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八廓街的堆绣老艺人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37618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堆绣老艺人洛桑的家位于八廓街一个普通居民大院内。院内是一栋4层小楼,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洛桑老人住在第四层的东北角,这里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坊。
  
  辛劳童年练就一身绝技
  
  洛桑老人今年75岁,17岁随父亲从日喀则来到拉萨,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四五十年。他说自己每天都是伴着八廓街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剪剪贴贴、飞针走线,完成了-一幅幅堆绣作品。
  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的,它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说乾隆的母亲就曾亲自带领宫女们用这种工艺做出了很多花鸟、人物作品。这种工艺传人藏区后,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门类——贴花唐卡。
  所谓堆绣就是用各色棉布、绸、缎按照事先画好的蓝图,剪成各种图案形状,再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边。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
  堆绣又分为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立体堆绣是在剪好的图案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其凸起,然后再粘绣在布幔上,最后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案用绣缎连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所以立体堆绣比平面堆绣更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洛桑老人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堆绣。那时候西藏社会的基层组织不是居委会,而是行业协会,洛桑的父亲钦莫达瓦顿珠就是缝纫协会的一名成员。由于手艺精湛,父亲曾是九世班禅的御用堆绣师。
  堆绣作品题材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供寺院悬挂或举行仪式时使用。堆绣艺人通常会被请到寺院,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明码标价,只要求寺院提供食宿就可以了。
  洛桑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学艺。父亲告诉洛桑,学习堆绣要先修炼德行。做活儿的时候,质量最重要,不要怕费时间。
  与普通刺绣不同,堆绣对色彩和比例有严格的规定。作品中每一部分的用色和结构比例都很固定,不可以随意发挥。为了更好地掌握堆绣技术,除了基础的针法,父亲还要求洛桑熟读藏传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经》、《比例学》、《色彩学》、《轴化法》、《智者绘画法》、《物图与比例》等书籍。
  “过去,除了寺院用于佛事活动外,很少有人能买得起一幅堆绣佛像来供奉。父亲无法单靠堆绣来维持生计,所以像不少同行一样,更多的时候。父亲是靠为人缝制衣服来养家糊口。”洛桑说。
  对于做服装,洛桑更是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和父亲分别去客人家里做。当时由于物价比较便宜,像洛桑这样的学徒工每天的工钱只有5钱,父亲每天的工钱也只有1两,买不一斤酥油。但是,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洛桑练就了一套飞针走线的绝活。如今,年已古稀的他依然可以灵活地做堆绣,给自己缝衣服,细细的银针捏在指尖仿佛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次下针,都是“胸中的丘壑,下‘针’如有神”。堆与绣的浮雕艺术
  洛桑老人为人低调,尽管如此,如今登门请他做堆绣的仍络绎不绝。柱面幡是老人的拿手绝活,现有作品收藏在布达拉宫、小昭寺、哲蚌寺、直贡梯寺、罗布林卡内。柱面幡是一种悬挂于寺院殿堂内的装饰法物,主要挂在寺内正殿柱头上。它的高度随柱子而定,有的可长达数丈。
  洛桑老人工作的案台上摆满了各色绸缎和丝线,他说堆绣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主,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见绝妙。色彩要鲜艳,对比要强烈,远看似刺绣,近观如浮雕,这才是一幅有价值的好作品。
  洛桑告诉我们,制作堆绣是一个精细的活计,首先要在底布上绘出图案,然后按图案的设色选料剪裁,按整体构图一点一点地进行拼堆。大幅堆绣作品的起稿有着很大的难度,画师要根据造像度量计算,把一幅几百平方米的大画,分别画在数十张乃至成百张纸上,再逐一地制作拼贴,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以前人们制作堆绣时,都是一针一线地缝上去,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不怕折叠,而且保留的时间也很长。现在的艺人们为了省时省力,都采用白乳胶粘贴的方法,把剪好折叠好的布粘在勾描好的线条上,这样做出来的堆绣,一拿到内地就会因为天气闷热潮湿而造成损害、脱落和开胶。”洛桑说。
  洛桑老人说他现在都是先用自制的糨糊把布片固定在画面上,然后再用针缝。自制的半强糊里有狗毛、藏药等纯天然成分,能起到防腐,增加黏合性的作用。
  拉萨堆绣非常注重布料品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华美气质,选用的布料必须是纯蚕丝。因为真丝面料不但可以保证颜色的鲜艳和缝绣的效果,而且比其他的材料保存的时代更加久远。
  近来,原材料稀缺是老人最头疼的问题。由于在西藏找不到纯正的丝绸,他就直接到杭州订货,宁可承担高昂的价格,也一定要保证每幅作品的品质。老人说中国的丝绸是最好的。
  有了纯正的蚕丝,还不能直接缝绣。洛桑老人从里屋拿出了他的另一样秘密武器——一簇飘逸的马尾。他说这是从刚死不久的马身上剪下来的,这样的毛发最有弹性,而且坚韧。他的堆绣用线就是从丝绸上抽出的丝线再缠住马尾毛制成的。他说,只有马尾毛与丝线弹性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堆绣的线条与图案达到最佳的吻合效果。
  就这样,每一步都是一丝不苟,每一针都是精益求精。难怪一幅一米见方的作品,他都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老人说,他知道这种精雕细琢的做法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他不敢乱来,“只能和别人比针法,不敢比胆量”。
  至今,老人的作品没有一幅是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出去的,更没有搞过个人展览。订购的人们都是通过口碑相传,慕名寻来,取货的时候如获至宝,一件件全部被拿走。老人的作品现在大多被各大寺院、藏医院、社科院等机构收藏。
  
  堆绣技艺的传承
  
  洛桑的堆绣技法是典型的拉萨派技法。其用料讲究、制作复杂精良,手法独特而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这种技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仅在拉萨老城区的八廓街、策门林有几位堆绣师,几大寺中也只有几个负责维护修补的僧人。
  如今,上了年纪的洛桑有些做不动了。找他订制的人很多,他将多数活儿都交给徒弟们来做。现在老人有两个徒弟,其中之一是他的儿子。
  对于培养接班人,洛桑老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依然恪守古老的传统——堆绣是在佛祖前做事情,传男不传女。而现在的男孩子们大多数又不愿意做这些穿针引线的活,所以一切只能随缘。
  每天清晨,洛桑起床后,围着转经道转经,然后来到甜茶馆里小憩,和老友们畅谈聊天。晌午,他回到家里,开始做些针线活,这对于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望着洛桑老人那双镌刻着岁月沧桑的双手在鲜艳,丝滑的绸缎上游走,不禁令人想到拉萨堆绣的未可预知的前景。但不管怎样说,对于这个行业的手工艺者而言,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其他文献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两岸签署经济协议,目的是要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与共赢双赢,而不是让一方得利、不让另一方发展,更不能将两岸经济协议的安排、优惠措施与大陆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的协议相提并论。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合作或经济协议的签署,像国际社会一般的经贸合作一样,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基本原则,是共同遵守的规则,若无互惠互利,则合作协议难以签署,合作难以进行。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尚未统一的国家内部两
在2011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来自香港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在看到“十二五”规划把广州南沙新区列入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之一时,心情格外高兴。“20年前,老父亲霍英东就开始规划粤港台作。他非常看好南沙,常说‘南沙是我的一个梦’。”霍震寰说,我现在做的正是延续父亲的南沙梦。    霍英东:“南沙开发之父”    南沙地处广州最南部、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西连中山、番禺,东
北京的金盏乡有个皮村,在东北五环与六环之间的位置,是城区周边众多城中村中的一个,村子平静整洁,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城中村样子有些差距,每隔几分钟就从头顶呼啸而过的飞机,时刻提醒着人们皮村在位置上的偏远。  本地村民其实只有1000人左右,而10倍于这个数字的是约12000人的外来务工人口。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记者希望通过探访而了解的,是一个名为“同心互惠”的公益组织,这是一个由一群城市外来打工族组成
200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问题。之后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  这10年,是中国农业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的10年,也标志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10年来,党中央比以往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1年
“琳琅振响,十方素净,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召集群仙……”,悠扬的诵经声从青羊宫三清殿传出,伴着袅袅炉香四下传散开去。每日清晨的早课时间,大殿内钟罄齐鸣,道长成集,仪式场面庄严。特别是每到初一、十五,青羊宫香客如云,这里成了善男信女超凡出世之境。  古色古香的老庄书院  绕过熙熙攘攘的茶座,来到青羊宫内原二仙庵最后一重殿宇,这里平时游人罕至,月亮门前挂着老庄书院的牌子。书院内建筑雕梁画栋古
“在这个关键时刻,提振信心最为重要。”  ——2009年2月28日,在“两会”前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网友关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提问时说。此后,他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信心对战胜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性。    回放    2月28日,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线直播室,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视频在线交流,回答了网友29个问题。这是中国总理首次面对面与网友交流。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是网
中国经济这10年,是综合国力快速增强的 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近四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10年也是高速增长的1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这10年,在“科学发展”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推进多领域重大改革,经济社会更加协调,人与环境更加和谐,创造了令全球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3年前世人瞩目的“胡连会”,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3年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刚刚落幕的“胡吴会”,让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5月28日15时30分,在《江山如此多娇》巨画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手亲切地握在一起。这是吴伯雄首次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访问
维尼是一个挑食、偏(piān)食的小男孩。他不爱吃蔬菜,只爱吃汉堡。有一天,维尼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一个巨型(xínɡ)汉堡!更可怕的是,许多动物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想要吃掉他。为了逃(táo)命,维尼拼命地跑啊跑啊……在逃跑的过程中,他终于明白了,挑食和偏食是不对的。  维wéi尼ní讨tǎo厌yàn蔬shū菜cài!讨tǎo厌yàn胡hú萝luó卜bo,讨tǎo厌yàn豆dòu子zi、西xī兰l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