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96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倡导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利用活动来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操作活动、实践活动和反思活动的教学形式,将知识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数学,学习数学,进而逐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操作活动;实践;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91-01
  斯托利亚尔指出:运用“活动教学”,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活动密不可分,将數学知识和有趣的活动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从而自主对知识进行提炼,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下面,我以三个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操作活动,激发数学思维
  【案例1】要用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地板砖铺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面积至少是多少?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找最小公倍数”的内容之后,我出示的一个练习题目。由于从题目中看不出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直接联系,因此,很多学生解不出这个问题。于是,我在没有给学生做任何讲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剪若干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代表题目中的地板砖,并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操作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长的方向摆3个,宽的方向摆4个,最终摆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最终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激发了数学思维,深刻地理解了“要求出最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求用80厘米和60厘米的最小公倍数240厘米作边长”。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后,今后在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当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但又不能明显看出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时,通过操作活动,既能够将数学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暴露出来,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实践活动,发散数学思维
  【案例2】笑笑每分钟步行100米,淘气每分钟步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学校和少年宫距离多少米?
  学生在理解这一题目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直接讲述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对此,我安排了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并让一人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另一人走的速度慢一些,在操场上选择一段距离,以及确定这段距离的中点,然后相向而行。学生很快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速度不一样的两个人不可能在中点相遇,速度快的人超过了中点,而速度慢的人还未到达中点。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散:速度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路程差是他们相遇时距中点这段距离的两倍,而不是他们相遇时距中点的这段距离。厘清了这些关系,学生很快就能做出解答。
  笑笑比淘气多走的路程:120×2=240(米)。
  笑笑每分钟比淘气多走的路程:100-80=20(米)。
  相遇时他们用的时间:240÷20=12(分钟)。
  学校到少年宫的距离:(100 80)×12=2160(米)。
  三、反思活动,提高数学思维
  【案例3】用克、千克、吨填空或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填空。
  小学数学中经常会出这样的题目给学生练习,学生的出错率也经常居高不下。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同类型的单位间的差别没有形成很好的感悟。例如,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约为 1克 ,两小袋食盐的重量为 1千克,我先让学生分别把它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知重量;再带领学生到食堂抬一袋重 25千克面粉感知重量,并且计算出40袋面粉的重量是1吨;最后组织学生把在活动中感知的重量和练习题中的情境进行反思,形成自检。学生经历了反思活动,当再次做这样的练习题时,就会回忆自己的体验过程:1克很轻,用来计量特别轻的物体;1吨很重,用来计量很重的物体……同样,使用“实践结合反思”的方式进行面积单位教学,学生就能在比较中反思:1平方厘米大约跟指甲盖一样大,1平方分米大约跟手掌一样大,1平方米大约跟一张方桌的表面一样大……
  可见,反思活动能让学生把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打破传统的静态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用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 覃小慧)
其他文献
[摘 要]写文章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样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课的开始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可以这么说,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好的导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入 兴趣 激发 学习 积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学生作业粗心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读题解答习惯而造成的“真性粗心”。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运用圈一圈、标一标、补一补、添一添、想一想等策略,强化学生的习惯,从而减少“真性粗心”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粗心 成因 矫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42  在数学学习中常出现
[摘 要]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看,在心理上是否建立起有效的认知结构;二是从表现的角度看,是否能根据定义举出恰当的例子、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等。因此,教师要以关联式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去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理解 关联 类比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导学案是一种把课前引导、课堂学习、课后辅导三者结合起来,高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重视导学案教学的实践要点,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基础,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知识要点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9  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教师才能顺利地引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转变目标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关注“思维表象”转为关心“数学思考”,从关注“概念表象”转为追问“核心知识”。只有从“概念表象”走向“核心知识”的目标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目标评价;核心素养;思考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拨乱反正,让学生在类比中明晰概念,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方法,在推想中积累经数学活动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数学经验;拨乱反正;无缝对接;对应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起到巩固新授课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基于不同课型的练习课,教师都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讨论可在课堂引入时、练习时、总结时进行,是提高练习课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6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为实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