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山寨“蘑菇房”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聪坡坡》,是在红河两岸的哈尼族世代流传着的一曲古歌。“阿培”意思为“先祖”,“聪坡坡”是指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的意思,《哈尼阿培聪坡坡》就是一部讲述哈尼先祖从遥远的北方向南迁徙的宏大史诗。
  


  永远定居的哈尼家园
  
  在红河两岸的哈尼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是山的世界,那连绵的群山,犹如凝固的海洋,峰浪起伏,直达天边。由于大江横断,支流切割,使得这里山高谷深、沟壑交错,几乎每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依次排列,生物群落也依气候立体分布,形成大河流域与小流域交错组合的良性自然生态系统。当地亚欧大有民谚:“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
  那里,还是云的海洋。每当冬春之季,浩如汪洋的云海覆盖巍峨的群山,淹没丛林江河,天“海”一色,蔚为壮观。当地民谣道:“天和地离得虽远,雨丝把它们相连;山和山离得虽远,云海把它们连成一片。”
  那里,更是一个满天喜雨之地,由于纬度低,距海近,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北上首当其冲,使云海化为蒙蒙细雨,长年滋润群山,并与森林植被发育出的涓涓细流,小溪泉源共同造就了常年流淌不枯的“高山绿色水库”。于是在哀牢山,山有多高,水就一定有有多高!
  于是这里,就成了哈尼族经历千辛万苦才寻找到的,并永远定居的家园。
  “塔婆”是哈尼人心中的人类始祖,据说哈尼族是最受塔婆疼爱的,所以生了可以不受风雨之苦的肚脐眼里的位置。这“肚脐眼’,更形象地说明了哈尼族所选择居住地的地理特点:
  只见山坡又宽又平,好像一台莲看一台,
  山梁又斜又缓,好像下插的手掌。
  下头三个山包,恰似缺脚的板凳,
  中间宽宽的平地,正是合心的凹塘。
  再看高高的山腰,站满粗叶密的大树,
  老藤像千万条大蛇,缠在大树身上。
  又看平缓的山坡,淌过清凉的溪水,
  舀起一捧喝喝,甜得像蜜糖一样。
  无论是“肚脐眼”还是“凹塘”,都是指哈尼所选择居住的村寨位置。哈尼村寨通常都在高山的山腰地带,气候温和适中,宜于居住,这样的选择,既可避免河谷地的炎热气候,又可免除山巅的寒冷。古歌中还描述道,哈尼村寨所在的高山,上有茂密生长的山林,下有山地梯田,山顶流淌下清澈的泉水,村寨周围环绕着竹林和棕榈树,这些正是哈尼村寨的选址依据和环境特征,在古歌中不乏关于哈尼人建寨立房的叙述,在红河两岸、哀牢山上也不乏一个个这样的哈尼村寨实例。
  
  哈尼山寨“蘑菇房”
  
  大寨要安在高高的凹塘,寨头要氰三排棕树,寨屋要哉三排全竹,吃水要吃欢笑的泉水,住房要住好瞧的蘑菇房。
  哈尼人称自己的房舍为蘑菇房,蘑菇房得名于其外形,房屋脊短坡陡,四坡尖顶的灰色茅草屋顶覆盖在近正四方体的土墙上,远远望去,就像一簇簇的小蘑菇从地里长出来,非常有特点。蘑菇房是土掌房的一种形式,在土掌房的平屋顶上再加建茅草坡顶,更加有利于屋顶的隔热、排水。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屋里也是暧融融的;而炎热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先祖又去到甚罗山上, 瞧见人面洗过的山坡,生满红个绿个的蘑菇。蘑菇盖护了柱头,是大雨淋不着的式样;蘑菇入护任了拄脚,是大风吹不着的式样。惹罗先祖瞧见了,哈尼寨房的式样有了。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漫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神树林庇护着的哈尼村寨
  
  哈尼村寨和傣族人一样,在寨心种有一棵被奉为神灵的“龙树”。一片神树林庇护着一个哈尼村寨。
  来到元阳箐口的哈尼族村寨,我们可以见到:清晨,如烟如雾的云海缭绕山间,一片青绿的山坡上点缀着几簇灰白的色彩,整个个村子坐落在山腰,那就是龙树坝的哈尼村寨,美丽的场景仿佛一幅画。
  箐口挨着公路边,从公路向下沿着一条小路沿阶而下百米余,一大片绿荫庇护的平地出现眼前,抬头望去,原来是好大的一棵榕树!枝叶繁茂,虬根盘错,四周由须根长成的小树攀满藤条。这一小片幽然深邃的林地,就是龙树,即神树。树下,成了村寨守护神的所在地,当然,在哈尼的每个村寨,都有这样高大茂盛的神树林。大树下的平地是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哈尼人载歌载舞的聚集场所。
  箐口村子不大,整体呈带状布局,一条蜿蜒陡斜的小路纵向联系着整个村子。神树位于村子的最高点,村民房舍依顺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各产朝向基本一致,背山向阳,房舍间穿插种植着绿树翠竹,坡下则是村子的龙塘。山势的陡峭使房舍基本位于不同的标高处,相邻两户人家的地势高差几乎都有两米,构成了村寨房舍层层跌落的整体景观。名山,但它绝对是一座特别的山。
  旁边山坡上正在灌田,黄色的泥浆水流进部分已经干涸的天块,这些黄色与映照蓝天的倒影错综围绕。阡陌纵横的田埂上,散落着小房子、松树,人赶着耕牛耙着田地。没有一样能逃过摄影师们的眼睛,而照片却只能记录这柔美的曲线,星罗棋布的山村,可是却不能体会那种宁静,那种超凡脱俗的智慧。
  梯田凝结着哈尼族数千年的文明。它是哈尼族生命、精神的象征,历史的凝聚和文化的容器。云南省在新世纪将哈尼族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行动表明,雕塑群山的子民——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种,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精心保护,就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山林、小溪、村寨与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视的四样事物,在传统的哈尼族人看来,他们所实现的对梯田的开垦根本不是外人所想象的对自然的征服。他们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间存在着众多主管自然的神灵,哈尼族人寓居于此,只是接受着神的眷顾。正是这样,这个民族才会以绝妙的手法,将梯田雕琢得灵妙非凡,他们在终日虚无缥缈的雾气下,努力追求一种与自然的和谐。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我国画南边疆一个跨中、越、老、缅、泰而居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豁达乐观的民族。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于云南南部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以及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即典型的云南山地巫热带地区。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波澜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
  
  旅游小贴士
  元阳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位子元阳老县城——新街镇往南6公里处,坐落于半山腰。沿着村里的步行游览石板路,游客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感受到哈尼梯田文化的精华,游客不仅可欣赏到壮丽的梯田风光,而且违可以观赏哈尼蘑菇房、寨神林、水渠、分水木刻、水碾房、水磨房、水碓房等生产生活设施。从昆明到元阳,有两条线可以走:一是经玉溪建水,二是经开远个旧,比较之下,从开远个旧方向过去要快一个小时左右,路好走些。最好在昆明的南窑车站上车,那里车次最多。
其他文献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有用木料装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嗜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子二月花。  阿昌族,这个生活在白云深处的人
期刊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
期刊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