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选育的某些规律的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了乙脑减毒株的获得过程及其某些规律。首先从强毒株SA14中分离出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及繁殖力高低不同的H和L克隆株;然后将H、L毒株于HKC每18小时传代,二毒株先后丧失了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脑内毒力分别降低3~4个对数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应用定向和连续蚀斑选择法分离出减毒株H84SP13和L51P11。其生物学性质为:(1)均系乙脑病毒。(2)HK-TCID50:H84SP13为7.0~8.0Log,L51P11为6.0~7.0Log。(3)均丧失了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对小白鼠脑内LD50:H84SP13为0.0Log,经乳鼠脑回传一代为4.0Log;L51P11为≤0.060Log,经乳鼠脑回传一代为3.22Log。(4)从两系毒株中各挑出三株蚀斑病毒测定ID50,H84SP12系为0.0000015~0.0000019ml,L51P10系为0.00015~0.00028ml,二者相差100倍以上。(5)H84SP12和L51P11株具有一定的Ts特征,而14-2乙脑活疫苗株和SA14乙脑强毒株不具备该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FITC-PNA)测定已经小牛胸腺激肽、小牛胸腺肽和猪胸腺素分别诱导的CFW小鼠胸腺细胞PNA受体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经胸腺激肽和胸腺肽温育后的胸腺细胞,其表面FITC-PNA的结合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约15%和12%。当胸腺激肽的剂量为10µg时,结合量则显著降低,而剂量增到100µg时曲线则趋向平坡,胸腺肽剂量从10µg逐增,其对胸腺细胞PNA受体的降
应用间接ELISA法测定了102例哮喘患者血清的螨特异性IgG,发现其阳性率同皮试反应强度呈平行增加的关系,其中42例哮喘发作期的浓度显著增高。70例非过敏性疾患的对照组虽也有部分特异性IgG阳性,但其浓度都非常低。初步观察提示,特异性IgG同哮喘发病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细胞涂片微点法。此法仅需数µl McAb上清,可同时检测多种细胞系和多个McAb样本,适用于多种检测系统,能同时检测针对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内抗原的反应性,且所需各种试剂量甚少。
本文报导用抗L929细胞i-RNA(L-i-RNA)和抗S180腹水瘤细胞i-RNA(S-i-RNA)致敏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后,增强了NK活性。但若用这些i-RNA致敏T淋巴细胞(TL),只有L-i-RNA才能传递对L929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反应。i-RNA增强NK功能的活性可被RNase阻断,但对DN ase,Pronase不敏感。这些结果提示i-RNA可用于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期刊
用HFRS 25-1 McAb检测HFRS病人血和尿细胞中的抗原,共检查138例病人,血细胞阳性率为82.6%(114/138);尿细胞为71%(98/138);同时用HFRS抗原片检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1.2%(112/138)。而健康及其它病人的同样标本50例全部阴性。血、尿查抗原的阳性率主要集中在10天以前,在疾病的发热期和少尿期,这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检测抗原对基层应用
期刊
用抗HFRSV的10株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国内各疫区从不同来源分离的35株HFRSV,证明它们的抗原性有很多差异,至少存在有9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群、型和株特异性的)。分析结果表明,HFRSV抗原性的差异主要与各疫区的传染源不同有关。
期刊
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引进了六株抗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Mc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我国某些EHF病毒株进行了抗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美国CDC的6个McAb检查7株EHFV,安徽陈株及四川216株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与76-118原型株者相同;76-118株、江苏A9株和陕西81-14A株相互之间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有差异,然而这些分离物似乎仍属不同型的野鼠型毒株;河南家鼠型R22株可与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