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服华章,赏明初亲王朱檀龙袍

来源 :旅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博物馆『鲁王之宝』展厅里,陈列着两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龙袍。一件为上衣下裳式,一件为上下通裁式,服饰上织有华美的云龙纹。朱檀生于洪武三年,卒于洪武二十一年,所以这两件服饰可以说是明初亲王龙袍的『鼻祖』。

上衣下裳式妆金柿蒂窠盘龙纹通袖龙襕缎辫线袍


  服饰为交领右衽,窄袖,直腰。通长125、通袖长218、腰宽48、下摆宽152厘米。分裁的上衣与下裳在腰下部连接,下裳为比较规则的顺褶,接缝处作细密折襇,展开形成宽大的下裳。这件服饰的样式应是一件贴里,贴里是明代服饰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衣身前后上衣下裳皆分裁而制,下裳无马面褶。
  服饰的纹饰以领部为中心,由多个云头纹连接勾勒形成柿蒂形纹,在柿蒂形内的前胸、后背和两肩,织盘龙云纹,两两相对,共四条。两袖上织有云龙纹袖襕,纹饰为八吉祥纹,左袖为花、盖、轮、盘长,右袖为螺、鱼、伞、罐。下裳的前后两大片上织有云龙纹膝襕一道。服饰在上衣腰腹部的位置有三组九条平行的辫线。

上下通裁式妆金团龙纹缎袍


  服饰为圆领(也称盘领),右衽,窄袖,直身,下身两侧开禊,向外打两个折襇,放摆。通长134厘米、通袖长210厘米、腰宽50厘米、下摆宽120厘米。服饰在前胸、后背、双肩各织一个纹样相同的升龙在流云中戏火球的团纹图案。这件服饰样式属于明代的常服,四团龙纹称为四团“龙补”,所以此服也可称团龙补服。补子是明代官服的标志,分别采用禽、兽纹样来区分文武官员的等级。龙纹作补子,在明初只能是皇帝、亲王、郡王等皇家成员使用,一般在常朝视事中穿着。《明史》舆服志中有“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袍,腰束带。”这里的盘领窄袖袍就是常服袍,因此朱檀的这件四团龙补常服袍可与他的乌纱折上巾、金镶灵芝纹白玉带配为全套常服。
  朱檀这两件龙袍的质地均为缎,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织金工艺中的金线织花工艺。中国的丝织品中加金工艺大约始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南北朝,至唐宋时织金服饰越来越多,织金技术逐渐进入成熟时期,元代时织金工艺的发展达到极盛,明初朱檀服饰采用的就是元代織金工艺中的捻金法。首先将自然金锤打成薄薄的金箔,后裁成细条,以丝线为轴芯,将金箔缠绕其上,加工成“金缕丝线”,织料时作为织物纹饰的纬线。这种金箔的厚度只有2.4~5.8微米,不禁使人赞叹工匠的精湛技艺。采用捻金法织出的织物纹饰牢固,不易脱落,这两件服饰出土前在墓中曾遭水浸,虽历经六百余年,但盘龙纹饰依旧保持着闪闪发亮的光泽,给人以华美的视觉感受。

  两件龙袍纹饰的盘龙纹均为升龙,龙头嘴如猪,双眼突出如比目鱼,龙角平伸似鹿角,鬣毛上冲。龙体龙颈细长,身体强健,布满鳞甲,五爪如风车。盘龙的周围遍饰云纹,在流云中游动的龙,动感十足,一派生机勃勃,典型的洪武时期的造型。此时的龙纹是明代龙纹造型中最阳刚的时期,代表了明代早期龙纹的特点。龙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象,地位逐渐上升,到明代成为皇权、皇威的标志和象征,所以这两件盘龙纹服饰作为皇家服饰的专属品,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丝织品作为有机质,保存极其不易,许多古代丝织品出土时均已腐朽,朱檀墓出土的龙袍依然“健在”,依然在静静地诉说着它们在历史中的华章,它们是迄今为止出图保存下来最早的明代亲王服饰,在服饰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外商投资企业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厦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和推动力,如何充分认识外商直接投资于厦门市发展之不可或缺性、进一步利用外商
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之一,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在不同微环境刺激下可极化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M1/M2表型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信行业经历了技术水平、用户规模和通信能力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通信行业逐渐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
就业指导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而添加的课程,在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小
众所周知,任何媒体都需要批评。本文论述的是运用网络媒体对电视进行批评。当今,电视以其多重而独特的功能影响着广大观众,其覆盖范围之广、观众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深都是其他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化工专业将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培育"工匠精神"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