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来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工活动室里添置了陶土区,冬冬来到了陶土区,他很惊讶:“这不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陶土吗?”他把手伸进容器里拿陶土,陶土湿湿的,黏黏的,冬冬一边拿一边自言自语:“陶土的力气好大呀,拿起来真吃力呀。”好不容易,冬冬像拔萝卜般拿出来了一大块陶土,他先用手将陶土压扁,得意地说:“这是一张脸。”再用手搓一搓,一条一条的“细面条”就出来了,“这是头发,就像搓面条!”接着开始制作五官,用圆球和细条组合成眼睛和眉毛,长长、粗粗的大鼻子,再在陶土上挖出一个大洞就是一张咧开的嘴巴,最后贴上耳朵。他高兴地说:“老师,你看我完成了一个脸谱 !”
  三天后,冬冬跑去看自己的作品:“我的脸谱应该干了吧!”可是,他有些失望:“陶土怎么都裂开了?”面具的脸上就像长出了很多皱纹。这是怎么回事?冬冬犯愁了,他不断地向我看。
  老师的心理活动:新材料对于孩子而言必然有着吸引力,也可以预计到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困难。冬冬遇到的困难其实是陶土制作过程中,没有反复敲打陶土,挤出气泡,陶土融合后出现裂纹。冬冬发现面具有裂纹后不断向我看,其实就是希望老师帮助他,虽然我可以直接给予指点,但对此我也很犹豫,我认为,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试错的过程比老师教更有价值。
  见老师没有帮助他,东东转向了他的同伴芸芸,芸芸的作品没有明显裂纹,冬冬问:“你是怎么做的?”芸芸说:“我用手不断地捏陶土,陶土就不会有裂纹。” 冬冬一听:“真的吗?我来试试。”冬冬从容器里拿出了一大块陶土,用手揉陶土,不一会儿,两个小手都是陶土。
  老师的心理活动:事实证明,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老师或父母如能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孩子靠自己摸索,同伴间取经,有能力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见东东已经掌握了如何揉陶土,我交给冬冬一个木锤:“你现在可以用工具试一试了。”冬冬拿起木锤不断敲打、翻动陶土,前前后后足足有10分钟。这次冬冬的制作明显更熟练了。冬冬通过使用木锤,开始对各种不同的工具产生了兴趣,他想要在人偶帽子上添上花纹,他找出了一个木刮刀,刀上有齿轮,他在陶土上试了一试,一刮,整齐花纹就出现了,冬冬不自觉地转动转盘,“嘿,你看,一刮,一转,花纹就做好了,真有趣。”渐渐地,他对每一样在桌上的工具都进行了尝试,兴趣更浓厚了,他还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我发现陶土的好朋友了,你知道吗?如果陶土干了有裂纹,也可以修补的,加一点水,加一点陶土,用刀刮一刮,裂纹就可以被去掉了。”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冬冬别提有多高兴,他自信地告诉我:“这可是我自己完成的,现在它不会再出现裂纹了。”
  老师的心理活动:幼儿的操作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就会自己钻研。幼儿从用手操作到使用道具,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幼儿通过尝试,逐渐发现工具的使用以及新材料的特征。老师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工具,以及陪伴幼儿发现的耐心和简单的提示。少做一些,不需要牵着孩子的手走路,为孩子点一盏灯,让孩子自己探索!
其他文献
《家园联系手册》里的“信”  嘉嘉妈妈(女宝,幼儿园中班)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总是很想知道她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饭吃得多不多,睡觉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有不开心……  但是,问孩子吧,她到底还小,问东答西,问十答一,根本问不出什么来;问老师吧,看老师一个人要忙活那么多孩子,还经常被家长围着问这问那的,我也不太好意思再挤进去给老师添乱,况且这种时候去问老师,老师根本没办法静心回答问题。  后
期刊
每周二的上午,大班的孩子都会开展“小小新闻播报员”的活动,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上台播报新闻的机会,这种活动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孩子们兴奋得乐翻了天,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要在新闻播报的“电视机”前亮亮相,但除了个别孩子,大多数孩子播报的质量都不高。  于是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和孩子聊新闻,并跟孩子一起分析新闻的内容。几次之后,我不由地开始思考:如果让父母也能参与进来,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期刊
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孩子步入社会后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与此同时,对于家长而言,也是第一次与自己孩子的老师打交道,怎样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也是许多家长反复思考的问题。  案例1:  许多祖辈抚养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无形中成了孩子的第一教养人。大多数祖辈抚养人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养”孩子,在孩子的保育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当遇到孩子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的各种问题时,不少老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飞飞
期刊
3~4岁(小班):  小班孩子刚刚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沟通关键词:生活习惯 生活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用餐具吃饭、穿脱衣、如厕、使用便纸等。这些自理能力是小班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2.养成家园配合,父母可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作息习惯,比如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在家也可以
期刊
勇敢是帮助人。(周欣合,6岁)  小编说:对的,真正的勇敢不是欺负别人,而是帮助别人。  勇敢是力量。(张衡,6岁)  小编说:勇敢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力量!  勇敢是不怕困难。(严施傲,6岁)  小编说:在勇敢面前,任何困难都变得不再可怕。  勇敢是一个人去买东西。(罗子涵,6岁)  小编说:一个人去买东西真的很勇敢,不过也要小心坏人啊!  勇敢是不怕黑。(周章洋,6岁)  小编说:战胜自己的恐惧就
期刊
教养并不一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一个尊重约定、遵守承诺的人,往往拥有很好的教养。  暑假来了,我给孙女五百块零用钱,告诉她:“贝贝,这是给你暑假买冰棍儿、蛋糕用的,所有零花钱都在这儿了啊。”没有想到小贝贝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后来儿媳知道之后就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给孩子五百块钱啊?”我告诉她:“我给了她钱,如果她想告诉你,她自己会告诉你的。”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很关键,如果你的女儿拿到我给的
期刊
我记得以前学画的时候,老师一直强调画要画得“松”一些,那个“松”就是说整张画面感觉有一种放松的感觉,不是僵化死板的。  “松”和“紧”,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松”的画并不是说画得松松垮垮,而是指在画面中流露出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轻松自得的状态,这是画画者当下状态的自然流露。如果大家了解西方发展史的话一定知道中世纪是一个艺术发展几乎停顿的时期,那时候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就是
期刊
“二宝日记”3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很多妈妈自己或被说服着把“二宝”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二宝的到来,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什么,又意味着我们能得到什么?作为资深的二宝妈妈,崔老师也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怀上二宝时,我的事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养育2个孩子,我毅然决定重孩子、轻事业,无论如何,我要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的前三年。当然,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瞻前顾后,力求深思熟虑,花费了我
期刊
“简单教养手册”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在我们家,女儿从来没有睡前听故事的待遇。对她来说,和故事相关的事情是这样的:晚饭后,她可以自己看书,懒惰的我偶尔会和她一起看,读给她听;要不然就是刚睡醒,
期刊
女儿在美国上的是全美最大的一家连锁幼儿园。进幼儿园没几天,就赶上家长会。一对一的“talk”时,幼儿园的“homeroom teacher”爽朗地对我说:“你要多表达对孩子的爱哦!”  我一下子觉得有点难为情。即便在“亲爱的”已经是满大街陌生人都能互相称呼的今天,我对孩子的爱似乎仍只有略生硬的那一句“I love you,Baby”!  再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爸妈紧紧抱住孩子说“我爱你”?很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