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分叉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远期随访结果: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颈动脉分叉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7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颈动脉分叉处肿块患者46例,其中6例行保守治疗,4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下肿块均送病理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并观察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40例,死亡率2.5%(1/40)。肿块大小为2~6.5 cm×2~5 cm×1~4 cm。术中发现术野内淋巴结的患者有29例(72.5%),淋巴结数为(1.94± 0.82)个。行肿块单纯切除术16例(40.0%)。颈外动脉结扎18例(45%),颈内动脉结扎1例(2.5%)。单侧迷走神经切除5例(12.5%);行颈内动脉重建7例(17.5%)。并发症情况:8例(20.0%)患者出现声音嘶哑,4例(10.0%)出现饮水呛咳,1例(2.5%)出现脑梗死。手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手术方式(重建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结扎迷走神经等)有明显相关性(r=0.3658, P=0.0203)。病理检查结果:31例(77.5%)为颈动脉体瘤;7例(17.5%)神经鞘瘤;1例(2.5%)血管平滑肌瘤和1例(2.5%)间叶组织肿瘤。颈动脉体瘤中1例(3.2%)为恶性。随访结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8)。

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肿瘤最常见性质为颈动脉体瘤。因肿块累及重要血管和神经,且其存在潜在恶性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手术后的长期生活质量满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长度的小直径橡皮管水平连接两个注射器,研究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稳定性的影响。选用5 ml注射器,液气比1∶4,并在室温环境下进行了5组不同长度橡皮管的实验。实验全程摄像,每组设置重复实验4次,对稳定性指标(析水时间、半衰期、泡沫半衰期体积量和析水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 cm,4 cm,6 cm,8 cm长橡皮管实验下,泡沫的各个析水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