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动:语文教学变革的呼唤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动,源自经济学术语。所谓的策动,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一个小的支点、诱因、投入和努力,产生更大的效应、结果、产出或酬劳,即“以小搏大”。显然,策动理论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策动理念,创造语文教学的“以小搏大”。
  一、 策动:“以小搏大”的教学策略
  1. 策动的理论依据。“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杠杆效应”和西方著名的“80/20法则”,反映的都是“以小搏大”的理念。课程改革呼唤高效性,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中,“找出一种理想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少些喧嚣和无益的劳作,多些快乐而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在这里所提出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正契合了策动所反映出的“以小搏大”的理念,这也是新课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价值诉求。
  2. 策动的基本对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个大系统里,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都是具体的“参量”,都是策动的对象,当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达到“临界值”时,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产生“蝴蝶效应”。策动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
  3. 策动的基本策略。策动的基本策略是:“策××以动××”。“策教材以动学本、策教法以动学法、策教艺以动学智”——这是策动的第一层面:理论层面。连结的是“学”与“教”的各个要素,目的就是要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策文本以动生本、策问题以动全局、策终端以动设计、策对话以动体验”——则是策动的第二层面:实践层面。其目的就在于准确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支点,实施教学策动,建构教学范式,充分地发挥与利用教学的微观资源,去影响学生宏观的言语生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以小搏大”的终极目的。
  4. 策动的力量来源。“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教学策动中的“蝴蝶效应”,就是指在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支点,利用杠杆效应,产生更显著的成果,甚至是轰动效应,或称“革命”。
  5. 策动的根本原则
  (1) 平衡:杠杆原则。策动,如果“师太过”,势必造成“生不及”。所以,策动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平衡,但这种平衡并不是“不偏不倚”均衡,而是一种“翘起的”制衡,即平衡支点的位置不在中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杠杆的作用。
  (2) 需求:指向自我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学的目的不是外在的知识与能力,更不是依附在学习者身上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学习者本人的自我认同、自我实现。所以,策动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即满足学生从“认知需求”到“审美需求”再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不断升级。
  二、 策动:“学”与“教”的智慧深耕
  教学策动是动态的、自由的、发展的,我们一旦找准了合适的支点,就可以实施教学策动,开展“学”与“教”的智慧深耕,追求“以小搏大”的教学效果。下面试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具体加以阐述:
  1. 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古训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某一事物的关键地方,就能左右全局。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篇入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这是一个统领全篇的大问题,在阅读感悟中,课堂上会生成很多的小问题来交流,如“这是一种怎样的“发愤”?与“发奋”一样吗?”“他的发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发愤”就是其最好的注脚!
  虽说,我们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就不能由教师来出,恰恰相反,其实研究之初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涵盖全文的内容,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策动效应,从而在学生阅读中树立“大问题”意识。有了大问题,小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2. 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
  策对话以动体验,目的就是要以一个小的“诱因”架构起课堂师生对话的支点,智慧地引领教学走向深入,激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中司马谈临终之时说的那段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课堂上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也有疲惫的时候,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父亲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然后一个追问:“你读懂了什么?”“司马迁牢记父亲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我看出他很专心。”“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父亲对他说过的这段话。”“除此之外,我们还读懂了什么?”“司马迁一定会写完史书的。”“要对得起自己的父亲,还要对历史负责任。因为他只有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才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呀,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也是他对历史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学生的这段对话不算很精彩,但是却让我们聆听到了孩子们独特的体验,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宽厚与广博,领悟深蕴于文本之中的精神内核与生命的张力。
  3. 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
  策外延以动内涵,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40分钟以内,通过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遴选与整合,以丰富文本的内涵,满足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实现学生从“认知需求”到“审美需求”,再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不断升级,即教学中的一切策动实践都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要达到这种程度,无疑需要教师对文本与课外资源有“举一反三,博观约取”的整合能力。
  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去告诉学生“酷刑”就是非常严酷的刑罚。我认为连学生最简单的“认知需求”都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高,但是鉴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太直白,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有博观、整合与约取的能力。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宫刑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这种宫刑让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可能与司马迁有一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学生知道了一些,而这些也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奠定了基调,学生读“司马迁悲愤交加……打消了这个念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文本的内涵不仅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张扬,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亲近起来。
  4. 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
  阅读教学如果只重感悟而没有表达,那可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但是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如何实现文本语言“软着陆”,与人文精神沉淀的和谐圆融?这是困惑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感悟”与“表达”相依相存,那为何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多一点“经典阅读”的预设与直抒胸臆的个性表达呢?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我补充司马迁遇赦出狱后对家人说话的“情景”——
  他的女儿看着父亲枯槁的面容,扑在父亲怀里哭个不停。司马迁用一种柔中带刚的语气对女儿说:“孩子,站起来,给我一支笔吧!我活着回来,不是希望听到你们悲怆的哭声,也不是为了虚度残年,我是为了那支笔,我放不下那支笔,我要用生命,用热血,用眼泪来写《史记》。”
  面向“全篇”,也向“全人”。在充分交流感悟后,我进行了一段“独白”:“同学们,司马迁,他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能心静如水吗?所以——他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伟大人物屈原、左丘明等等,想到了《史记》还没有写完。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有一个既舒服又没有蚊虫的地方,让他写完史书;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在一个遮风避寒的地方写书……但是,这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我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伟大的人物、事迹写出来,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读是基础,写是根本,可以说没有读与写的融会贯通,就不会有语言与精神的拔节提升,也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语文课,这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为基本的“教学范式”。
  5. 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
  教学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凝聚着众多教师思想的火花,是一种艺术,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不能只简单地往艺术的方向走,更应该往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成长需求的方向走。智慧产生思想,思想撼动生命。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智慧、思想与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艺十分重要,这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但这种技艺的展现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关键要看学生学得怎样,是否很有水平,还是很智慧?因为“教”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得道——不教而教,智慧地学,这其中也折射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思想的形成与提升。
  策动,是“以小搏大”的教学策略,但它同样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俱进,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策动,不孤立也不排斥,不拔高也不放大任何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策动的优势,才能产生“以小搏大”教学效果。
  教学的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产生有活力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策动,最终就是要让这种有活力的思想在教师的有效策动下得以产生。不仅如此,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互动传递——“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无为而为”……这是“以小搏大”的大策略,大范式,大智慧!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其他文献
摘 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享誉中国文学、文艺学、传统美学等众多领域,其所提出的“境界”概念,自其于《国粹学报》发表时起,学界便争鸣未止。“境界说”是《人间词话》之核心,对“境界”的理解与把握,是深入研究《人间词话》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本篇文章以美学为支点,从美学角度出发对《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体系进行论述,阐释“境界”之意涵。  關键词:美学;《人间词话》;境界;审美;美感  作者简介:彭思越
【教例】《诺贝尔》教学片段  师:诺贝尔研究炸药,从“小时候”一直到“中年”;为了研究炸药,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一研究起炸药来,他便忘记了一切……  生:(齐读)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立下遗嘱,把他的所有财产,一部分用于建研究所,一部分用来设立诺贝尔奖。  生1:(质疑)诺贝尔为什么不把遗产留给他的亲友呢?  生2:这说明诺贝尔把他的
科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是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学科,实验则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着重从引入现代化手段、利用身边的资源
目的:探讨胸腹部复合外伤在急救手术中的配合措施和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胸腹部复合外伤患者中选取123例进行研究,均实施急救手术,收集其临床资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长期安全可靠供应已成为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作为电力生产中的一种关键基础设施—水电厂,因其综合利用水资源,发电效率高,发电成本低,机组启动快
目的:观察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纳入研究组给予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另61例
目的:分析研讨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排列固定注射术联合肛门环缩术对直肠脱垂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直肠脱垂患者,对照组给予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直肠黏膜排列固定注射术联合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评价海洋中药厚藤水提物(Ipomoea pes-caprae(Linn.)Sweet water ex-tract,IWE)及醇提物(Ipomoea pes-caprae(Linn.)Sweet alcohol extract,IAE)的安
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和行为范式的改变,不仅迫使企业的制造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使企业自身组织结构以及企业间关联方式发生变化。为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形态从传统的直线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