二、《游园惊梦》文本功能的促进作用
  文本不是消极的意义的携带者,而是作为动态的、矛盾的现象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洛特曼更为强调文本的功能性,“文本不再被理解为有着稳定特征的某种静止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功能”。洛特曼认为的功能是带有文化色彩的功能,信息经过编码形成文本,从而扮演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从宏观上讲这个功能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功能,具体的单独的文本功能来说,主要有三种,文本的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生成功能和信息记忆功能。三种功能作用于文本,为文本和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作为信息传递功能,是将文本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由于接受者拥有自己的一套信码,所以需要进行解码,在解码过程中需要将信息背后的文化意义作为背景,才能完成解码并深入信息内部进行分析。其次是信息生成功能,也就是说信息能够建立新信息,形成新的意义。文本内部由于各种矛盾与张力存在,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结构内部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促进新元素的构成。最后是信息的记忆功能,信息能够被保留下来,不仅存在于一个单一的信息中,还能将其承接到另外的信息中。
  文本的功能在具体作品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戏剧《游园惊梦》通过演员的台词、动作、戏文将信息传递给下面的观众,观众通过整个舞台效果、自己的只是水平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从而来观赏、理解戏剧,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功能的体现。而信息生成功能在戏剧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清晰,戏剧是舞台表演,因此演员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担负着将信息解码—编码——传递的作用。最后,白先勇先生非常热爱昆曲艺术,加之对红楼梦的热爱,催生了他写《游园惊梦》的想法,因此《游园惊梦》这个戏剧本身就带有文本记忆,既有红楼梦的文本信息,又有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文本信息蕴含其中。   總体来说,文本的功能增加了文本的灵活性,使得文本活跃起来,而其记忆功能的特点使文化意义的传递和扩大更为直接,促进了文化体系的发展和承接。
  综上所述,作为戏剧的《游园惊梦》中的文本和功能,在分别为文化体系形成、发展、深入起到促进的同时,它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成为构建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洛特曼总结的文化分析方式那样,对文本的考察不应该局限于单一方面,将对文本和功能作用的考察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文化、历史范畴进行考察,是深入探究文本、文化意义的有效途径。
  注释: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57.
  白先勇《游园惊梦》
  曹雪芹《红楼梦》
  汤显祖《牡丹亭》
  白先勇《游园惊梦》
  参考赵蓉晖《洛特曼及其文化符号学理论》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50.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53.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53.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57.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61.
  白先勇《游园惊梦》
  参考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一文中对洛特曼理论的引用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J].当代外国文学,2005.
  [3]赵蓉晖.洛特曼及其文化符号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6.
其他文献
那是一个几乎要绝迹的东西,用刀将竹子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小棒子,选取一把握在手里,仔细地将他们整理好,大致变成圆柱,在靠近一端两三厘米的地方用带子扎上,稍分开下侧如伞,便制成了。人们叫它“仙走”,现在鲜少有人知此物,然而“仙走”在我的生命力将会一直存在,并且是那样清晰。  外公是做竹制品的能手,竹椅躺椅都是小菜一碟,是受整个村子称赞的好手。只是晚年多病,体力大不如前,没有精力做那些“浩繁的大工程”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中国红军的革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了多个世界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其中最为出彩的华章。一群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铁的共产党人,在后有豺狼追兵、前有重重堵截的草原戈壁、荒漠高山,硬是靠着一种革命到底、坚持到底的坚定信念,靠着一双披荆斩棘、逢山开路的铁脚板,走出了革命斗争的最低谷,走向了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新的辉煌!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处于正在求学阶段的我们而言,学习长征精神,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朱迪特·戈蒂耶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女作家,其作品多围绕“东方古国”,她尤其钟情于中国,对中国的热爱始于中国古诗。鉴于有关朱迪特的生平及《玉书》的主要内容已有研究,毋庸赘述。而各方大都忽视朱迪特其他描写中国古诗的作品,故本文将对其作以梳理,结合《玉书》,探讨朱迪特对中国古诗的认识。  关键词:朱迪特·戈蒂耶;中国;中国古诗  法国19世纪以前那些关于中国的著作,多出自耶稣会士,他们往往都到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污染指数上升,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此,必须按照社会发展形式制定污染治理方案,缓解各地区污染现状.从各类污染源的角度出发,了解
遍山桃花烂漫,满目落英缤纷,唯独不见你泠泠去踪。---题记《尚书正义》言:“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唯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所谓汉服,汉
期刊
摘要:聚斯金德的作品大多以艺术和艺术家为创作题材,其代表作《香水》也不例外。主人公格雷诺耶生而与众不同,对香味有着敏锐的嗅觉,自身却不带丝毫气息。这样矛盾的存在使其于整个生命历程中承受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疯狂与执着。所谓“天才”沦为罪恶的谋杀者,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各个不同的成长阶段着手,分析一个“天才”自我毁灭的原因及过程。  关键词:《香水》;“天才”;自我毁灭  
摘要:水,作为万物之源,是中国古代婚恋诗中频繁出现的审美对象,其内涵和表现形式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水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婚恋诗中的运用,分别从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这三种不同的类型的婚恋诗中,寻找水意象的发展轨迹,着重分析水意象对诗歌本身的影响,并进一步品味水意象在婚恋诗运用中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水意象;发展;婚恋诗;运用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担任着
发表于1923年的《山椒鱼》是日本庶民作家井伏鳟二的成名作。小说语言精练诙谐,内容寓意深刻。讲述了一只其貌不扬的山椒鱼被孤独地困到山洞中的心理变化。小说以动物视角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