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深度学习课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外,更要在原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为了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来引发学生围绕着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发展。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何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呢?在课堂中应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发对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并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问题解决模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一、游戏诱发深度探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应当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运用游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置“夹笔游戏”,诱发学生深度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伊始,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认为“上课认真听讲最有效”,有的同学认为“多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最有效”,还有的学生认为“借助画图来理解数学题最有效”……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笔者总结:“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并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做“夹笔游戏”。笔者先说明夹笔游戏的规则——两根手指间只能夹一支笔,然后问学生:“你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为什么最多只能夹四支笔?”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后,初步感知到所用手指根数要比笔的支数多1,但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在把一只手的手指根数与夹笔的支数一一对应后,还剩一根手指没有笔可以对应,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含义。
  学生在做完这个游戏后,不仅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有了感观层面的认识,理解“一一对应”的含义,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深度学习,还迫切探究植树问题的其他两种模型。在总结时,笔者借助游戏总结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规律后,又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夹笔游戏”中如果把手指当作树,笔当作间隔,这又是另一类植树问题,同学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看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一个游戏,感受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自然能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二、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学生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及数学知识学习深度的提升,需要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數学问题是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先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1,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自主进行思考和计算,学生有的答20棵,有的答21棵,有的答22棵。笔者追问:“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由于有了先前游戏的铺垫,好多学生说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才知道。当发现作业本根本画不了100米,有个学生说可以用20厘米来表示100米。笔者马上表扬这个同学:“你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并进一步启发学生: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画图验证会比较麻烦,如果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就可以选择较小的数字来验证,例如10米、20米、25米……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字变小了,画图验证省事多了,关键是还能解决繁杂的问题。
  三、实践促发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模型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材料及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与创新。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证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问题模型的清晰表象。
  在课文例1教学结束后,笔者将题目原来的“两端要栽”变化为“一端栽,一端不栽”,让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回答出需要准备20棵、21棵、22棵树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回答20棵的生1是这样想的:100÷5=20(棵)。而回答21棵的生2是这样想的:100÷5+1=21(棵)。回答22棵的生3却是这样想的:100÷5+2=22(棵)。无论正误,这些想法都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的表象,是课堂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不能草率地以对错加以评判,而应让学生自己加以验证。为此,笔者让学生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有的学生用笔当作树,把课桌当作小路加以验证,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指来验证,但多数学生通过画图加以验证。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验证,大多会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而只栽一端的解题方法是棵数刚好等于间隔数。这样,学生对于植树问题的其中两种模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在这个有意义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更为坚实、更具有活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想要创设深度学习课堂,应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从而诱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伴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推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越发清晰化,其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也越发得到教师的认可。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陌生化”理论,强调要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巧妙地设计加工变得不熟悉,使得读者感到陌生、新鲜、奇特,从而催生新的兴趣,进而激发探究的强烈愿望。将“陌生化”理论移植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段要求、年龄特征等来对命题内容
期刊
【教学目标】  1. 通过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逐步抽象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通过操作、辨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类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回顾度量面积的方法  1. 创设情境。
期刊
班主任希望自己的工作诸事如意,可现实却未必能如愿以偿,有时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还会有突发事件出其不意地降临。如何积极面对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了班主任们迫切需要掌握的一种艺术。在这方面,班主任林幸谊老师堪称“武林高手”,不但表现得淡定从容,而且表现出了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高超智慧。  化突发事件为欢乐之旅  毕业前的一天,林幸谊带领全班同学高高兴兴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研学。可回来的路上突降大
期刊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综观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大多是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围绕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主题性阅读的四个阅读层次目标,从“课时”教学向“课程”实践转变,构建阅读推介课、阅读分享课、主题探究课等不同目标的课型结构,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课型,整本书阅读教学都要通过教学的形式,唤醒学生阅读的
期刊
从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应用文写作的分量在增加,其作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通道已经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应用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写作交往性语境虚化、写作策略性知识模糊、写作形成性评价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将应用文写作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没有将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和精神成长统一起来。应用文写作的重心应落在“应用”上,应用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和目的应牢牢定位
期刊
在小数产生的历史上,是经历了一段逐步抽象的漫长过程的,而每一次的提升都是一次“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丰富内涵的过程,越是抽象就越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只要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表征与演绎,让学生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就能够慢慢“拎”出概念的本质。而对于数的概念,最容易理解和被接受的方式就是借助几何直观。洪老师以直观图形为载体,帮助学生在逐步经历抽象、提炼、升华小数的过程中,丰富概念的内涵、构建概念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应积极提倡。统编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把握其语文性,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实践的整合,拓宽学生的学习
期刊
美术质量监测是指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学段内容为依据,对学生在美术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的一项活动。监测题型有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创作题三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上述题型,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巩固,是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课堂提问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互动、任务驱动、过程跟进、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尝试从针对性、条理性、开放性、对比性、发散性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空间是三维的,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真实存在,而教材呈现的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形式的“空间”,即把三维空间表达在二维平面上。因为三维和二维的穿梭转化,学生常常觉得 “空间”抽象晦涩。其次,空间观念(尤其是高年级以度量为主线的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化过程,潜移默化、渐次推进。下面,笔者将以北师大版五下“长方
期刊
班主任工作很琐碎,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既苦又甜,痛并快乐着。这份“痛”并“快乐”的感受来自于学生的“无礼顶撞”“屡教不改”,来自于学生每一次进步带给我的感动,更来自学生健康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倾注爱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事实上,青春期的“坏孩子”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只要我们倾注爱心,一定能盼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