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busi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构建学习版图、串联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因此,不少一线教师开始向教学的根本活动——课堂提问发起研究攻势。与此同时,大量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语文原本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它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在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在学生现有的经验上进行提高,以达到课文所需要的语文经验或者生活经验。无论是了解学生原本的经验水平,还是带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都离不开提问。可经过多方调查发现,现阶段的职教语文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课堂太过于传统,提问次数少且无效
  通过随堂听课,笔者发现很多课堂仍然是“八股式”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指向仍然停留在会背、会默,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整堂课呈现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情况,教师成了“主讲人”,完全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无论是课题的解读、写作背景、作者介绍,还是课文朗读、生字梳理,全部由教师和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完成,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这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仅仅能集中10分钟,剩下的30分钟基本是走神的状态,而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恰恰就在这30分钟内。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也有部分教师会进行一些提问,但这种提问也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提问一般都是:“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好不好?”当学生回答出令其满意的答案后,就不再深究,自己将应该由学生分析出的答案公布在课件或者黑板上。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是有提问的,但这种提问没有什么作用,并未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课堂太过于随意,提问缺乏设计且指向不明
  与“满堂灌”呈现两极分化的一种课堂状态就是“满堂问”,部分教师为了呈现课堂的互动性,几乎所有内容都以提问的形式来呈现。比如,连最为简单的生字词都要逐个提问,这是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职校生虽然在基础上比普高学生弱一些,但他们也有优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强,更加活跃,更有参与意识。因此,生字词和课文梳理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而且这个部分的展示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来呈现,作为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他们完全具备这种自学能力;同时,教师的这些提问往往浅尝辄止。比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时提问:“你们的生活中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吗?”这样的提问涉及面太广,学生一时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提问没有指向、不够明确,必然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甚至误导学生。
  教师提问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不深入,评价不当
  人的大脑处理问题需要时间,但很多教师提问后就马上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被点起来后,要么一时语塞,要么回答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给予深入、逐步的引导,而是立刻让其坐下,甚至有的教师说出“说得不对,谁知道答案”这样的评价。当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内心肯定缺乏自信,尤其是在缺乏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紧张,哪怕有自己的想法,也会随之忘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贸贸然让其坐下,没有给予引导,在学生心中就是一种宣告他答错了的暗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更何况教师明确地评价其不正确。职校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也就不愿意再回答问题,课堂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课堂提问实施策略的反思
  《学记》中提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极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近些年的学习和研讨,笔者认为良好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提问要有“性格”
  这里的“性格”是指特色,课堂提问要体现不同文体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材涉及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剧本、小说等各种常见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有的色彩,散文的“贵在有我”、诗歌的“文化之髓”、实用文体的“重在实用”等等,作为呈现文体的课堂提问也要有其文体特色。比如,之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物种起源>绪论》时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编辑,拿到这篇绪论,你会让达尔文发表吗?”如此带有情境色彩的问题完全符合这篇文章实用文体的特点,同时也能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之后再逐层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进行提问,最后填写编辑意见表,结束课堂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进行学习自评的时间,课堂生动有效,这位教师也获得了课堂教学大赛的大奖。
  课堂提问要有“阶梯”
  课堂提问绝不是讲到哪里算哪里,它应该是一种阶梯式的提问,从难到易,从复杂到简单,在逐步解密的同时完成文本教学。比如,在给学生上《祝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之后又设计了几个子问题,分别是“死者档案”“嫌疑人调查表”“死亡地点分析”“死亡时间分析”“总结死亡原因”。通过深入地挖掘,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有“爱心”
  课堂提问还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有助于刺激學生大脑皮层,使其保持兴奋,从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学习,使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更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而想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动给学生创造体现主体地位的机会,平等交流,真诚回应;第二,尊重学生的回答。没有人生而全知,更何况是需要我们教育的学生。教育的关键就是纠错,就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我们应该以学生的错误为喜,更要尊重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哪怕偏离了常识中的正确答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温柔的引导,不要随意让学生丢失“脸面”,而要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是一种愉快的展示,这才是课堂提问需要达到的效果。
  结语
  如果说学生的思维是燎原之火,那么卓有成效的提问绝对是点燃火焰的打火石。研究提问的艺术永无止境,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这把思维的火炬照亮整个人生。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科学课必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本文从找准切入点、提供结构性材料、动手前先动脑、研讨交流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关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文根据现代大学建设要求,通过对淮海工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与海洋学科教学科研融合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创建工作实际,就如何打造海洋特色鲜明和颇具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促进其办学品质提升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打造海洋特色校园环境来助推办学品质提升的重要性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根本要求  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2015年1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内化,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创新,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探索;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59-0
[摘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挖掘例题价值,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改进过程中发现,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教材的例题引导学生迁移规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关键词]例题;抽象思维;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46-03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顺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积极在实践教学中积攒经验、挖掘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向,对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提升综合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
[摘要]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把问题放下去,给予学生更大更广的探究空间。在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探究欲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激活数学思维,激发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主探究;化归思想;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6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人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关于人类的学问,是对人类的所有创造物, 如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社会关系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人类学”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文 anthropos 和 logos,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用于研究人的精神实质。而随着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其独有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使它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所关涉的内容也越
[摘 要]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让学生借助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来探索四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多边形内角和,让学生经历量、画、剪、拼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把求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转化中学会推理,在推理中找出规律,构建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定位;探究;建模;运用;多边形内角和  一、立足教材,整体把握  “
一只乌鸦从空中俯冲至地,随着它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名为“修容镇”的小镇风貌,灰暗的色调下,小镇显得更为神秘。山中腹地,一座高楼——“修容院”耸立于小镇中,尤为醒目与特殊,颇具时代背景的建筑仿佛下一秒就要向你讲述当年的某一段往事。乌鸦的俯冲也带来了一种扑面的压迫感,使人呼吸急促,心中顿时紧张。  “那妈妈整天想着修容,最后人都离开我们了”的开场词似乎也暗示了“修容”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  画面一
[摘 要]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困点”,以学定教,有效化解疑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比较法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整合知识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困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困点;比较法;小学数学  “学困点”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相似内容互相混淆、学习内容负向迁移、知识点螺旋递进等原因所产生的困惑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