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科学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细小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细节的科学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小教学环节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统一或有机结合。研究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化的途径,对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等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面向全体是前提
  面向全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化的基本前提。这里的面向全体,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即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发展第一的思想,要时刻将学生放在心中,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友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切忌板着面孔,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要知道,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总是让那么几个同学发言,甚至有的学生发言好几次了,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一次发言机会;有时学生发言结束了,可教师还忘记让其坐下,学生只好弓着腰站到下课;试卷评讲课上,教师总是让考得好的学生在班上讲自己的正确答案,为什么答错的学生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呢?让他们将自己答错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让同学们吸取教训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吗?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总是喜欢让写得好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可是,写得差的作文,教师也可以隐去姓名在班上朗读呀,这样,好让同学们帮助一起修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联系实际是根本
  联系实际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化的根本要求。这里的联系实际,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中,要联系文本实际,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实际,以求得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预设教学细节时,要从施教的文本内容和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学力水平出发,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而且要考虑充分。为稳妥起见,我们不妨多预设几套教学方案。这样,在课堂教学细节生成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否则,一切教学活动脱离这些实际,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从考纲要求出发,从文本问题出发,或急功近利,或机械呆板,或追求形式上的花里胡哨等,对学生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位语文教师教授《生物入侵者》一课,先后讲授“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危害、原因、途径,以及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措施。尽管对文本思路解析得非常到位,对其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解说也非常准确具体,但是,教师最后在处理“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时出现了失误。题目是这样的:“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这位语文教师把题目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足足有5分钟的时间,可是之后连续指定数名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教师也没有适时点拨引导,更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介绍,课堂上出现冷场与尴尬。这个教学细节没有处理好的原因,一是课前预设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实际,也没有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二是课堂生成中教师又不能随机应变加以引导,更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足而未能及时补充予以解惑。
  三.明确目标是关键
  明确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化的关键因素。这里的明确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中,应明确学生要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完成哪些具体的学习任务,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语文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所施教的具体文本在本单元、本册书和本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还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和博览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同时要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学力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要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采用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得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忌因方法不活、任务不清、目标不明而导致课堂教学节奏慢、密度小和效率低。一位语文教师在上《三峡》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解说片导入,接着听朗诵录音感知文本,引导学生默读,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其间穿插教师的讲解,最后又重播三峡风光解说片,布置课后作业。整堂课,两次播放三峡风光解说片用时较多。这样安排显然不合理、不科学。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文本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实际上,这一课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朗读文章、品味语言来领略三峡的风光美,进而把握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教师不知道如何科学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讲,多媒体教学手段毕竟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欣赏三峡风光解说片是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的。三是教师忽视了对文本的朗读。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来涵咏品味,才能感受和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风光美。建议教师将欣赏三峡风光解说片合二为一地放到布置作业的教学环节中,播放之前,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欣赏三峡风光解说片,结合文本内容,写一段三峡风光美的文字,不少于300字。”这样,多媒体教学就不至于喧宾夺主了。
  四.循循善诱是保障
  循循善诱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化的有力保障。这里的循循善诱,是指语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细节生成中流动着的问题或僵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和点拨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富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能力和水平。切忌畏首畏尾、机械呆板和束手无策。一位青年教师在外地借班上何其芳的《秋天》,赏析文本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想象一下,给三小节诗分别取个名字,用‘ 图’的形式来表示。”尽管教师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准备,但回答时还是有过半学生回答不出来。不管学生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是用课件播放出自己课前预设的答案:①“农家丰收图”;②“霜晨归渔图”;③“少女思念图”。这个教学环节中,有几个细节需要完善。一是可将问题设置成两个小问题:“三小节诗分别写了秋天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词语给三幅画取个名字,可以采用‘ 图’的形式来表示。”这样放缓问题坡度,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回答的效果或许会好一些。二是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启发学生从诗歌原文中寻找需要的答案,而教师千万不能直接呈现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三是给每节诗或每幅画取名,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唯一。比如第二节诗,学生回答“渔家秋景图”也可以呀,为什么非要取名“霜晨归渔图”呢?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是求异创新的前提,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总之,对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映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智慧、能力、水平、风格和特点。语文教师只有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课标,研读教材,吃透学生,钻研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反思和进取,才能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科学化境界。只有这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作文,号称语文半壁江山,高考作文,尤是典型。许多考生谈“文”色变,甚至畏惧。鉴于此,结合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实际,我们提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力图让考生明白:一方面,考生不可忽视作文,因为的确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必须心中有数,做到应对有策。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以及相关模拟考练,提出作文训练与备考策略如下。
朱光潜先生有一篇《咬文嚼字》,撰写于1943年,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文章对“你这”“你是”“你有”的辨析和对“推敲”的推敲等都有很精妙的新见解,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少儿国学》杂志副主编,统编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十多套不同类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并担任盲人学校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新疆专用语文教科书部分品种的分册主编。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
一、以《胡同文化》预学案初稿为例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预学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在初次教学《胡同文化》时,设计了如下的预学作业:  任务一:阅读相关背景知识。  * 祺人祺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
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新题型,在试卷中呈现的试题形式有非连续性文本、人物传记、人物评传、人物访谈等等。囿于目前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本试题呈现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高中学生对此类试题应对较难。基于此,本文将从命题方向、高考试题研读等几个方面,探索命制非连续性文本模拟题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在高考命题中,要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
多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每年的“最强音”是动员考生写记叙文。每年都有一番强调,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考生依然选择议论文写作。  正如语文教育思考者和改革者叶开所说的“如果大方向错了,老师越负责,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如果对高考作文文体做出某种偏向性的设定和推动,专家们越负责,对学生的伤害也就越大。而事实是,正确的“大方向”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大方向”究竟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究竟应该由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文言“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里面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深邃的感悟和精妙的总结。可以说,文言里“住着整个中华民族”[1]。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它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统编教材极力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海明威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群体,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勇敢而坚强,不轻言放弃,试图通过不断尝试克服困难。而这一系列人物被研究者们称作“硬汉形象”,《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被认为是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得最成熟、最丰满的硬汉形象。他身上所体现的性格便是典型的“硬汉性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的性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对《老人与海》的主题作出
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地举办了各类的多形式的优质课评比活动,这些课在课程目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及角色转换方面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了教学的主旋律。但在轰轰烈烈的教改热潮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语文教学忘却了“生活是文学之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底蕴。组织技巧、电教手段和低幼简单的对话教学,把课堂教学当成了程式化表演或程序化的工业流水线,如不少课堂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天,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都听得入迷而忘了记笔记。课后,人们问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老师回答:“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  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课不是简单地、富有技巧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将知识融入到教师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