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将活动简单化,忽略了活动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另一种是刻意追求活动的形式和效果,达不到应有的质量与深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经验的真实情境”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
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它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汗水,集各家思考的亮点于一身,因此,我们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有力中介。
1.用实物展现现实
罗杰斯说过:“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用实物展现教学内容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操作方便,效果却十分明显。比如在学习颜色时,我只要准备一些各种色彩的气球,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学生,问他们:“What colour is it?”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说:“It’s …”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想学到该用哪个英语单词来表达这种颜色。我向他们提供帮助:“If you don’t know,please ask me.”学生领会了我的意思,急切地向我询问道:“What colour is it?”我清楚地答道:“It’s red. R-E-D,red.”他们立刻起劲地跟我学起了“red”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拼写。
2.用地点拉近现实
英语是交际性的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人们使用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地点”特色。比如在商店里听到的是:“Can I help you?”在公园里看到的是:“No littering.”在图书馆里看到的是:“Keep quiet.”小学英语教材中汇聚了公园、商店、餐厅等各个地方的交际用语,教育者要发挥高度的教育智慧,采用独特的手段营造出这些环境,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3.用事件沟通现实
事件是现实的综合反映,千千万万的事件串联成了现实的世界,一个事件就是通向现实的一个轨道,在用事件沟通现实方面,值得研究、探讨的亮点就更多了。例如在小学牛津英语4A Unit 7中,编者设计了Mike与他的奶奶在早晨的一段对话,奶奶让孙子have breakfast,孙子问几点了:“What’s the time?”太迟了,来不及吃早饭了,接着奶奶又询问了上学和回家的时间。
这是每个家庭早上都会发生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以上对话也是通俗易懂的基本交流语言。睡过头的事每个孩子都曾碰到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这种事件,有了贴近生活的背景,语言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较快地被学生理解吸收。
二、表情动作辅助情境创设
西方人感情热烈、奔放,体态语丰富,打招呼时,“Hello”出口手一挥,道歉时,“Sorry”一声肩一耸,表扬时,“Good, good”拇指翘……这些表情、动作是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的,我们应积极引进。教师与学生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要是缺少这些,光是嘴上哼哼,那么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着一大盘鲜黄脆嫩的梨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念叨道:“Oh, nice pears.”这种情景该是多么别扭,多么失真,多么不谐调啊。不合时宜的神态会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无趣。本人在教学对话时,总是想尽办法尽量给每句话配上相应的动作:“Nice to meet you.”握握手,“This is …”手指点一点,“Time to go to class.”抬起手腕看看表……为了使语言的产生与传递变得畅通无阻,我竭尽全力让我的学生在放松愉悦的心绪下体验到真实的情感。此举真可谓一箭双雕,既借助动作帮学生理解了语言,又凭借语言开创了一种生活化的局面,两者相得益彰。
三、适当向生活中延伸拓展
生活是广阔无边的,书本知识是狭隘有限的,真正有效的学习决不仅限于书本,而是以小见大,向广阔的生活辐射出去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等二册Unit 10, Lesson 28中,有这样两句对话:“Who’s on duty today?”“I am. We are all here.”这是表述值日生汇报出勤情况的语言,实际上,班级里不可能天天出全勤,总会有人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到校,那么,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呢?我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该说:“We are not all here.”思维的稍一转锋,就让学生感知到了生活的正、反两个空间,巧妙地激活了书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了真实生活中的语言。适当向课堂外延伸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把握这个原则就能使学生学到与时代同步的语言,学到富有生活化的语言,让他们为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在现实中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
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点缀,作为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都要本着这个原则,真心打造“真”课堂。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
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它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汗水,集各家思考的亮点于一身,因此,我们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有力中介。
1.用实物展现现实
罗杰斯说过:“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用实物展现教学内容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操作方便,效果却十分明显。比如在学习颜色时,我只要准备一些各种色彩的气球,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学生,问他们:“What colour is it?”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说:“It’s …”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想学到该用哪个英语单词来表达这种颜色。我向他们提供帮助:“If you don’t know,please ask me.”学生领会了我的意思,急切地向我询问道:“What colour is it?”我清楚地答道:“It’s red. R-E-D,red.”他们立刻起劲地跟我学起了“red”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拼写。
2.用地点拉近现实
英语是交际性的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人们使用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地点”特色。比如在商店里听到的是:“Can I help you?”在公园里看到的是:“No littering.”在图书馆里看到的是:“Keep quiet.”小学英语教材中汇聚了公园、商店、餐厅等各个地方的交际用语,教育者要发挥高度的教育智慧,采用独特的手段营造出这些环境,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3.用事件沟通现实
事件是现实的综合反映,千千万万的事件串联成了现实的世界,一个事件就是通向现实的一个轨道,在用事件沟通现实方面,值得研究、探讨的亮点就更多了。例如在小学牛津英语4A Unit 7中,编者设计了Mike与他的奶奶在早晨的一段对话,奶奶让孙子have breakfast,孙子问几点了:“What’s the time?”太迟了,来不及吃早饭了,接着奶奶又询问了上学和回家的时间。
这是每个家庭早上都会发生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以上对话也是通俗易懂的基本交流语言。睡过头的事每个孩子都曾碰到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这种事件,有了贴近生活的背景,语言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较快地被学生理解吸收。
二、表情动作辅助情境创设
西方人感情热烈、奔放,体态语丰富,打招呼时,“Hello”出口手一挥,道歉时,“Sorry”一声肩一耸,表扬时,“Good, good”拇指翘……这些表情、动作是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的,我们应积极引进。教师与学生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要是缺少这些,光是嘴上哼哼,那么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着一大盘鲜黄脆嫩的梨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念叨道:“Oh, nice pears.”这种情景该是多么别扭,多么失真,多么不谐调啊。不合时宜的神态会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无趣。本人在教学对话时,总是想尽办法尽量给每句话配上相应的动作:“Nice to meet you.”握握手,“This is …”手指点一点,“Time to go to class.”抬起手腕看看表……为了使语言的产生与传递变得畅通无阻,我竭尽全力让我的学生在放松愉悦的心绪下体验到真实的情感。此举真可谓一箭双雕,既借助动作帮学生理解了语言,又凭借语言开创了一种生活化的局面,两者相得益彰。
三、适当向生活中延伸拓展
生活是广阔无边的,书本知识是狭隘有限的,真正有效的学习决不仅限于书本,而是以小见大,向广阔的生活辐射出去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等二册Unit 10, Lesson 28中,有这样两句对话:“Who’s on duty today?”“I am. We are all here.”这是表述值日生汇报出勤情况的语言,实际上,班级里不可能天天出全勤,总会有人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到校,那么,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呢?我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该说:“We are not all here.”思维的稍一转锋,就让学生感知到了生活的正、反两个空间,巧妙地激活了书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了真实生活中的语言。适当向课堂外延伸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把握这个原则就能使学生学到与时代同步的语言,学到富有生活化的语言,让他们为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在现实中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
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点缀,作为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都要本着这个原则,真心打造“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