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河傣族的传统葫芦丝音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河傣族的葫芦丝音乐,不论是外形还是音色、音域都展现了傣族“柔美”的文化特点。本文主要介绍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并对其形制、演奏技法以及与梁河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关键词: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
  一、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概述
  1.历史文化渊源。葫芦属藤本植物,在我国西南民族文化中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彝族民间长诗《梅葛》中说:汉、傣、彝、傈僳都是来自一个葫芦里的亲兄弟,拉祜族的民间长诗《牡帕密帕》认为:各民族都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 德宏州梁河县傣族地区自古代就盛产葫芦和竹子,傣族将葫芦与竹子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乐器。同时,在不断使用中赋予它很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内涵。傣族认为“葫芦象征了女性、竹子象征着男性,美妙音符就是他们的孩子”。葫芦丝是一个完美的整体,饱含着“夫妻和睦恩爱,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含义。
  2.名称由来和起源考证。葫芦丝最早不称此名,在我身许多民族中都有其身影,故而有多种称谓,德宏傣语称为“筚朗道”,德昂语称为“筚格宝”,阿昌语称为“拍勒翁”。 随着近现代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葫芦丝在民间多称为“葫芦萧”或者“葫芦笙”。在《德宏采风报告》中提到:1953年,省文工团的艺术家来德宏地区采风,发现了葫芦萧乐器,当地傣族的汉语发音不准,将“萧”误读为“丝”而有现在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哈尼族的“芦笙”相区别。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多数人认为前者更接近事实。
  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的流传历史很悠久,但并没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它起源的具体时间便无从考证。从现有传承人口中一般也只能收集到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但在梁河勐养镇曾出土过葫芦形的孔雀翎纹的土罐,说明葫芦在勐养先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明代《百夷传》中称当时的德宏傣族已经有吹奏“芦笙”的歌舞乐表演,说明在明代早期,梁河可能就已经产生了葫芦丝乐器。另《梁河县地史志》115页载:清道光十四年,芒东镇有一个“章毕村”,译为汉语就是“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
  3.传承。今天,德宏州梁河县勐养乡、芒东乡等傣族聚居乡镇還传承着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艺,绝大部分属于自然传承。葫芦丝的制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的主要师承关系均以家族或家庭为主,代代相传。因此,除了家传之外,其他热爱葫芦丝的人,就要寻师学艺。几十年来德宏州先后涌现出了:“冯绍兴、哏德全、龚全国、龚家铭、莫安荣、杜德光、钱有周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演奏大师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的形制及演奏技法
  1.传统葫芦丝的形制。葫芦丝的整体结构是由一个葫芦和三根发音竹管组成,基本由葫芦、吹口、主管、附管(最早的葫芦丝没有附管)、簧片五个部分组成,两根附管的加入增强了葫芦丝音乐的表现力。“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正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栓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簧片接入葫芦之中。” 其尾端装有软塞。
  2.传统葫芦丝的演奏技法。传统的演奏技法可分为八种:传统指法、气息运用、滑音、单吐、颤音、波音、叠音、打音。其指法:“全按主音管为5(sol)、由下往上开启一孔为6(la)、开启三孔为1(do)、再往上依次开启各孔为2(re)、3(mi)、4(fa)、5(sol)、6(la)”。 呼吸方法与别的民族管乐基本一致,一般来说有三种呼吸方法,第一种是胸式呼吸,第二种是腹式呼吸,第三种是胸腹式呼吸。在音色上有滑音,或是用手指逐渐开合音孔配合气息,产生与人说话相似的音色效果。而吐音则是传统葫芦丝演奏中较为常见的演奏技巧,可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单吐又有短吐和连吐的区分。此外还有颤音、波音、叠音、打音等技法。
  3.传统葫芦丝音乐的曲调。音乐曲调有“山歌调”和“古调”两种。山歌调比较随意,是即景抒情的一种演奏方式,无固定的曲调或演奏要求。古调可分为“喊班陶”调和“幸筚班陶”调。前者不但可以演奏也可用来演唱,具有长音丰富、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和调式多样的特点,内容、旋律可以按照所处的环境及个人感情的抒发而产生十分大的变化;“幸筚班陶”调只能使用傣族的葫芦丝演奏,其音色缠绵、凄婉和哀怨。
  三、梁河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1.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葫芦丝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早期的葫芦丝音乐文化,以族群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要的特点。首先,在葫芦丝制作方面,傣族地区生产的竹子和葫芦为葫芦丝的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葫芦丝在演奏中的发音略带鼻音,发音轻柔、飘逸,同傣族古代文化遗存、民族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傣族的孔雀舞,使用葫芦丝音乐作为伴奏,葫芦丝音质柔美,能够表现孔雀舞舞姿灵动的美感,在无形当中与舞蹈完美的结合起来,赋予孔雀舞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舞蹈也使得葫芦丝在梁河傣族地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傣族语言色彩与葫芦丝的音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追求本民族音乐色彩的时候,天然的选取了与自己的语言音调相近的音乐形式。
  2.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关系。梁河傣族的传统葫芦丝音乐文化与傣族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傣族人民喜爱歌唱,更喜爱葫芦丝,它如天籁般的音质独具傣族音乐的特色。这种音质与傣族民歌十分匹配,傣族群众经常随身携带葫芦丝,随时随地都能演奏民歌,或为歌唱伴奏。
  傣族传统葫芦丝音乐在傣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归纳起来原因有三:其一,葫芦丝音乐展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傣族音乐主要的特色是柔曼、婉转,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葫芦丝独特的音色完全表现出了傣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无论是傣族歌舞音乐中还是在傣剧表演中人们都能发现葫芦丝的踪迹。其三,傣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表现了傣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独具特色的傣族葫芦丝音乐交织成了色彩绚烂如傣家织锦般的德宏傣族的魅力民族音乐画卷,展现了傣族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当前傣族音乐艺术发展的主流。
  3.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在傣族众多的民俗节日里,都有葫芦丝的身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傣族群众都会自发的表演葫芦丝音乐,音乐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形式、格调却基本不变。同时,在众多的集体性活动如嫁娶生育,起房建屋,赕佛仪式及逢年过节等活动时,往往会邀请民间歌手来演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通常会用到葫芦丝、西玎等乐器进行伴奏,其曲调与语言紧密相结合,说唱节奏韵味深长。葫芦丝作为傣族民俗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往往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葫芦丝与傣族的民俗文化是紧密相结合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1.
  [2]王家富.为傣族乐器葫芦笙正名[J].民族音乐,2008(2):51.
  [3]徐辉斌.葫芦丝初探[J].民族音乐,2009(5):43.
  [4]张云.葫芦丝王哏德全[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4.
  [5]刘凤山.葫芦丝 巴乌演奏教程[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5.
  [6]宛煜.浅谈葫芦丝演奏[J].文艺评论,2010(5):28.
  作者简介:吕隽(197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方向:云南边疆民族历史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同设计实践的联系程度也在日益增强,也就需要将两者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进行研究并推动其发展,以满足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本文将对环境艺术设计在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探究,并分析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还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次;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期刊
摘 要:主体性教学就是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设置教学方法,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体验和生成中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本文从一线教学出发,分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对生本理念的诠释和实践。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
期刊
现在的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是本世纪赋予我们教师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如何成功地做好教师工作呢?就此,我浅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爱心多多,硕果累累  爱心是关怀与理解的体现,是真情和善意的流露。爱心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爱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给予他们学习的力量。特别是在差生身上给予爱心,效果十分明显,因为差生可提升的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内教育界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及教育方法研究的学者,掀起了一股创新教学方法的浪潮。本文根据多年的中职语文教育实践,对“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作了探究。本文从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职语文
期刊
摘 要:藏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藏族风俗文化在我国各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藏族的文化习俗无不显示着藏族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憨厚、豪放乐天、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藏族全民信奉佛教,在藏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藏民对佛教的虔信。藏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内蕴,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成果,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  关键词:藏族:社会概况;历史变迁  一、藏族族源及地域分布  对于藏族的起源,藏区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大量南迁,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异。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调整变化。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治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同时设置寨为据点来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任用
期刊
玉树是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地区之一。其中玉树的民俗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在此,简单介绍几个关于节庆的民俗风情。  一、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其形式与整个藏区大同小异,但有其白己的地域特色,当进入农历12月中旬,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缝制新农,酿造青稞美酒,准备供佛祖或敬神灵的酥油灯和“切玛”等供品。  当新年的前儿大,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理发,女性
期刊
摘 要: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因为文学作品在理解和阐释时各有不同。增译是阐释方法的一种,合理的增译能够为目的语读者在理解时扫除障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倡扬,但是过度增译会适得其反,应该避免。本文将从正反两反面研究《干校六记·下放记别》章楚英译本的增译效果。  关键词:《干校六记·下放记别》;英译;增译;效果  《干校六记》杨绛先生的纪实散文集,记录了“文化大革命”那段黑暗时期,知识分子在干校的衣食住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生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数学、物理等理科不同,初中语文的开放性非常强,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数学、物理等理科不同,初中语文的开放性非常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初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