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掇球壶”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魅力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宜兴,最为著名的当属传承千年的紫砂陶藝术,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视饮茶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之下,紫砂作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选择,凝聚着紫砂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无尽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我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紫砂作品“掇球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理念,把“掇球”的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还非常的大气实用。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和传统的“掇球壶”相比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泽,整体的设计更加轻盈舒展,非常适合上手把玩,通过多年的临摹紫砂光素器的经验和对于器型特点的把控,在细节的处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让我们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掇球;造型特征;艺术魅力
   江南水乡宜兴之所以被称为“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是因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宜兴的旅游资源可谓是得天独厚,南部有着天目山余脉穿越通过,郁郁葱葱的竹海绵延千里,成为了江浙皖三省天然的分界线,茶竹相依,在大片的竹林下面掩映着起伏的茶园,每当人间四月禅茶季的时候,许多的游客都会来宜兴进行一场禅茶之旅,放松心情、进化心灵。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水交融,形成许多的溶洞,再施以灯光的装饰,非常的梦幻,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在宜兴,最为著名的当属传承千年的紫砂陶艺术,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视饮茶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之下,紫砂作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选择,凝聚着紫砂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无尽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我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1  紫砂壶“掇球”的造型特征
   紫砂作品“掇球壶”(见图1)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理念,把“掇球”的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还非常的大气实用。“掇”的意思就是堆叠起来的意思,“掇球壶”的来源是根据“大亨掇只壶”的造型演化而成的,是几何传统圆器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一,基本造型就是壶钮、壶盖、壶身由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合而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在制作此壶的时候,希望能够把紫砂作为茶具的实用性第一表现出来,给人以更好的使用体验。此壶壶腹部更加饱满,非常适合茶叶的充分发挥;壶底收拢,给人一种亭亭玉立之感;壶嘴胥出壶身,出水流畅自然;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耳廓型态,圈卷顺畅,端握非常舒适;壶颈部和肩部的过渡转折柔顺丝滑,凸显出高超的技艺水准;壶盖凸起,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点缀的壶钮非常的小巧可人,拿捏称手,通转壶盖非常流畅,把玩性很好。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掇球壶”,和传统的“掇球壶”相比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泽,整体的设计更加轻盈舒展,非常适合上手把玩,通过多年的临摹紫砂光素器的经验和对于器型特点的把控,在细节的处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让我们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紫砂壶“掇球”的艺术魅力
   球形在艺术设计之中经常用到,代表着完美的弧度和艺术的审美,但是在紫砂器型之中,几个球的堆叠唯有“掇球壶”才能够做到如此的美妙,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考察和衡量,“掇球壶”集比例、气韵、节奏、连贯、对比、平衡、协调、呼应等等于一身,堪称完美。从壶腹、壶盖、壶钮的大小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整体的比例和平衡,我们在观赏紫砂作品的时候,往往最先关注的就是器型的繁复程度,似乎只有无尽的装饰才能够展示紫砂艺术的技艺和文化审美,殊不知最为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往往才是最为经典和耐看的。“掇球壶”代表了紫砂光素器至高无上的几何美学定义,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之中,非常考验紫砂艺人的创作水准和审美标准。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之中,需要非常熟悉紫砂的泥性和收缩,因为几个球形的重叠非常不好控制,收缩的比例不恰当的话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对紫砂的各个流程和环节都必须严格把控,才能够呈现出完美的“掇球壶”,让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其中的韵律感和气韵的一气呵成。这件紫砂作品“掇球壶”正是把前人的经典之作反复地研究之后,才决定采用了自己最为擅长和熟悉的技艺手法来演绎,算是对于前辈的致敬之作。紫砂光素之美可以说是最为纯粹的艺术享受,可以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原矿的裸露肌理特征和线条的起承转合,在“大象无形、大巧不工”的至高意境之中,充分地领会到东方文明的艺术神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结  语
   紫砂给我们的神秘感一方面来源于紫砂矿料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则是手工成型的不可控制性,当紫砂良好的性能被发现之后,许多的地方也都宣称有紫砂泥的蕴藏,而实际上只有宜兴紫砂泥才具有独特的性能,至于全手工成型则是在紫砂巨匠时大彬开始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规范和体系。如今紫砂已经成为了宜兴最佳的对外宣传名片,也是宜兴紫砂匠人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根本之所在,相信在未来也一定能够蓬勃发展,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 考 文 献
  [1]闵华萍.谈紫砂经典——“掇球壶”[J].江苏陶瓷,2010(4):26-27.
  [2]周嘉.浅谈制作“掇球壶”后的认识[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7):103.
其他文献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这是“山居即事陶刻套瓶”表现的清寂画面、中国美学的生活方式让山水、景物融为一体,表达出内心“修篱种菊”的坦然。在“山居即事陶刻套瓶”的构图上,左景为合、右景为开,左右开合演绎出空间的无限悠远,用睿智的观察方法表达山水之境,达到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的效果,让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统一的完美效果,让人沉醉于古诗词意境的同时,在每一处、每一面的创作中,充分运用紫砂材质的可塑性、陶刻技艺的特殊性,以砂土为画布,以天地
摘 要 宜兴本来就是古老的茶叶产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紫砂艺术在许多文人雅士的推波助澜下发展迅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和紫砂艺术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这套作品“越来越好”,通过壶、杯的设计搭配,把我们国人心目之中最为朴素的期盼和祝福呈现出来,祥云水波、飞黄腾达、鱼跃龙门,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之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为远大的前途,这一切都是通过紫砂这一独特的材质和紫砂艺人的巧夺天工,在灵巧
宜兴紫砂花塑器的创作素材,大多取源于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这些自然生物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丽质天成的美感.自然界中的松、竹、梅作为“岁寒三友”,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艺术发展也迅速进入多元化进程,传统雕塑正面临着失语的境况。当代雕塑朝着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全面崛起的情况下面临着日益边缘化危险。城市雕塑不完善和艺术质量问题发人深省,大量使用耗材,城市雕塑应该如何面对生态环保的趋势,如何将其进行下去?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在更深层面上思考雕塑发展的未来,这就使其促进了科技参与进来,产生了3D打印雕塑和ZB
摘 要 紫砂光素器是一种更纯粹、更抽象的紫砂器型,带给我们简约之美,把紫砂艺术的传统技艺和紫砂艺人的思想情感不加装饰地表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把聚焦的目光更集中于紫砂壶本身,更加能够体会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感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砂作品“奋飞壶”就是在“简约而不简单”的指导思想的引导之下,壶嘴、壶身、壶把的设计特别的舒展大气,壶钮的设计抽象而又带有现代艺术的气息,宛如奋力飞行鸟类的脖
摘 要 在紫砂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紫砂艺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将紫砂壶的造型呈现出一种精彩纷呈的状态,在创新紫砂壶的过程之中,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潮流,更要踏踏实实地以传统和经典为基础,让传统来慢慢的滋养,时间到了之后,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对于紫砂艺人们来说,只有时刻保持这种信念与标准,才能够不断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经典作品。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天趣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意蕴内涵。  关键
在紫砂艺术数百年的积累与发展之中,陶刻艺术已经成为了紫砂作品之中普遍使用的装饰技法,不仅有着广泛的题材,更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能够呈现在紫砂作品之上,而且在陶刻的过程之中,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要能够与壶身巧妙地贴合在一起,整体的技巧更是要十分的熟练,从而充分地彰显出陶刻艺术的精髓。本文便主要针对陶刻艺术,以紫砂“象耳四方瓶”为例,探讨其艺术特色。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博采众长,虽是传统藝术,却不囿于传统,而是不断发展创新,以多样化的造型设计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实为难得。紫砂壶“如意提梁”整体造型端庄大方、优雅浪漫,在方器形制的基础上,细节处以如意图案装饰,别具匠心,看似简单,处处皆是丘壑,十分耐看,同时作品以如意抚慰人心,让传统文化融于人们生活。  关键词 紫砂壶;如意提梁;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我们对其进行评价认可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即良好的结构、优越的使用功能、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深刻的文化情感。因此,当我们进行壶艺创作时也应从这四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最终创作出形神俱佳、雅俗共赏的作品。紫砂壶“四足如意菱花”的创作紧密围绕这四个标准而展开,其源于传统、遵循传统,同时又充分结合文化元素进行更好的艺术演绎,提炼如意文化、菱花文化等精华,并彰显技术难度,使整把壶呈现出充实的艺术人文特征。
陶瓷雕塑已经历漫长的历史洗礼,然而其始终不满意于现状,寻求更优秀的创作之路。工艺者借助宗教文化、神话传说等精髓努力实现陶瓷雕塑的灵魂升华,祥龙的造型设计是一次陶瓷雕塑的创作思考,也表达出设计者对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