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久远的童话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久以前,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居住在被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这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听起来,多少像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腊月三十,我应鄂温克朋友戴格敏的邀请,来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这个早就让我向往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大山,实现了定居,真正的“游”民很少了,但老朋友还是愿意带着我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鄂温克人的踪迹。
  


  北国的深山老林,空静默然,银装素裹;雪山有棱有角,跳跃的阳光让它闪动着纯洁的亮光,如白象从天外缓缓走来;河流冰封,风吹过,冰层上的雪像群快乐的精灵自由舞动,煞是好看。凝神聆听,冰层下河流淙淙流动的声音仿佛是春天的脚步声……这迷人的风景,让人彻底迷醉。
  我一直觉得,鄂温克族是个“游”性十足的民族,要么以狩猎为生,终年追随着野兽的足迹,赶着驯鹿,游荡在原始森林中,住着简朴的“撮罗子”;要么以畜牧业为生,在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上放牧着牛羊,以“俄儒格纠”(蒙古包)为住所。我以前就经常在夏季到老朋友家的帐篷一住,体验鄂温克民族风情。我希望,在这深山老林里能见到鄂温克人典型而又传统的民居“撮罗子”。
  大部分的鄂温克人都到山下定居了,整座大山显得异常寂静,偶尔有一两声声响,也是积雪压断枯枝的声音。艰难的跋涉,让我们一路无语,当一座圆形窝棚出现在视野里,我才雀跃起来,这就是鄂温克人的传统民居撮罗子,可惜主人不在。或许,这只是哪个留恋游猎生活的老猎人在这里搭建起来的临时住所。
  “撮罗子”圆形尖顶,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这撮罗子是用25—30根细长的落叶松杆搭起来的,高约3米,直径4米左右,大约能睡三四个人,每根落叶松都是剥去皮的,一头削尖,形状很像“标枪”。听戴格敏讲“撮罗子”的遮盖物会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天用桦树皮、草围子等做覆盖物,称为“铁哈”,每条呈楔形,顺着门的方向分层按压,形成如图案般的纹迹,干净利落。冬天盖上兽皮或者毛毡,如鹿皮等,以防雪御寒。不过现在一般都用帆布来代替桦树皮,门帘则是“撮罗子”覆盖物的横向延长,很像衣服的大襟,塑料布从这一段搭到另一端。尖顶处留有小孔,想必是烟囱。这撮罗子搭建和拆迁都很方便,适合猎民为追逐出没无常的野兽而过的居无定所、漂泊游动的生活。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猎民已走出大山,在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新房子里定居下来,这种传统住房已经很少看到了。
  见不到这“撮罗子”的主人,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鄂温克人的传统民居,我稍稍有些遗憾,不过唯一令人感到满足的是: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鄂温克人具有民族特色的仓库——“靠老宝”(鄂温克语,为“树上仓库”之意)。它以自然树木为四柱,离地高三四米,锯断树冠,搭上木杆,储藏粮食、食物、衣物、工具等,上盖桦树皮遮挡雨雪,可防野兽,又不潮湿,人们登梯上下,仓库从不设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鄂温克民风之淳朴,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大山,扑面而来的就是辽阔无垠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点点星河洒落在夕阳西照间,袅袅升腾的炊烟是牧人千年不变的守候,白雪覆盖的千里牧场别有一番情致,我已开始想象着老朋友帐篷里那温暖的情景了。谁知。朋友戴格敏竟把我带到了另一处住所,真没想到他在草原之外还有这么一处固定居所。我打趣道:“真是狡兔三窟啊!”
  他说,那些都是夏营地,放牧时临时的家。到了冬季,他们就会搬回冬营地砖瓦房里来,这儿才是定居点。在定居点,多数鄂温克人家都建起了固定的居室,有土木房、砖瓦房,条件好的甚至还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朋友戴格敏住的是一个30米见方的大院子,房屋都是砖瓦房:二间卧室、一间大客厅、一间大厨房,一间车库以及一间机井房。一进院门,我就被裹进过年的氛围。屋里房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的雪墙刀切似的闪光透亮,仿佛一切都变成新的了。院子中间耸立着高高的灯笼杆,顶端插着郁郁葱葱的松枝,大红灯笼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云与松之间飘飘闪闪。房檐下系红绸的古弓两侧悬挂着几盏冰灯。戴格敏家的这幅情景,彻底打动了我。
  


  走进屋,才发现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桦皮画装点着房屋,各式现代家电设备一应俱全。古朴和现代的巧妙融合,使得屋内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戴格敏的妻子和孩子们在忙着蒸馒头、做豆腐、撒年糕、切山菜……紧张中不时有欢声笑语传来。戴格敏的父亲在酿制被称作“布日和日”的奶酒,这是一种度数较低的蒸馏酒,色泽清亮。喝一口尝尝,味道甘醇,口感甜美。戴格敏告诉我:“过年时家家酿奶酒,大人小孩都能喝,又甜又爽。”戴格敏的小儿子在外面点燃了一串鞭炮,回身又吹响了鹿笛,好像告诉我:春节走近鄂家门了。
  我不由得被这浓浓的年味所感染,立马要求加入,和戴格敏的女儿一起把象征吉祥的彩花挂在窗前,然后又一起贴对联、挂红灯、堆砌篝火松木楞,家里家外都是祥和的笑声和喜气。门外飘起晶莹的雪花,稀稀的,薄薄的,慢慢的,像一群白蝴蝶在空中起舞。
  鄂温克族是个重礼好客的民族,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喜事,必须热情款待。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有枝的树才有鸟落。”在戴格敏家吃的这顿年夜饭也格外的丰盛:年年有佘的鱼、象征团圓的丸子和美味幸福的饺子,喝火热清纯的奶酒,唱豪爽粗犷的“扎恩达勒”(民间歌曲)……我和戴格敏推杯换盏,谈人生、谈生活,谈鄂温克的未来。不知不觉中,夜已深了。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该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主,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文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布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鄂温克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独有的传统节日,“瑟宾”为鄂温克语,系娱乐之意。
  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他们常说:“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他们认为如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到礼遇。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手扒肉,以及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来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旅游小贴士
  鄂温克旗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境内有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古老的巴彦呼硕敖包,这个敖包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拍摄地。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广袤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迂回曲折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和民族饮食文化,更为草原增添了浓厚的迷人色彩。可先到达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然后赴呼伦贝尔草原旅游景区(40公里,约50分钟)体验各民族风情。
其他文献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
期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每当人们读到这诗句,禁不住要浮想联翩:那羌笛的音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羌族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创造性、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羌族人从一个剽悍的民族发展成为现在,一个移居于岷江大峡谷高山之巅的,与牛羊为伍,“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山地民族。    我国最著名的羌族的聚居地首推——桃坪羌寨。桃坪在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  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自高临下地俯瞰这绵延千百年时光中的印迹;人的记忆有限,无法知道自己祖先曾经在这些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发生一切。所以,人在创造这些建筑的同时,也在大肆毁坏那些在历尽千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各种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把深深的铁犁,使得我们只有在最荒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线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窑洞就是一种镶嵌在大地深处的符号。  夏末的银川非常热,就连当地老人都说从来也没有见过银川有过这么热,这么长时间的高温,我都觉得自己倒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火炉里。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路南下,所以我把自己住的小旅馆换到新市区一家更小的旅馆,就在银川的大学区内,这里有个小院子
期刊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期刊
民族因和谐而美丽,民族建筑因文化而丰满,建筑品质因用心而精良。中国民族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现多元化。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芒。  “和而不同”的建筑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谐和体,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