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的悖论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22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忒修斯之船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它描述的是一艘停靠在港口几百年的船,期间受到日晒雨淋,所以人们不断维修它,并替换它的部件。只要一块木头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长此以往,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原始的。
   “忒修斯之船”是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的一个著名故事。这个故事引人深思的是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叫作“同一性”。所谓的“同一性”,用逻辑符号来表示就是A=A,简单来说要问为什么一样东西是它自己。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一块石头会风化,一个人会死亡。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万物流变。同时,古人也在思考,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究竟什么是不变的。如果没有什么是不变的,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混乱和混沌之中,甚至说什么都是无意义的了。所以,同一性平时看似没什么用,但是一旦被抽掉,人类文明就会陷入很大的危机。
   忒修斯之船导致了一个悖论:一艘船由组成船的木板构成,当每一块木板(局部)都被替换之后,这艘船(整体)还是原来的自己吗?换句话说,部分是保证整体同一性的标准吗?无论你认为是或者不是,两个回答都带有自身的问题:如果部分是保证整体同一性的标准,那么任何微小的部分改变都会使得整体失去同一性,例如一艘船掉了一个钉子,难道它就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吗?反之,如果你认为部分并不是保证整体同一性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呢?有人说是精神、意义、记忆等,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不用保存忒修斯之船,只需要一幅图画、一块铭牌,或者一套3D模型就可以了。
   以上讨论的仅仅是物品的同一性,如果扩展到人,问题就更复杂了。正如同学所说,人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身体的部分在持续变化。如果你剪了一次头发,别人就不认识你,显然很荒诞。有同学建议需要设定一个临界点,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临界点设在哪里却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接受了整形手术或器官移植后,TA还是自己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未来科技发达后,我们可以将自己“原装”身体的绝大部分都替换掉,于是我们自己也成了忒修斯之船。
   不仅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和思维,这些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人同一性的标准呢?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也会遇到极端情况,例如一个人受伤后失忆了怎么办?此时,我们好像又不得不依靠身体的延续性。现实中,我们是不是都在使用多套同一性的标准呢?
   思考忒修斯之船这类问题,并不是为了搞怪,而是在看似毫无疑问、理所当然的地方,再多思考一步,为人类文明找到更为坚实的基础。
  Q:这艘船仍然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何时起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陈留:人活着的每一秒都在更换细胞,成人几年之内就能完成全身细胞的更换,婴儿则更快,这是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也在进行着类似的“新陈代谢”:一支乐队在多年间不断更换成员,到最后一个原始成员都没有了,但人们仍会认为这是同一支乐队。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身份和概念的认知有连续性。就算细胞更新,成员更换,我还是我,乐队还是乐队,船也还是原来的船。
  鲍佳怡: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新船的定义。对我这样感性的人来说,这艘船还是之前的船,因为它承载的故事、情感是不会随着零件的更换而消失的。就好比故宫的文物,它们历经无数次修复,但是今天的我们还是陶醉于它们的历史。
  逃夭: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可以理解成作用,虽然船的功能部件更新换代了,但其古老的运行方式并没有增设任何机械与动力,并且它的作用仍然是为了远航;精神,即人对事物的看法,人对船产生了怀疑,而非最原始的信任。从唯物主义上说,没有变;从唯心主义上说,变了。
  郎朗天:我偏向于以最后一个部件被替换的时刻作为临界点。因为从名称定义的角度看,只要船上还有任何一部分是“旧的”,它和旧船就有联系。
  高冬玲:赫拉克利特說:“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即使外表跟从前一样,它也不再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同理,我们的想法随时在改变,每时每刻的我们都是不一样的。
  (整理:韩政)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还要合理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此外,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要加以重视。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现行教材编写的不足,都会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我们称之为教材的二次开发。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打通关节 注重细节  打通关节就是要实现目与目、节与节、课与课、书与书之间的融会贯通,把散落在各处的历史的脉络完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注重细节就是对关键性的人、事、物进行细化处理,告诉学生历史是有血有肉的
摘 要: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读物,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帮助学生读好重点和关键段落;指导学生读过渡段和关联词;列出读书要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编制对比表,指导学生读课本,即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研读读本 读书习惯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教师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行为中,重视历史课本的研读。历史基础知识
摘 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重任,也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从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实践意义方面进行阐述,对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学习和理解课本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产生某些需要,才会对所需要的事物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会感到压力,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会大大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学习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及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
目的观察酶促牛黄和天然牛黄对小鼠的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炎、镇痛和缺氧保护作用,初步评价酶促牛黄的药用价值,为寻找天然牛黄的替代品提供依据。方法1.镇静催眠实验采用光电计数法观察酶促牛黄和天然牛黄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利用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诱导睡眠实验观察酶促牛黄和天然牛黄对小鼠的催眠作用。2.抗惊厥实验采用尼可刹米和最大电休克法制备小鼠惊厥模型,观察酶促牛黄的抗惊厥作用。3.抗炎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