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中的“松”和“紧”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以前学画的时候,老师一直强调画要画得“松”一些,那个“松”就是说整张画面感觉有一种放松的感觉,不是僵化死板的。


  “松”和“紧”,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松”的画并不是说画得松松垮垮,而是指在画面中流露出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轻松自得的状态,这是画画者当下状态的自然流露。如果大家了解西方发展史的话一定知道中世纪是一个艺术发展几乎停顿的时期,那时候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紧”,画面非常僵化。为何中世纪的艺术会如此停顿?因为中世纪是一个被宗教统治的时期,人的思想都非常受限制,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艺术表达。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那些所谓“紧”的画,到底说明了什么?其实,它说明了画画的人画画时的状态是紧的,无法全然享受绘画的过程,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是技巧不够娴熟的表现,而我们希望的状态是轻松而投入的,除了娴熟的技巧,还要有那种非常具有个性的表达,这样娴熟而具有个性的表达能让作画者完全投入到创作时身心合一的状态,而这一切就全部在作画者的绘画作品中显露无疑了!
  (配几幅中世纪的画和其他时代大师较松的画作。)
  孩子的画
  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儿童画吧!同样画乌鸦喝水,左边那张乌鸦喝水的画非常简洁,讲的就是那只乌鸦在搬运石头投入瓶子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左右两幅画对比一下,会发现左边的那张画中的瓶子似乎画得不太标准,但是却有一种动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乌鸦叼石头往瓶子里投的过程中那瓶子的确会不那么稳当,有些摇晃的感觉,这更能突出这只乌鸦是在飞来飞去,不停地往瓶子里投入石头。再看看那只乌鸦,虽然造型上是比较粗犷的,但是形态质朴自然,把乌鸦的特点表现得很确切,而那种质朴自然的感觉更加可贵,尤其是乌鸦的翅膀和眼神表现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所谓“松”的感觉。
  再看一下右边那幅画,那只鸟和瓶子画得确实很像,但是那只是形态上的像而已,我们看不出乌鸦扑哧扑哧叼石头时劳累的感觉,也感受不到那瓶子因为被石头撞击后那种轻微摇晃的感觉。而那乌鸦除了身体是黑色的,更是一种简笔卡通鸟的画法,完全没有乌鸦的特点。以上是从一幅画的大感觉来讲的“松”和“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笔触感觉,第一幅画是剪纸,把剪纸的轮廓当成画面的线条,因为这幅画没有打草稿,是孩子凭着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以及对乌鸦对瓶子的造型感觉徒手剪的,所以轮廓线非常轻松自然。而右边那幅画中的轮廓线就显得非常刻意,似乎一定要把轮廓线画得光滑而平整似的,而在小心翼翼地画这光滑和平整的轮廓线时却丢失了画者自己对这整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像”是没有个性和内涵的像,仅仅有躯壳却没有精神,这从艺术的表达来说是不具有价值的。


  以上是对同一主题“乌鸦喝水”的两幅儿童画的对比,并从整个画面感觉和线条来阐述了画面的“松”和“紧”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笔触、用色等方面来感受到儿童画的“松”和“紧”。
  儿童本身就处在一个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时期,在自然状态下就应该是会质朴自然地去表现画画,但目前国内的美术教育,比如简笔画和卡通画,老师教了太多程式化的东西,或者老师大多在教孩子应该怎么怎么画,却不是引导孩子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引导孩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表达,这是非常遗憾的。
  希望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和看待儿童画的视角,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并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展现眼里的世界。
其他文献
亲子生活·亲子瑜伽  周末玩什么?孩子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总想往外跑;爸爸妈妈忙碌了一周,却希望放松身心。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呢?亲子瑜伽是个好选择,不用辛苦往外跑,利用饭前或睡前时间,在家就能练。  1小时高质量陪伴+1份爱的祝福=共同的成长  4月,生机勃勃的季节,安静的森林渐渐热闹起来了。  本月的亲子瑜伽练习我们来到大森林里,做一做“森呼吸”,向那里的山川树木问个好,听听它们不一样的故
期刊
会做洗衣机的爸爸  这些年,有一种爸爸叫“别人家的爸爸”,这样的爸爸上天入地,施展72般武艺,可以为儿子做仿真版老爷车,也可以为女儿私人定制“第一次的约会”,本期,也要为大家介绍这样一位“别人家的爸爸”——利用废旧纸箱为儿子做洗衣机,而且分滚筒和波轮,是不是好得没天理?    妈妈的解说词:  凯宝特别喜欢洗衣机,家里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正好幼儿园里筹备各种店铺,为了让儿子也开家店面,爸爸绞尽脑汁连
期刊
我一定要说出来,  说出你给我生命的  一片感激之情。  你给我这么多我喜欢的树,  给我这么多我喜欢的鸟,  给我这么多张开花瓣儿的星星,  给我这么多写诗作歌用的词语,  给我这么多向我敞开的心灵,  还给我这么多供我紧握的亲善的手……  1日 国际劳动节  4日 青年节  6日 立夏  8日 世界红十字日  10日 母亲节  12日 国际护士节  15日 国际家庭日  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期刊
教育孩子,我们一直提倡要家园共育,因为每个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只有白天的8小时,老师的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父母在家的配合。  同时,大多数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看不到孩子在同伴中的表现,而老师却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顾全每个孩子的单独表现,通过“家”和“园”两方面的互动合作,通过老师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期刊
《家园联系手册》里的“信”  嘉嘉妈妈(女宝,幼儿园中班)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总是很想知道她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饭吃得多不多,睡觉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有不开心……  但是,问孩子吧,她到底还小,问东答西,问十答一,根本问不出什么来;问老师吧,看老师一个人要忙活那么多孩子,还经常被家长围着问这问那的,我也不太好意思再挤进去给老师添乱,况且这种时候去问老师,老师根本没办法静心回答问题。  后
期刊
每周二的上午,大班的孩子都会开展“小小新闻播报员”的活动,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上台播报新闻的机会,这种活动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孩子们兴奋得乐翻了天,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要在新闻播报的“电视机”前亮亮相,但除了个别孩子,大多数孩子播报的质量都不高。  于是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和孩子聊新闻,并跟孩子一起分析新闻的内容。几次之后,我不由地开始思考:如果让父母也能参与进来,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期刊
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孩子步入社会后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与此同时,对于家长而言,也是第一次与自己孩子的老师打交道,怎样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也是许多家长反复思考的问题。  案例1:  许多祖辈抚养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无形中成了孩子的第一教养人。大多数祖辈抚养人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养”孩子,在孩子的保育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当遇到孩子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的各种问题时,不少老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飞飞
期刊
3~4岁(小班):  小班孩子刚刚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沟通关键词:生活习惯 生活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用餐具吃饭、穿脱衣、如厕、使用便纸等。这些自理能力是小班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2.养成家园配合,父母可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作息习惯,比如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在家也可以
期刊
勇敢是帮助人。(周欣合,6岁)  小编说:对的,真正的勇敢不是欺负别人,而是帮助别人。  勇敢是力量。(张衡,6岁)  小编说:勇敢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力量!  勇敢是不怕困难。(严施傲,6岁)  小编说:在勇敢面前,任何困难都变得不再可怕。  勇敢是一个人去买东西。(罗子涵,6岁)  小编说:一个人去买东西真的很勇敢,不过也要小心坏人啊!  勇敢是不怕黑。(周章洋,6岁)  小编说:战胜自己的恐惧就
期刊
教养并不一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一个尊重约定、遵守承诺的人,往往拥有很好的教养。  暑假来了,我给孙女五百块零用钱,告诉她:“贝贝,这是给你暑假买冰棍儿、蛋糕用的,所有零花钱都在这儿了啊。”没有想到小贝贝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后来儿媳知道之后就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给孩子五百块钱啊?”我告诉她:“我给了她钱,如果她想告诉你,她自己会告诉你的。”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很关键,如果你的女儿拿到我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