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万里 三千波涛涌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一片蔚蓝浩瀚的广阔水域,包裹着神秘的星球。成长过程中,人类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中国人也不例外。
  精卫化为鸟儿,衔石子填大海,是面对海洋威胁的不屈;郑和七下西洋,用航线串联起和平的往来,是探索未知的从容。泱泱华夏,即便面对的是海洋,态度也是宽和且不失风度的。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座城诞生了,它叫“刺桐城”;一艘船驶出了,它是“南海一号”。
  一
  数千年中华文明,有太多风云激荡。中原、西域,塞北、江南,各有各的英雄人物,各有各的跌宕传说。
  太耀目,太璀璨。
  但这些都与他无关。他叫张中明,是生活在南宋泉州的一个普通百姓。
  阳春三月的清晨,张中明打了个哈欠,慢慢坐起了身。窗外阳光灿烂,日头已经明晃晃的,催人快些儿迎接新的一天。
  顶南面的日子便是这样。日头长,衣袖短,空气湿湿的、咸咸的,有盐的颗粒感。
  泉州临海,是个往来商人络绎不绝的大港口,自有与中原、江南不同的山川风貌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桐花盛放时,那连绵不绝的大片花色,释放出这片土地的全部热情。
  洗漱完,吃几口饭食,张中明打开衣柜,选出一套好衣裳。今天,出海远航的堂兄就要回来,他去港口相迎。堂兄每次回来,都能带回南洋诸国的新奇玩意,不仅让自己开了眼界,还能卖出好价钱。思及此,他唇边的笑意又加深了几分。
  迈着轻快的步伐,张中明走出了家门。
  泉州城今天格外热闹,许是因为远航的船队即将靠港,人们兴致高昂,甚至街上的外国人都多了几成。
  泉州城里定居了很多外国人。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有做生意的,有做官的。瞧,那热闹的来远驿,正是专用来招待外国使节和商人的。他们谈兴正浓,三五成群地向港口走去。
  然而,不同于平常百姓的欢欣鼓舞,市舶司的官员一个个严肃谨慎起来。他们有的持笔,有的携册,只等船舶靠岸,便去检查从国外运回的货物,或者收取一定的赋税。
  港口上,是拥挤的人潮;港口外,是浩瀚的海洋。碧浪翻涌,水鸟声鸣。来往的船帆穿行其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在海与天相交成一线的地方,一顶白色船帆蓦地出现,令人心脏一颤。紧接着,无数顶船帆出现,它们迎着风、劈开浪,带回了庞大的船队。
  这一刻,海洋将世界连在了一起。
  “船队回来啦!”人群跳跃着欢呼起来。一瞬间,港口人声鼎沸。寻友的、检查的、交货的,人与人挤在一起,货与货接连不断。这样的场景,便是在皇城也难得一见。
  “堂兄!”张中明大喊一声,与兄长站在一处。
  看着身后的货物和身旁的人潮,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二
  张中明不太会水,虽能在岸上做些生意,却不敢出海远航。因为这事,他被堂兄打趣了很久。
  这一回,张中明央求堂兄跟船队商量,哪怕当个随行的厨子,也带自己出海见识一下。堂兄沉吟片刻,便同意了。
  “算你小子走运,”堂兄灌下一口烈酒,咧嘴笑道,“这次要出海的可是个大富商,家里金银成堆,想运些瓷器出去,换些稀罕物件回来。船上也需要人张罗饭菜,你手艺不错,应该能成。”
  当晚,张中明做了个好梦,梦见自己站在巨船前头,两边海浪滔天。
  十来天后,张中明同堂兄一起,站在远航的巨船上。
  “瞧,那便是船主人。”张中明朝着堂兄示意的方向看去,就见一个高大的富商斜靠在那里。他浑身戴满金饰,手上的金手镯、金戒指和腰间的金腰带都闪闪发亮,抓人眼球。
  “走,我带你看看别处。”
  堂兄拉着张中明四处参观,并不时地介绍着:“你别看这些大大小小的陶罐外形朴实,里面都装着咱们出海的用品。放在那角落的陶罐,十有八九还盛着醇香的美酒。
  “喏,这儿是货舱,放着我们要卖的商品。这些好瓷器都是从景德镇运来的,外国人喜欢得很,指定能换回许多稀奇玩意。”
  “堂兄,放在上面一层的乌黑货品是啥?”张中明好奇地问。
  “你没看出来?这是铁锅呀。别看它是厨房里不起眼的东西,在外面需求量可大啦!”
  “堂兄,咱这船的木头可真好,这是啥木头?”
  “傻小子,这是松木。”堂兄拍拍张中明的肩膀,“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咱们乘的这船,好着呐。”
  晚间,张中明帮忙张罗了饭菜,酒足饭饱后便睡了。梦中,他回顾着在船上看到的一切,脑海中回荡着堂兄那句“咱们乘的这船,好着呐”。
  半夜,尖叫声响起。巨大的水浪翻涌进舱,吓得他猛然翻身坐起。
  他连滚带爬地冲到船头,只见两旁海浪滔天。恍惚间,他以为自己仍躺在自家的小屋里,做一场远航美梦。
  然而,这不是一场梦,这是一场真实的灾难。
  巨大的海洋吞噬著巨船,富贵的商人、晶莹的瓷器、闪烁的黄金、千年的松木,都无法阻止巨船沉没。
  太可惜了!没入海底前,张中明最后一次看向这艘船,还有船上的一代文明。
  不知道,它们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三
  漫长的岁月过去,这艘被大海埋葬的巨船有幸被人发现。后来,这艘船有了一个现代名字——南海一号。
  2007年12月16日,人们使用气囊,小心翼翼地将巨船捞起来,离开它生活了800多年的海域,再缓缓移进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如果,“南海一号”上真的有一个张中明,他最后的担忧从此尽可消除。
  这艘船、这些古物、这代闪耀的文明,都不会永沉海洋。人们会赞颂它们,学者会研究它们,孩童会认识它们。
  它们将人类与海洋的故事,一一说与世界听。
  泉州南郭二首·其一
  (刘克庄)
  闽人务本亦知书,
  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
  朝为原宪莫陶朱。
  译文
  闽南人既从事农桑,也通晓书文,
  如果不耕地砍柴,就会以儒学为业。
  只有泉州城南外,
  读圣贤书的人又从事商业活动。
  历史在线
  市舶司
  市舶司是我国在宋朝、元朝和明朝初期时,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关,相当于海关。
  早在唐朝时,广州便设有市舶使,是市舶司的前身。宋、元两朝海上贸易发达,市舶司往来频繁。到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因为反复实行“海禁”政策,市舶司逐渐被撤销。
  市舶司作为我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我国宋、元、明三朝海上贸易的繁荣,可从中窥见我国千余年的外贸史。
其他文献
“丁零零……”正在写作业的小馨不耐烦地按下电话接听键,听筒中传出了小曲急促的声音:“小馨,你快看外面,所有人都不见了!”小馨赶紧把头伸出窗外,寂静无声的街道让她也着急起来:“小曲,我们半小时后在民风公园集合,调查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平日里人声鼎沸的公园此刻悄无声息,寂静得有些可怕,小馨害怕地揉了揉肩膀。突然,她的眼前一亮,小曲来了。  “我刚刚去四周探查了一番,”小曲气喘吁吁地说,“公园假
期刊
在许多人眼里,米饭只不过是填饱肚子的粮食。若是在外聚餐,各色菜肴一入肚,我甚至都不需要吃米饭。大概是米饭易得,大家吃得随意,对它的态度也就随意一些。  虽然如此,米饭在中餐里的地位依然无法逾越。就像饥饿的时候,我不需求什么大鱼大肉,一碗蛋炒饭就足矣。粒粒饱满的米饭裹满金黄蛋液,再配上葱花、胡萝卜丁,就是对饥肠辘辘的胃的最佳安慰。  还记得周星驰的电影《食神》中,那勾人馋虫的黯然销魂饭吗?仅是想想那
期刊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学生铺陈文采,笔绘流星,描绘奇思妙想。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文韵墨香绵延数代,辐射四周,惠及代代人才成长。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文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让爱党、爱国的精神点点滴滴融入少年儿童的思想,再凝结于笔端,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样一所学校,在鲤鱼山的松涛声里,在人民教师的辛勤付出下,在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的耕耘中,用赤诚之心抒写青春华章。  现在,请跟我
期刊
不可或缺的“大力士”  在海港或货运码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起重机在不停忙碌。其中有一种起重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球门,腿部还带轮子,可以直接在地面轨道上行走、吊装货物。这种门式起重机俗称“龙门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龙门吊看起来像是一个傻大笨粗的大家伙,但它却是舰船制造、港口货运和钻井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大力士”——一个国家如果连龙门吊都没有,是不可能建造出航空母舰、大型油轮的,更谈不
期刊
我家的楼道里来了一只猫,它成了我的好伙伴。  这件事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那天中午,妈妈正在厨房里大显身手,香喷喷的饭菜已经在饭桌上冒着热气了。这时,妈妈发现酱油用完了,于是招呼我:“你去帮我买一瓶酱油!”  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小说,压根不想出去。妈妈便加了条件:“你要是帮我买回来,买酱油剩下的钱你留着买啥都行。”我立刻放下书,开心地跑出了家门。  酱油买到后还剩几块钱,我买了几袋爱吃的小鱼干,高
期刊
同许多传统一样,中医文化在潮汕地区有较为完整的留存。  中医诊所通常是老潮汕人看病的首选。这些开设在老社区的小诊所不仅方便,更有一股浓郁的市井人情味。医师与病人的问诊过程,夹带了一份邻里街坊的关怀与照拂。  潮汕医师的家庭通常几代人为医,富有家学传承。从小闻着药味、听着长辈背诵医书长大,医师们用药极为娴熟敏锐。  可如今,这些中医诊所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旧忆:老医师的最后一天  我对我的老家
期刊
海以其广大无垠承载传奇。沧海桑田的传说,让海成为了神仙超脱时光的参照。  但对凡人来说,海之广博,带来的还有无所适从的恐惧。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海水》中写道:“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广袤的大海,可以容下鱼儿遨游;神树邓林枝桠繁茂,可以供鸟儿栖息。但一旦起了风浪,鱼儿、鸟儿便无所依凭,身不由己。  幸而人类一向不缺乏强大自我、克服风浪的勇气和信心。就像诗的最后,韩愈写“我鳞
期刊
(一)  “这是一个骗局。”警察王大力对同事解释道,“预告函只是障眼法,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思维陷阱。”  近些年来,涉及到六耳猕猴的案件都十分诡异。虽然真凶最后都被警方逮捕,但案件涉及到的不可思议的谜题,却没有被真正解开。真凶要么拒不交代,要么畏罪自杀,每一个细节都透出阴森的寒气。  即便案件解决了,王大力也受到了嘉奖,但那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却总是弥漫在他的心头。这次的案件也是如此。火车在行进中神秘
期刊
姓名:魏莱  性别:女  学校:宿州市第九中学  1987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每年的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旨在调动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  在今年的“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我们采访到在2018年宿州市首届禁毒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魏莱同学。  1参加宿州市首届禁毒演讲比赛时,魏莱还是一名初一的学生。虽然参加的是市级大型比赛,但魏莱一点也不怯场,因为她身上有“足”够的能量!  
期刊
网络上,曾经流传着一张关于海洋分层的长图。  这张长图先假设你乘坐的船在经过地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时撞到了冰山,导致你不幸掉入海里。随后,长图逐步展现你在下沉过程中的遭遇——你会先进入海洋上层,见到了巨大的一角鲸。它曾因脑袋上伸出的“角”,被人误认为是独角兽,其实那只是一角鲸的长牙;接着,你会下沉到海洋中层,那里有长相古怪的欧式尖吻鲛。别怕,虽然它长得丑了点,但不会咬人;很快,你会沉入海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