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例外·文化例外·文化多样性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文化例外”坚持到底,这是法国文化部长奥雷莉·菲莉佩蒂一篇文章的主题,刊发于2013年6月14日的《世界报》上。之所以在此时推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6月17日开幕的G8峰会,欧盟和美国拟宣布开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倘若达成,这将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无疑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对于此次谈判,法国坚定地将“文化例外”作为同意谈判的“红线”,为在欧盟内部达成一致,经奥雷莉·菲莉佩蒂倡议,15国文化部长联名致信欧盟,表明坚持将音像等文化产品从一切自由贸易谈判中排除的立场;在公开信之外,奥雷莉·菲莉佩蒂还专门撰文,对法国为什么力主“文化例外”的原则再做说明。
  所谓“文化例外”,追求的其实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目标,是同一个文化政策的不同表述。翻读吉姆·麦圭根的《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尤其是读到“多样化修辞”一节,再来对照法国半个多世纪来的文化政策,发人深思,又不禁让人生出追根溯源之念。
  一、新自由主义与“多样性修辞”
  “我们生活在受经济理性宰制的时代”,这种经济理性在理论上被称为新自由主义。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强势推进,确立了新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延续至今的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成为一种当代霸权。新自由主义不仅盛行于全球,通行于各大领域,甚至连文化领域与文化政策也不例外,都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和形塑。不过,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任何强力带来的胜利和压迫,伴随着的往往还有反抗与抵制。因此,考察新自由主义对文化和文化政策的影响,同时也考察文化与文化政策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抗,正是《重新反思文化政策》一书的主旨。
  麦圭根对文化政策的“重新思考”是多方面的,他分析了文化政策的三种话语体系,包括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市民话语;也审视了作为展示的文化政策,包括国家形象放大政策和经济还原主义政策;继而,他又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发展”“多样性”“旅游业”等当今世界的热词和政策惯用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修辞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修辞学的探讨始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修辞考察的是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而构建话语的方式,从古代到18世纪,修辞始终是公认的批判分析形式”(伊格尔顿语)。如今,修辞不仅被用于文学分析,也被引入社会研究领域,而将它用于分析文化政策,似乎同样有着良好的适用性。
  在“多样性修辞”一节,麦圭根重点谈论的文本有二,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的创新多样性》(1995年);二是欧洲理事会对上一报告的后续报告《从边缘走向核心》(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称,《我们的创新多样性》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不仅包括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权利,而且包括获取机会去选择一种充实、满意、有价值和被珍视的共同生活的方式,借以促进人类各种生存形式和整体生存形式的兴旺。”多样性原则的提出,将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置于平等的地位上,呼吁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因此应当说,这两份报告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意义。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呼吁非常有限,毕竟只是倡议和呼吁,没有什么实际措施来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麦圭根作为一位英国学者,研究视域自然地聚焦于英国的文化政策,以及由英国扩展到欧洲,对于法国几乎没有提及。这本来不构成问题,也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但对于文化多样性这一由法国首倡的理念和原则,这样做不论是出于作者有意无意的忽略,都值得我们在阅读时拓宽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多样性的意涵,以及“多样性修辞”。
  文化多样性是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从一开始,全球化就不意味着众生平等、机会均等,而是裹藏着多重的压迫性在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来成为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声称,在“电子科技革命”的效应之下,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即将诞生,从发生在美国社会的诸多征兆可见一斑。他认为,美国生活模式对全人类而言是迟早的事,美国之所以占有新世界文明灯塔的位置,多亏它所具备的“文化吸引力”,包括他们的模式、电视节目、资讯,甚至他们的企业管理方式等。可以说,早在半个世纪前,布热津斯基就提出了一种“全球化修辞”,这也成为今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先声。
  布热津斯基的预言,正是美国以外世界的担心:美国化就代表着全球化的方向吗?就必然成为全球唯一的“文化标准”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产生的文化压迫不仅让落后国家无法承受,连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堪忍受,是法国最先对美国文化产品说不,并引来了其他众多国家的应和。
  二、从“法国例外”到“文化例外”
  法国对美国的文化产品说不,始于二战之后,理由是“法国例外”。二战结束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接手被战争摧毁的欧洲经济,借机向六大欧洲工业国倾销此前库存的影片,原来失衡的电影市场加速恶化。按照1946年法、美两国签署的影片进口配额贸易协议,每季度仅留出四周时间用于放映法国片,结果,法国银幕上放映的国产片由50%跌至31%。在此情形下,法国导演、演员、片商等电影从业者纷纷抗议,“法国总工会”代表电影从业者呼吁政府与美国重签协议。在法国人强硬的姿态与据理力争下,美国勉强做出让步,同意每季度放映法国片的预留时间增至五周,协议还限定了美国电影收益汇回美国的方式,保证留下部分资金投资法国境内的电影事业。
  “法国例外”彰显了法国的强硬,自然与电影业者的紧急动员、联合抵制有关,同时也在法国对文化政策的坚持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因失去文化光荣影响力而气急败坏的国家”,毕竟,几个世纪前英语只不过是一种乡巴佬的语言,英国宫廷里的上流社会争相说的是法语,作为高尚的法国文化代表之一的法国电影如今何以沦落至此?法国人的反应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尽管受到美国的抵制,法国对自身电影市场的捍卫,成效已然显著: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国产片仍可以坐稳国内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意大利则是44%,英国只有20%,德国仅为19%。而在整个世界的范围里,除了日本、印度及社会主义国家以外,都是美国电影一统天下,而美国也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席媒体强国。   “法国例外”的策略对于保护法国的电影业功勋卓著,但此说终究难以服人,大多数国家恐怕也难以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转而提出“文化例外”原则,强调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除了具有经济属性外,对人类社会发展还有着独特作用,主张政府介入文化管理事务,以保障广大民众持续拥有和分享丰富多样文化生活的权利。从“法国例外”到“文化例外”,这是法国在文化政策上的一大跨越,也是法国对整个世界的贡献。至此,法国在文化政策领域创造了一种重要的“修辞”——在今日的文明世界里,谁敢于启齿,抗拒这种进步的价值呢?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就文化政策召开世界文化大会前夕,时任法国文化部长贾克·朗呼吁各国发动一场真正的圣战,去抵御“经济及知识上的帝国主义”。法国没有指出要针对什么人针对哪一国,但其意图不言自明。这次会议的总报告,对文化的价值给出了新的表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做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强调每一种文化各有其价值,赋予了“文化例外”原则以最大的合理性。
  在谈判桌上正式提出文化例外条款要到1993年,欧盟与美国就关贸总协定进行磋商之时。欧盟提出,当面对自由贸易协定时,文化领域得以享有特殊待遇。按照欧盟的主张,不仅欧盟及欧盟各国可以给予电影业资金上的支持,保护欧洲片和各国国产片在电视上播出的份额,而且强制电台在播放音乐时必须有配额,以及规范电视广告等。当年年底,写入文化例外条款的这一协议终于获批。
  到了1999年,联合国成员国改用“文化多样性”取代“文化例外”,理由是“文化多样性”正面而且少了防御色彩。 2001年10月,第3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一致同意通过“文化多元性整体声明”,声明第一条就将文化多元性列入“人类共同遗产”,将其视为跟“人类生物序列中的生物多元性”一样不可或缺。至此,文化多样性作为一项文化政策,可以说是获得了当今世界的普遍认可,法国人的倡导之功实不可没。
  从“文化例外”发展为“文化多样性”,这一原本缘于对新自由主义的抵制而提出的文化政策,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但也失去了抗争的锋芒。正如麦圭根在“多样性修辞”一节中指出,诸如《我们的创新多样性》《从边缘走向核心》等报告都“倾向于某种程度的含糊其词”,既没有明确批判对象是谁,也没有指出问题之所在,只是“选择积极、理想的调子提倡文化发展”。这种表述的优点显而易见,看上去完美无瑕,也没人能够站出来表示反对,但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其实质内容。
  三、微妙的“进步的修辞”
  法国在捍卫自身的利益时,仍坚持使用“文化例外”的用词。欧盟和美国去年开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至今仍在进行中,去年15国文化部长曾联名写信给欧盟,要求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从一切自由贸易谈判中排除。15国文化部长之所以需要在奥雷莉·菲莉佩蒂的带领下,写这样一封信,是因为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信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显示各个文化的价值,文化繁荣有赖于多样文化的发展,而要发展多样的文化,最大的危险来自市场逻辑:“而市场逻辑与此背道而驰:大众文化娱乐使文化产品千篇一律、简单平庸。正如我们在互联网上所见,网络巨头无视各国法律,占据网络垄断地位,将使文化面临单一化的危险。”
  但是,美国一贯的辩解词在欧盟内部也有市场:“对文化产物唯一的禁令只应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失败或成功。且让自由选择权归大众吧。”面对强大的新自由主义声音,欧盟可以统一谈判口径,却很难统一认识。欧盟内部的分歧,其实正印证了文化多样性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两种理念相互交织、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
  单单从法国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诸多自相矛盾的举动。法国贬低“强硬资本主义”,但是也推出了诸多政策去除管制,实行更广泛的私有化,扩大了金融和股票市场,开放国际贸易,鼓励创业。它大张旗鼓地反对好莱坞影片,但是又补贴本国公司拍摄翻版的好莱坞电影。法国尤其强调在互联网领域“应有权决定完善其调控措施的方式方法”,同时又鼓励新媒体领域涌现出“法国冠军”,去与欧洲及全球市场上的最大媒体集团相竞争……最值得玩味的却是,尽管做了这么多,法国政府并不肯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文化例外原则,他们只是用文化政策来反制美国电影及其他文化产品的涌入。
  法国学者阿芒·马拉特在《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法国政府以上种种做法是因为,一旦将文化例外原则合法化,政府势必陷入自相矛盾的陷阱中,其实不独法国,这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政策上的微妙之处:当自身是弱者时,则擎起文化例外的大旗做保护;当自身是强者时,则祭出市场规律的口号去要求公平的待遇,要把裁决权交给市场。这样一来,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只是一种需要时才会搬出来的“修辞”,与自身利益相抵触时自然三缄其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正是“修辞”的微妙之处吧。
  套用犹太裔学者赫绪曼的书名“反动的修辞”,姑且把“文化多样性”称为“进步的修辞”。正如赫绪曼所言,他写作《反动的修辞》一书并非全在批评反动的思想,而是在于指出反动和进步两个立场的人都犯了“惰性和硬性”的思想毛病。反思法国从提出“文化例外”政策,到倡导“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义正词严的背后,不是有着思想“惰性和硬性”的诸多印迹吗?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魏建宇)
其他文献
《少年与海》采用了花瓣式的艺术结构,全书包括了五个故事。这是一部向中国式的幻想传统致敬的书,它把《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的幻想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让根植于民间的志怪、传奇式的文学形式承载了对大自然、人性等现代性主题的深刻思考。  《少年与海》处处显现着作者对于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真挚的情感。张炜在一次访谈中曾说:“我们或许应该明白,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局限于斗室、人造风物,专注于曲折的人事机心,这本身
期刊
受访人:戴锦华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兼职教授  采访人:邹 赞 博士,新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与世界接轨: 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
期刊
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这篇著名的演讲文的结尾,这样说道:“如果有人企图在没有新的、真正的先知的情况下,谋划宗教上的新力量,那么,会出现的将是一种在心灵意义上相似的怪物,惟其后更恶劣。最后,至于讲台上的先知,将只能产生狂热的宗派,永远无法造就真正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纷争的年代”,我们无须“企盼与等待”这些伪先知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按照韦伯的说法,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直面那些智识和
期刊
好作家大概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管他有多大年岁,无论写实还是虚构,总能在文字里涵养一脉真气,从而和读者相濡以沫,其作品才会流传久远,以至生生不息。这样,也才有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我喜欢一些具有童年气质的作家,他们像世事洞明、举重若轻的老顽童,他们能打也能闹,可以一本正经地谈玄论道,也可以忘乎所以地捣鬼惹祸,他们的作品就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自由王国。我把博尔赫斯、圣-埃克苏佩里、塞林格、赫拉巴尔、马尔克斯等
期刊
英国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纳,曾在《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一文的最后这样说道:“试图从思想史中找到解决我们眼下问题的途径,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谬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错误。而从过去了解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我们自己具体的安排的随机性后果,则是获得自知之明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时代,我们的“自知之明”如果想要达成,就必须警惕现时代中的各种区隔、错置和误读。易言之,当我们
期刊
一、英国文化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以下简称《重新思考》)是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英国开放大学“文化与媒介研究丛书”(Issues in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关于该书的学术成就,丛书主编斯图尔特·艾伦(Stuart Allen)的高度评价非常到位:“……对政策取向的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成功指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阐
期刊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宣朝庆著,中华书局,2010  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知识分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知识分子不仅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有一批知识分子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清晰而坚定的家国意识、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感、以儒家济世弘道的伟大抱负、以沉潜勇猛的精神气质、以切实简易粗朴直接的平民风格和学术风范,深入民间,广施化育,对中国的传统乡村
期刊
自然国学丛书,李赓扬、赵沛霖、徐道一等著,海天出版社,2012,2014  作为我国第一套关于自然国学[1]的学术研究著作,《自然国学丛书》现已出版两辑共16种,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改变了历史上传统国学研究只有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内容,而没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面研究内容的局面。这样的担当同时也决定了该丛书的灵魂与最大特色是学术上的创新,唯有学术创新,才能从新的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
期刊
葵花走失在1980,张悦然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临界·爵迹,郭敬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文学作品和人,和历史一样,延续的时间和占领的范围并不能说明它们真正的品质。划分作家作品,10年太短,从40、50、60、70后作家的铺垫影响,到80、90后的模仿和商业化运作,几十年间的写作风格、题材和内容上并无创新之处,像煞有介事地去归类总结显然为时过早,也并未看清80、90后与这个时代社
期刊
受访人:理查德·兰德(Richard Rand),阿拉巴马大学英文系荣休教授,现居巴黎,担任法  国著名的诗歌杂志Po&sie编委。兰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文  学理论。他是德里达和让吕克·南希的重要英译者。(以下简称兰德)  访谈人:曹一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以下简称曹)  一、解构的遗产:从德曼到德里达  曹:兰德教授您好!您是保罗·德曼最年长的弟子,是否可以请您先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