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C到底能走多远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21日,“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第一次会议结束后,各方代表合影

  9月29日和30日, 欧盟委员会和拜登政府在美国上次大选摇摆州城市匹茨堡举行了“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第一次会议。会议的大背景非同一般,离美英澳联手牺牲法国利益建立盎格鲁撒克逊联盟不到一个月,法美关系持续绷紧。在这种情况下,此次会议的召开似乎让为美欧关系前景担忧的人士大大松了口气。
  事实上,会议相当高调。欧盟方面派出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和竞争事务专员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两名执行副主席领衔,而美国则派出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和贸易代表戴琪三位政府大员共同主持。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欧美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深化双方在贸易与技术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正式登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双方30日发布的共同声明表明,在就如何深化合作方面, 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步骤。

有合作意向,无合作项目


  除了大家熟悉的“共享民主价值观”和“共同对付非市场经济”的挑战等宣誓外,所有达成的“共识”,包括对10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安排”都没有超出模糊的设想和愿景描述。
  会后发布的长达17页的文件,与其说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共同声明”,还不如说是一份意见交换“备忘录”。双方虽然强调要加强在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制”确保“半导体芯片产业供应链安全”、“强化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协调等等,但所有列出的事项都没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项目支撑,看上去像一个松散的“脑力激荡”。
  如同《南华早报》犀利指出的一样,整篇宣言中充满着“我们认识到 (we recognise)”“我们相信 (we believe)”“我们打算 (we intend)”等非确定性用语。有经验的观察家很难在字里行间寻找出双方已经确定了的具体项目。
  如果一份外交文件几乎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以这种非确定性的意向性描述开头,它只能意味着签署文件的双方在合作的总目标、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步骤以及合作的障碍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或意见是如此相左以至于无法设计共同的项目。看来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还在探索之中。
  其实这也不是欧盟和美国第一次做这样的探索了。类似于这样雄心勃勃地整合欧美贸易与技术合作大动作至少可回溯到1995年,一共有三次这样的起飞,但每次起飞都失败了,不是被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冲突所中断,就是因意见不合而草草首场,或者是被新上任政府因工作重点不同而放弃。
  德国外交学会技术与全球项目主任Tyson Barker哀嘆道,欧美技术与贸易合作命运多舛,似乎总有一个“幽灵”(GHOST)在伴陪着它。正是这个幽灵使得成功之路崎岖不平,甚至充满了陷阱。

新一轮尝试


  这次TTC的发起者是执掌欧盟委员会的德国人冯德莱恩。《德国商报》披露,TTC的想法起源于冯德莱恩和她的顾问与助手们去年的一次火车旅行途中。冯德莱恩上任后决心建立一个新的欧美对话与合作机制,修复被特朗普政府损害了的双边关系。
  火车上“脑力激荡”催化出来的一个草图几个月后形成了一个TTC设想,落到了美国新任总统的案头上。拜登政府备受鼓舞,觉得这是联手欧洲遏制中国成为技术强国的好方案,迅速作出正面回应,并在6月欧盟美国峰会上定下9月启动这个项目。
  对于组建TTC这个贸易和技术联盟的动机,欧盟和美国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冯德莱恩和助手们在“火车脑力激荡”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欧盟和美国在贸易和数字经济领域里的摩擦,尤其是关于互联网大企业的争吵“关在笼子里”,使这些冲突和矛盾不要超出它们本身的范畴去毒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利用美国的数字经济实力摆脱对中国ICT企业的依赖也是欧盟委员会提议建立TTC的动机之一。但布鲁塞尔同时也想通过这个平台为美国强大的互联网企业设立一个栏杆,规范美国科技企业巨头的界限,培育和壮大欧洲自己的数字经济实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TTC能否在这场越来越激烈的西方内部思潮和政策的博弈中幸存下来,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政界和舆论界一边倒地把TTC解读为欧盟正在联手美国制华,对此欧盟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面对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呼吁,“如果我们真想要刹住中国创新的速度,我们必须一起合作”,欧盟派去的两位执行副主席似乎哑口无言。
  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力度把TTC打造成一个遏制中国崛起的工具,估计不愿与中国正面冲突的欧盟会渐渐丧失深度推进这个项目的兴趣。被美国当棋子使,这是大多数欧洲人绝对不愿意的。虽然很少人嘴上这样讲,但明眼人还是看得出来的。尤其上次阿富汗大撤退事件之后,很少人觉得关键时刻美国一定靠得住了。
  对于美国来讲,不理解欧洲的“不对抗”的心思,不通晓欧洲人不愿将欧洲利益置于美国全球反华战略利益之下的意愿,不懂得欧洲人摆脱对“非欧洲人”包括美国人的技术依赖的坚定意志和不愿成为美中两国ICT企业“技术殖民地”诉求,将会把TTC带入一个死胡同。

法国态度冷淡


  TTC前途未卜还与欧盟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意见相左有关。没有成员国的支持,TTC可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在技术领域,欧盟其实是一个“光杆司令”。同美国合作,怎么合作,合作到哪一步最后都得成员国说了算。
  这次推动TTC匹茨堡会议的举行,欧盟委员会是遇到了来自法国的巨大的阻力的。直到最后几天,欧盟的官员们还在为会议能否按计划召开而忐忑不安。   原因是法国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巴黎还在因美国人抢走了法国同澳大利亚价值600亿美元潜艇生意而生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国认为这个TTC与她一贯追求的欧洲“战略自主”和 “技术独立”并不匹配。
  巴黎坚持取消这次匹茨堡会议,弄得冯德莱恩的两位执行副主席好没面子。据比利时和德国媒体报道,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为了满足法国答应同意举行会议所提出的条件,已经同美方商量好了的“共同声明”文本被修改了多处。
  最重要的一处是删掉了欧盟委员会原本对2022年在欧洲举行下次TTC会议的具体承诺。 这一删减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明年上半年法国将接过欧盟轮值国主席的接力棒。阻扰欧盟委员会的两位执行副主席在匹茨堡对美方就举办下次会议作出具体承诺,说好听一点是对美国朋友不恭,说不好听一点是法国似乎从骨子里就讨厌这个TTC,刚出生就想把它扼杀。
  至少马克龙总统没有给人留下他对这个项目有任何好感的印象。TTC如何能克服巴黎的厌恶,只能靠时间来证明了。那个导致前几次欧美经贸技术合作“流产”的幽灵似乎从德意志转到了法兰西。

利益与价值之争


  然而,冯德莱恩的欧盟委员会视TTC为欧盟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抓手。虽然不想跟着美国大张旗鼓地遏制中国,但布鲁塞尔对TTC产生的对中国的威慑效应和对美国的牵制力度还是充满信心的。
  欧洲外交关系学会的资深研究员乌尔丽科·法兰克(Ulrike Franke)在一篇题为《欧洲需要在技术与地缘政治上转变思维》的文章中写道:“欧盟要意识到她任何在技术领域里的所作所为都会在地缘政治领域里产生二级或三级(second- and third-order effects)效果,降低或提升她的地緣政治实力,影响她同其它大国的关系,扩大或压缩她的地缘政治博弈空间。”
  冯德莱恩和她的团队现在就基本属于这样一个思维系统的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战略思维,与法国追求完美的独立于美国的现实主义相比,她更注重维护同美国的和谐并依此为基础保持与中国的平衡。
  就在她的两名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和维斯塔格抵达美国时,冯德莱恩的另外一名得力助手,同样也官拜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的“欧盟外长”博雷利正在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视频会谈,重申欧盟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和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的承诺。
  然而,冯德莱恩的TTC建议也点燃了许多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敌手的欧洲人的希望。与她的在中美博弈夹缝中求生的现实主义初衷相反,许多把价值观看得比利益更重的欧洲人要求欧盟拿出勇气,联手美国把TTC打造成一个“全球自由民主世界技术治理的”的平台,“反击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建立“以欧美人权价值观念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经济。
企业界似乎并不希望TTC成为欧美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形成全球贸易与技术多边新规则形成的铺垫。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已经围绕着TTC展开。美国毫不掩饰地欢迎TTC朝着意识形态理想主义方向演变,将这个项目打造成一个遏制与西方民主价值理念格格不入的“威权主义技术大国”的平台。TTC能否在这场越来越激烈的西方内部思潮和政策的博弈中幸存下来,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企业的矜持


  最后,TTC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企业,尤其是ICT企业的态度。没有企业的配合,无论是贸易还是技术合作都是一句空话。到目前为止,TTC还只是政治家和官员的愿景,企业能否跟得上他们的步伐或认同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数字欧洲”(DIGITALEUROPE),这个由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数字与电子工业企业及其国家级社团组成的商会,在一份表明立场的文件中对TTC表示谨慎的欢迎,但希望这个双边磋商平台最终应为全球贸易和技术的自由流动作出贡献。
  换句话说,企业界似乎并不希望TTC成为欧美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形成全球贸易与技术多边新规则形成的铺垫。
  “数字欧洲”对TTC十个工作小组的工作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要求欧盟和美国牢记“双边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多边谈判和多边解决方案”,TTC应就政府获取企业掌控的数据达成多边协定,把企业从地缘政治冲突中解放出来。
  “数字欧洲”还提醒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注意,欧洲和美国的半导体工业已经丧失全球市场的主导权。如果说1990年代的欧洲市场份额还有44%的话,那么今天只有8%;美国的命运也是如此,从1990年的37%降到2021年的12%。
  但“数字欧洲”对TTC第五工作小组(半导体工作小组)的建议并不是技术封锁,也不是强化出口限制,而是加大公共投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者加大研发力度并把半导体产业的复兴纳入新冠疫情后经济复兴计划,既扩大欧美半导体产能,也促进疫情后经济的复苏。
  未来TTC是否真能倾听企业的这些呼声也要打上一个大问号。各方的博弈已经悄然展开。更激烈的较量应该还在后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工业标准的制定,还是供应链安全的完善或军民两用产品的管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来做,没有企业的诚心诚意的配合,TTC可能不会摆脱它的几个“前任”的命运。
其他文献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需要指出的是,反垄断针对的那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竞争行为是长期存在的,监管执法势在必行。但从社会舆论的反应来看,往往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当强调对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的时候,就对损害公平竞争的行为视而不见;当维护公平竞争、严格监管执法的时候,又对“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政策产生动摇。  如何摆脱这种摇摆,既引导平台向善、科
期刊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西”总是缺乏存在感,一是江西,二是山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邻近的省份并不比两个“西”的经济要发达多少,但知名度却要高很多。湖南就要比江西的辨识度大很多,你知道湖南人嗜辣如命,却不知道江西人吃辣比湖南人还要厉害。此外,陕西、河南也要比山西的曝光率高很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知名度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人口的多寡和地域的大小,会影响知名度
期刊
雷墨资深主笔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在外交上的突出特點将是延续性,即总体上继承安倍路线。而这种继承背后的战略动机,是推动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最为深刻的对外战略转型。  10月4日就任首相后,岸田在外交上的“蛛丝马迹”,较为可靠的参照是看他就任之后,与哪些国家领导人进行了通话,在通话中说了些啥。因为,以外交常识来看,这类通话安排的时间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中基本可以判断出新一届政府的外交重点。  第
期刊
评《南风窗》2021年第21期《家庭懸浮》  谈起中国婚姻与家庭的种种现象,很多人都会从自身出发,结合个人经历来分析与评论。但是,它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相关难题不全是个体选择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要面对的结构性难题。仅仅谈到当前很多人关注的结婚率低的现象,就与人口问题、社会心理问题密切相关,要想改变现实,还需要从文化观念上进行调整。  最明显的结婚难的现象,大多体现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以及城市
期刊
道德理性与德性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明军  本文节选自《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2期  政治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文化浪漫主义不同,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终极价值和理想社会目标来取代现实的政治方案,或者从社会的终极价值出发,凭借信念伦理来建构其实现社会终极价值的政治行为原理”。其关注的要点在于国家政治生活,集中于对政治价值目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思考
期刊
牡丹花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国人民心目中的“花中之王”。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詩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让牡丹花承载了“国色天香”的历史美誉;同是唐代诗人的刘禹锡《赏牡丹》诗中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把牡丹推崇到了“国花”的地位。牡丹的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能使人们产生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怀有的美好愿景,使牡丹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成为了美的化身,也使得
期刊
AUKUS协议触发印太安全地震  美 《时代周刊》10月11日至18日  9月25日,四国安全对话机制首次会议促成了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三国首脑与拜登在白宫举行的会晤。此机制外界视为防御中国崛起的堡垒。  此前,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共识,英美两国同意为澳大利亚提供至少8艘核动力潜艇技术,并由澳大利亚宣布成立了AUKUS安全联盟。  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将作为第六名的身份跻身核武器国家之列。  此类
期刊
李少威常务副主编  亚马逊在疯狂地封号,封的主要是中国跨境电商的号。自2021年5月以来,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超过5万户,其中不乏年销数十亿元的大户,加起来,预计损失金额已逾千亿元。  原因是“操纵买家评论”,主要的形式是“好评返现”。  美国巨头,对中国商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清理,在当前关系之下,如果不明因果,人们会下意识地想起“打压”二字,知道真相之后,却是一片叫好。“活该!”“就不该惯着
期刊
預制菜,顾名思义,是在中央厨房经过预加工(搅拌、腌制、分切、调味等)制作出来的成品或半成品。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布局,预制菜市场规模在扩大。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预计2023年规模达到为5156亿元。  目前中国预制菜行业的主要龙头基本达到 10 亿规模,但相比于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而言,市场格局极为分散,行业内平均企
期刊
诺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它每年颁发时,学科业界的目光汇集在此,自不必说。尤其可贵的是,平凡的普通人们,往往也同时投来关注。他们在试图了解,这些在平时绝不会感兴趣的“高大上”研究。  因此,诺奖就像是一座桥,连接了业界和民眾。如同“鹊桥”那样,一年一会。这是它高过其它奖项的地方。  所谓的“高大上”研究,与普通民众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让我想到“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  据说,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