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发生命的大勇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
  第一,洪彪先生是真性情人。如果不穿戎装,不轻言笑,他给人的感觉是既严肃又文弱。然而交往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表象是半对半不对。对的是严肃,不对的是文弱。
  他确实严肃。尤其是对书法的学术和艺术问题。我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多次书法展览的研讨会,记忆中每一次他的发言,都有切中肯綮且不乏严厉的批评。老实说,在“人品即书品”观念的长期作用下,书法界对于批评还是比较敏感的,尽管刘洪彪先生的批评都充满善意,可忠言终究逆耳。奇怪的是,不仅他一直这么坚持着,而且那些被批评的朋友们似乎也没有疏远、怪罪甚至怨恨他。后来我才明白,个中奥妙很简单:一是他的批评是严肃的,里面充满了敏锐智慧的艺术感觉和真知灼见;二是举办研讨会的那些朋友都是真诚的,因而也就真正欢迎这种严肃的批评。等交往更深了以后,我才知道,如果不是这类真诚朋友的研讨会,他根本就不会参加,当然也就不屑于批评了。
  由此我知道,他其实一点儿也不文弱,因为对真诚的朋友不吝于提出批评,对不真诚的朋友不屑于批评,必须具有大勇。而具如此大勇的,必是真性情人。想通了这一层,我也就同时明白了另一件事情:跟刘洪彪先生交往时,你可以很坦然地把自己人生、学术、艺术的任何问题,敞开在他的面前,毫无矫饰的必要,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真性情。
  第二,为人如此,为艺亦然。在艺术追求上,刘洪彪先生同样充满探求的大勇。
  他成名很早,33岁时在洛阳博物馆举办的作品展览就已引起书坛的瞩目,如循此道路规矩地前行,他就不难获致相当丰厚的名利。然而他不固步自封,每隔10年便有惊人之举,于是40岁个展、50岁个展,层楼叠上,新章屡焕。这其实是充满风险的选择,但刘洪彪先生毫不畏惧。
  我对他探索的勇气,记忆十分深刻。多年前我和他一起出访日本进行交流,他从文具店里购买了几支排刷,并称回国后要尝试用作书写工具。我颇有怀疑。不想第二年在海南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会时,竟然真的看到了他用那支排刷书写的作品!排刷与毛笔的特性差异岂止以道里计,他不仅真的尝试了,而且勇于将作品公诸于众。那件作品当然不能算是他的代表作,但其中因排刷特性而造成的强烈的形式冲突,正好充分展现了他在艺术上一贯的追求——将张力拓展到极致。他在每一种字体领域特别是在草书领域,不断地追问笔墨表现的可能性,在不违背书法核心规定——书写性的前提下,探测艺术表现手段的边界。正是这样的追求,成就了现在的刘洪彪先生。他的书法,最终会走到哪里、达到怎样的高度,目前我们仍然无法预料,因为他还处在强力的拓展进程之中。
  第三,更使我至为敬服的是,近些年他对“盛装书法”不遗余力的持续探求。
  表面上看来,“盛装书法”不过是一个展览的策划组织或者布置设计问题,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相比,卑之难称高明。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实则兹事体大。
  我们常常强调,书法是一种文化,原因之一是它始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既往的历史中,殿堂楼台,山川勝境,百姓日用,无不闪动着它的耀眼光芒。然而随着光电时代的到来,书写尤其是毛笔书写,日渐远离生活。一种理论认为,这对于书法进一步明确艺术身份,反倒是好事。这当然有道理。但是艺术身份的进一步明确,并不意味着离开生活——因为艺术是生活的精神提升。
  当代书法介入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展览。由此,展览的策划和布置,转变为关乎书法与当代精神生活的契合程度的重要问题,因而也成为一个关乎书法如何在当代更具文化价值的问题。
  传统书法作品嵌入于分散而具体的生活领域,而当代书法作品发表于集中而空阔的展览场馆。传播情境的根本变化,改变了观看的方式。每一个展览场馆,都是一个综合视觉场域,作品汇聚其中,必须具备有序的视觉逻辑,否则就是一盘散沙,难以激发观看者精神高度的参与,从而大大削弱书法对于精神生活的作用。
  刘洪彪先生的“盛装书法”,睿智地把握了当代书法观看方式的规律,毫不犹疑地把当代视觉文化的各种元素和手段整合到书法展览中,使书法展览从作品的简单组合与陈列,转变为以作品为中心而又综合了Logo、图册、展签、邀请函、礼品袋、装裱样式、乃至展厅装置等因素的整体展示,构成强大而立体的视觉传达效应,提升了书法展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式吸引力,使之更有力地突入观看者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展览策划与布置,是21世纪的方式。“笔墨当随时代”,不错,但是笔墨从来不是孤立的,笔墨的传播方式同样“当随时代”。不能有效地传播,笔墨的作用也就无从发挥。就此而言,“盛装书法”的探索,对于当代书法发展的启发价值,也许不会低于洪彪先生本人的艺术创作。
  还可以列出更多的原因,但是仅此3点,已经足够让我坚信,洪彪先生是当代书坛的现象级人物。你可以不喜欢他的批评,可以不欣赏他的作品,也可以对“盛装书法”心存疑虑。但是却不能不承认,他的一切作为,勃发着让你无法忽视的力量一一生命的大勇。如此热切,如此坚卓。
  艺术是生命的迹化。我深信,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的刘洪彪先生,还将创造更多精彩的现象,从而使自己从当代书法的现象跃升为更长时段的书法史的现象。
其他文献
程大利 1945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程大利工作室导师,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工作室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
期刊
盛诗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无锡博物院。  中国绘画史上有“青藤白阳”的说法,用以指称两位以水墨写意花卉名世的明代画家:徐渭和陈淳。这样的排名顺序其实不合常规,因为白阳比青藤早生了38年,按照惯例应该排在前面。肖平先生就曾经为白阳抱屈:“其实,‘青藤白阳’的提法并不合理,因为青藤亦源于白阳,是有了白阳才出了青藤的。”  陈淳(1483年-1544年),长洲人。字道复,
期刊
王洋 1958年生,安徽亳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无锡市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茫茫秋海泣如霞》(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生命之晕》(入编《中国风景油画》);《金秋时节》(入编《今日中国美术》);《记忆中的阵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军人·荣誉》(入选纪念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井冈山红军军工厂》(入选纪念建军7
期刊
2013年5月3日上午10点,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扬州市文联承办的跨世纪的画史脊梁:江南三老——尤无曲、熊纬书、刘知白书画精品展,在扬州文联美术馆隆重开幕。画展共展出三老50多件书画精品,其内部的展品与外部的琼花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环境可谓相得益彰。  “三老”皆出生于20世纪的前10年,且于本世纪初相继离世,生命历程将近一个世纪。三人皆自幼即跟随名师学习书画,艺术历程也都在80年之上。观三老画作,第一
期刊
赵长刚 1958年生,山东淄川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画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淄博市文联副主席,淄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展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多次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大展评委。作品和传略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河北美术出版社)。出
期刊
朝洛蒙 蒙古族,1955年生。现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篆刻艺术展、中青展、并在八届中青展获奖。作品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评展、国际展并多次获奖;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等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篆刻论文曾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人
期刊
陈峰,字了奇,别署癯夫、莲花堂主。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沙孟海研究》杂志编辑。作品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奖”,第四届浙江省中青年展银奖。入选第三届全国篆刻展,第六届全国中青展,首届浙江中青展,第二届、第五届全浙大展,第二届全浙篆刻展,首届
期刊
王清健 河南商丘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美协名誉主席。《绿遍祖国》1980年入选金军美展,《长白山人》1990年被中央美院收藏,《大红枣》1997年入选全军第九届美展,《春浓》1999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学术一等奖,
期刊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等论著20余种,出版《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恽向(1586年-1655年),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老人。他一生在仕途上并无建树,只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补常州府学附生,以例贡国子监,在京城居住30年而未遇有升迁的机会。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被举贤良方正,得以除内阁中书,后
期刊
童迅 字正之、茂父,号心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赏石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印社副秘书长,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顾问。  熟知童迅,要追溯到1988年由江苏书协、南京印社承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的会务工作中,他与孙向群以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组成互补搭档,以相同的对艺术的挚爱与对工作的认真这一姿态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