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启迪 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若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相当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假如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就会使他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那么,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本人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学生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通过先进媒体的辅助使用,使学生对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学学习、应用和探索感兴趣。
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贴近生活实际是新课改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会生活,是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或挂图)创设情境,增加了数学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缩短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矩阵与变换中的切变变换时,借助于学生的作业本这一道具,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切边的定义并知道了切边变换中面积不变的这一重要条件。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立足社会需求,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理解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美妙,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如在讲随机事件的概率时,之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一元硬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抛掷硬币若干次,观察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进而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老师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定理、定律等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教师不易讲解透彻,学生也不易理解深刻。对于这样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板块,我们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往往会出现死记硬背、概念混乱、错误叠出等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创设简单易懂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讲解正弦定理时,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研究三角形解的个数,我提前一天让学生准备了几根纸带,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抛出问题:“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只要给出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呢?如果能构成三角形,则是否是唯一的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动手拼接、尝试。最后三角形解的个数与角和边的关系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概括而来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利用矛盾,创设疑问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措施和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陇山职业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启迪 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若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相当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假如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就会使他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那么,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本人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学生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通过先进媒体的辅助使用,使学生对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学学习、应用和探索感兴趣。
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贴近生活实际是新课改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会生活,是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或挂图)创设情境,增加了数学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缩短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矩阵与变换中的切变变换时,借助于学生的作业本这一道具,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切边的定义并知道了切边变换中面积不变的这一重要条件。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立足社会需求,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理解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美妙,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如在讲随机事件的概率时,之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一元硬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抛掷硬币若干次,观察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进而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老师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定理、定律等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教师不易讲解透彻,学生也不易理解深刻。对于这样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板块,我们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往往会出现死记硬背、概念混乱、错误叠出等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创设简单易懂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讲解正弦定理时,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研究三角形解的个数,我提前一天让学生准备了几根纸带,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抛出问题:“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只要给出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呢?如果能构成三角形,则是否是唯一的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动手拼接、尝试。最后三角形解的个数与角和边的关系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概括而来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利用矛盾,创设疑问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措施和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陇山职业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