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与小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i_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这句话,将诗歌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
  古往今来,中国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在中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文学体裁的范畴,不仅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互相促进滋养着,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产生了密切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学会了诗歌就掌握了中国文化,但诗歌承载的文化含量之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完全可以说,一部诗歌史,也是一部丰富、凝练的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史。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我想,这也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诗歌的熏陶与学习,应该从儿童开始。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富有韵律感、想象力和感染力,好记好学,便于吟诵传唱,是积累词汇、淬炼语言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发展儿童语言的难度,远远低于发展音乐、绘画等其他技能的难度,儿童从诗歌诵读中所获得的滋养,从语言发展中所获得的提升,是全面而又持久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经典蒙学教材,几乎全部都是富有韵律感的诗歌体语言。正如金波老师所说:“欣赏语言、创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读诗、写诗。”
  同时,儿童的语言,也是最接近诗的语言。记得有一次与金波老师讨论诗歌,他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诗性”是生命灵性的一种展现。儿童几乎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够说出富有韵律、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草木飞禽,云雾雨雪,世间万物,在儿童的眼里都是诗意盎然的。儿童在感悟中所朦胧思考到的哲理,将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清晰,将在行动中悄悄发挥作用。
  所以,让儿童在人生起步的时光里,与美好的诗歌以正确的方式相遇,会在儿童心中播下幸福诗意的种子,会在潜移默化中鼓舞儿童创造诗意栖居的人生。这也是新教育实验一直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编写出版《新教育晨诵》的原因所在。
  在我们的晨诵教材中,金波老师的诗歌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据统计,《新教育晨诵》中选入了16首金波老师的诗歌。在我们选诗的过程中,是有意控制同一位诗人的入选诗歌数量的。金波老师能入选这么多诗歌,可见他的童诗之精美和丰富。
  他的诗歌是离孩子们很近很近的。记得在北京北海幼儿园举行的一场以“让最美的幼儿文学走进孩子心灵”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上,有个孩子问:“金波爷爷,您为什么会给我们写诗?”金波老师的回答是:“为儿童工作的人,心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眼前的孩子,一个是童年时候的他自己。”
  在金波老师的儿童诗中,很多故事是他童年发生过的,但是他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的诗是写给眼前的孩子的。金波老师说:“不管是哪类创作,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源泉。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作品和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感悟、提炼出来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的许多童诗很有现场感,小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在果园里》,我们听到了小时候偷摘苹果的金波与老爷爷的对话;在《嫩绿的豆荚》,我们看到了他和邻居小丫的吵架;《在校外,我遇见了老师》,把一个小男孩在学校之外见到了一个与平常完全不同形象的老师,从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亲切温暖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波的儿童诗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儿童情趣,充满着想象力。曾经有媒体问他,创作灵感究竟是来自他的想象力,还是来自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他的回答是二者都有,儿童生活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而想象则让他思绪飞扬。在他的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可以和他交流对话的。在他的诗里,太阳是可以有翅膀飞翔的,可以是绿颜色的,天上的星星是可以与地上的花儿互相转换变化的。如那首《星星和花》: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夜晚,/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又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韵律感、节奏感特别强,这是他刻意为之的,也与他主动汲取中国民间童谣的养分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介绍说:“几十年来,唱诵童谣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成为我童年重要的记忆,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还有民间童谣,让我较早感受到了母语的音乐性。”金波老师曾经编选过一套十卷本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我记得封面上写的一句话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祖先的声音,蕴涵在基因中的民族的记忆”。
  正是在这样的勤奋耕耘中,金波老师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金波老师说过,“有童心的生命没有老朽,有诗意的人生没有冬天”。这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和真实的体会。这些年来,每年我都有几次机会见到金波老师,每次都会听到他激情而睿智的声音,感受到他温暖而慈爱的内心,虽然岁月流逝,但他童心依旧。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他依然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创造。
  金波老师的童诗形式很丰富,有抒情诗、叙事诗、童话诗、寓言诗、幽默诗、哲理诗,也有独创的为孩子们写的十四行诗。《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中的“花环”系列,特别是《献给母亲的花环》,不仅孩子们喜欢,也让我们成年人潸然泪下。
  种子和小鸟,是金波儿童诗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从《春的消息》到《小树谣曲》,从《红蜻蜓》到《黑蝴蝶》,从《记忆》到《小草》,从《泥土的馈赠》到《走进樟树林》,从《叶笛》到《送你一束蒲公英》,每一首诗中我们都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或者看到种子的成长。在此前出版的《金波60年儿童诗选》的序言中,金波也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六十年,这是我诗歌创作的春天。我进入了一个诗的童话王国,我写下的诗行,愿每一个字,都是种子,都是小鸟,愿它们出土成苗,入云展翅。”
  是的,金波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鸟,60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歌唱。在《白天鹅之歌》《红蜻蜓之歌》和《萤火虫之歌》这三本诗集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从1960年到2013年期间创作的部分儿童诗,我想,这也是他为孩子们歌唱的乐谱。在这三本书中,金波老师还亲自为孩子们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他的声音也被原生态地记录在这本书中,这样,他的小鸟般的诗意的声音也将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中,回荡在蓝色的天空。金波说,那是与鸟啼和鸣,与花香相融的声音。
  是的,金波自己就是一粒美丽的种子,一粒诗歌的种子。他把心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这些播撒的种子,许多已经开花结果。很多当年的读者,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歌的爱好者和创作者,更多的人因为他的诗歌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因为他的诗歌而热爱生活,放飞梦想。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在物质的丰富之后,只有精神的丰盈,才能实现真正的诗意栖居。
  所以,我们在《新教育晨诵》中,也对诵读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思与行”的提问环节,打通诗歌与读者的心灵通道,让每一个读者都在阅读的同时,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意思考。
  就像金波老师的那首《倒下的树》:“纵然倒下来,/还要活着;/为听鸟儿唱歌,/长出无数耳朵。//树和鸟,/毕竟在一起厮守过。/树曾经站立着,/等待鸟儿/飞起,/飞落。”在“思与行”环节,我们问道:“一棵树倒下了,可它还要努力活著,为什么?除了诗中写的原因外,你还能为这棵树找到更多活下去的理由吗?请你想一想:谁会为你活着感到更加幸福快乐呢?你又应该做些什么,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呢?”
  当《新教育晨诵》围绕一首诗提出这一类的问题,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不同的答案,就有多少种子开始萌芽,就有多少小鸟开始飞翔。生活在当下,用诗歌的力量,让孩子们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在现实的土壤上,找到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我们正在和金波老师一起前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金波老师共同前行。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班主任希望自己的工作诸事如意,可现实却未必能如愿以偿,有时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还会有突发事件出其不意地降临。如何积极面对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了班主任们迫切需要掌握的一种艺术。在这方面,班主任林幸谊老师堪称“武林高手”,不但表现得淡定从容,而且表现出了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高超智慧。  化突发事件为欢乐之旅  毕业前的一天,林幸谊带领全班同学高高兴兴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研学。可回来的路上突降大
期刊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综观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大多是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围绕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主题性阅读的四个阅读层次目标,从“课时”教学向“课程”实践转变,构建阅读推介课、阅读分享课、主题探究课等不同目标的课型结构,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课型,整本书阅读教学都要通过教学的形式,唤醒学生阅读的
期刊
从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应用文写作的分量在增加,其作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通道已经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应用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写作交往性语境虚化、写作策略性知识模糊、写作形成性评价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将应用文写作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没有将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和精神成长统一起来。应用文写作的重心应落在“应用”上,应用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目的应牢牢定位
期刊
在小数产生的历史上,是经历了一段逐步抽象的漫长过程的,而每一次的提升都是一次“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丰富内涵的过程,越是抽象就越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只要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表征与演绎,让学生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就能够慢慢“拎”出概念的本质。而对于数的概念,最容易理解和被接受的方式就是借助几何直观。洪老师以直观图形为载体,帮助学生在逐步经历抽象、提炼、升华小数的过程中,丰富概念的内涵、构建概念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应积极提倡。统编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把握其语文性,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实践的整合,拓宽学生的学习
期刊
美术质量监测是指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学段内容为依据,对学生在美术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的一项活动。监测题型有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创作题三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上述题型,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巩固,是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课堂提问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互动、任务驱动、过程跟进、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尝试从针对性、条理性、开放性、对比性、发散性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空间是三维的,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真实存在,而教材呈现的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形式的“空间”,即把三维空间表达在二维平面上。因为三维和二维的穿梭转化,学生常常觉得 “空间”抽象晦涩。其次,空间观念(尤其是高年级以度量为主线的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化过程,潜移默化、渐次推进。下面,笔者将以北师大版五下“长方
期刊
班主任工作很琐碎,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既苦又甜,痛并快乐着。这份“痛”并“快乐”的感受来自于学生的“无礼顶撞”“屡教不改”,来自于学生每一次进步带给我的感动,更来自学生健康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倾注爱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事实上,青春期的“坏孩子”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只要我们倾注爱心,一定能盼来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外,更要在原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为了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来引发学生围绕着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发展
期刊
2017年11月,笔者有幸赴日进行访学,期间共参访了三所日本小学:富士见小学、有140年历史的野川小学,以及学习共同体的领航学校——滨之乡小学。虽然三所学校位于不同的地区,各有特色,但给了笔者共同的感受:日本学校是从细节着手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家,从而进行校园文化的渗透。  一、细节打造一家亲  1. 仪式感,日常的家。富士见小学是一个没有塑胶跑道的仿社区型的校园。笔者刚到学校时,正巧遇上有几个班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