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学生修改作文的几种形式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e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常用自读自改、互读互改、师生评改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修改作文 自读自改 互读互改 师生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着重提高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提高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然而,现今大多数中学生作文,习惯于“一气呵成”,之后交与老师了事。有些学生会去修改,但至多也是挑挑错别字、改改病句,在个别词句上稍作推敲罢了。宁可多写几篇,不愿修改一遍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不知道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想也不愿去修改;二是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不敢也不会修改。不想不愿、不会不敢修改文章,学生作文水平就很难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丧失兴趣。写作兴趣一旦丧失,还谈什么提高写作水平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变化形式,尝试着让学生参与修改作文,再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下面笔者就谈谈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几种常用形式。
  
  一、自读自改,以做好学生的“自我批评”
  
  所谓的自读自改,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每次作文指导课学生独立完成作文后,笔者就会要求学生先自己修改一下自己的“大作”:①自己读作文,边读边想。读一读可以轻声诵读,看看作文是不是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想一想,文章的材料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具体。②逐句推敲,认真修改。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修改一次后,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在大声读中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语病,尤其是书面语、方言和口头语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从而可以再一次修改作文。
  
  二、互读互改,以做好对同学的“批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往往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容易很快觉察出来,对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却往往能一眼察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常常让学生互读互改,一般都是邻座的同学互改。教师提出要求:①语句是否通顺连贯;②叙述层次、段落是否清楚;③结构是否完整;④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有了参照标准,便会逐条对照评析。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活动中。
  
  三、师生评改,以综合“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生将自己修改好的作文上交后,教师便全部浏览一遍,并选取好、中、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登台朗读。全体学生听后,便对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在师生评改中,要重视以好促差,也就是相应多选择一些写得好的作文。這样学生听同学朗读的时候,便会自动把自己的作文与朗读的作文进行比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平时笔者把这类课放在每单元作文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畅谈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笔者特意在教室墙上开辟了一块专栏——佳作欣赏。就是把学生作文贴在那儿,让学生去提意见。或口头说,或用笔写,“为什么要修改?哪些地方写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改得更好?”学生在回答时,笔者时常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这样长时间下来,许多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好胜心带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上了修改作文。在这样的评改中,老师引导着对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处于“导”的位置,而学生处于学和练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桑田镇中学)
其他文献
人们传播消息之际,难免穿凿附会,对名人的私生活,还会加上许多想象,甚至脱离时空。就拿饮食来说,原本普普通通、又咸又辣的湖南农家菜,也在各地流行,但又有几个人真能消受?  蒋介石算是近代的名人,因为名人效应,有关蒋介石的传说相当多,如何追求宋美龄,如何经历西安事变等。还有每天喝人参汤的说法。但是,当毛家菜风行一时之际,却没有人听说有什么蒋家菜。倒不是蒋介石不吃不喝,而是蒋的饮食相当简单,既缺乏毛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