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之乱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i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文章着重探讨了这一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诸多乱象及改革思路,对人们重新定位和规划这一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课程乱象 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随著2000年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普及而兴起的,因而具有起步晚、窠臼少的特点。正因如此,导致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环节出现了一些乱象。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这一课程的建设有所帮助。
  一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乱象主要存在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确定等诸多环节中,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的开设本身是否必要存在一定的分歧。
  虽然高职高专从起步到发展已走过不少年头,但在课程的设置和内涵建设上仍存在一定的盲区。尤其是《大学语文》这类公共基础课是否有必要开设分歧严重。有的认为高职高专就是培养社会的蓝领工人,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已基本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与其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课程上,还不如多增加一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大学语文》课程要么成为摆设(课时量很少),要么予以取消。有的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性学科,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趣味、阅读表达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有力保障。学生在中学阶段虽有学习,但由于中国独有的应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偏科或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其语文能力远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其语文功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连基本的读、写都困难,更别说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鉴赏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大学语文》不仅不应该取消,反而应予以加强。
  (二)教材的开发五花八门,随意性强,教材与教材之间缺乏基本的尺度和标准。
  由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起步晚,国家虽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高教司),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统一教材。这就造成了一个乱象:各个高校竞相开发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仅笔者所接触到的就有莫道才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第1版),王建庄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第1版),郭孔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版本(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1版),潘艳丽、赵君秋主编的《大学应用语文》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第1版)等十余种。仔细翻阅就会发现: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一。有的侧重古典文学,有的则对现代文学偏爱有加;有的以文学鉴赏为主,有的则文学鉴赏与文体知识并重;有的与中学教材重叠过多,有的则一味求新。这就让使用的学校和教师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三)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主观性太强。
  不仅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教学院校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笔者接触的一些院校来看,一般是把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权交给授课教师,而授课教师往往以自己熟悉的程度和备课是否方便作为取舍标准。明明有些教材无论从选文的思想性、知识性,还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上都算得上上乘,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但仅仅因为授课教师不熟悉,备课不方便,便遭到冷遇。相反一些知识陈旧、形式呆板的教材,仅仅因为授课教师备课方便,就成了多年的保留教材。凡此种种,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实际效果自然大相径庭。
  二
  要想改变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诸多乱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与时俱进,统一认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非文学专业大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的下滑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由于中学教学的缺失,高校教学的忽视,现如今,硕士生、博士生不会写论文已不是新闻,本科生不会写自荐书、求职书也非个例。至于大学生的文学素质、文化素质就更不敢恭维。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日趋边缘化,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短板的弥补。
  其次,出台国家统一审定的规划教材。国家除了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外,还要出台统一的规划教材。虽然没必要像中小学教材那样刚性,但起码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蓝本。在教材之内再赋予教师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衔接与延伸,避免盲目重复。
  再次,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延续性,开设相关选修课。各院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学时量少,且学习时间固定,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延伸性,客观上削弱了《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对人格的塑造功能。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选修课。诸如: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秘书写作、申论辅导等专题性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将来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社会功用。
  最后,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一是利用网络整合相关资源,将《大学语文》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和优质资源效能的发挥。二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一些设想与看法。当然,这一课程的改革还涉及诸多方面,如任课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等等,有待教学一线的各位同仁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8.
  [2]王建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郭孔生.大学语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07.
  [4]潘艳丽,赵君秋.大学应用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作业形式的设计。  关键词: 小学作业设计 校本理念 教育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练习提高的一个平台。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要求教授学生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单词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文化的导入来培养学生对于中外的文化背景,并且能够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过程.根据“省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精神,我们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前期词作主要描写了词人少女时期欢快自由的生活,以及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意,表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爱情的向往和离别的苦恼;后期词作主要通过家常口语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凄清孤寂之苦。  关键词: 李清照 两个时期 风格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于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女性作家并不多见。在十分鲜见的女性作家中,宋代词人李清照显得尤为耀眼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教育和指导为出发点的管理模式正确指引学生的成长成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由两支队伍构成,其一是教师辅导员,其二是学生辅导员。教师辅导员由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兼职教师辅导员构成;学生辅导员一般由相对优秀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是他们肩负的重任。同时,他们一线深入接触学生,可随
摘要: 军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设高品质的军校文化育人环境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突出思想性、把握科学性、着眼时代性、强调战斗性是创设高品质军校文化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  关键词: 军校文化育人环境 思想性 科学性 时代性 战斗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的塑造物。一般說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利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
医生开方不用笔,而是在诊断后敲打键盘迅速开出电子处方,电子处方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传到药房和收费处,省去人工划价、计费的时间和环节。近来,有关电子处方的使用情况备受医院
摘要: 我国的外语研究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已然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目前英语教学领域的主要研究目标。对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来说,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和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信息来源,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教材的研发日新月异。本文以二语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着重探讨如何才
文化缺省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述知识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造成文化缺省。因此,
摘要: 互文性的概念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已经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语境对于互文性的生成和在翻译中的传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文本操作过程中,译者为避免直译原文招致意义损失而采取的一些翻译补偿手段的实质上就是设法人为地、暂时地改变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同样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传通互文性的目的。互文性与认知语境一样具有个体性、即时性的特征,在翻译中的传通是一个变量,即就特定的文本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