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龙芽林下生态高效种植技术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o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龙芽又有刺五芽、刺老鸦之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为落叶小乔木,树高一般在1.5~6米;树皮的颜色为灰色,枝梢上分布有细刺,疏生或密生,其中嫩枝条上的刺相对较长。刺龙芽的叶长度大于80厘米,具长叶柄,花着生的方式为顶生。果实浆果,黑色,为球形。其嫩芽的营养价值丰富,可以作为菜品。每年开花、结果时间分别在7—8月、9月下旬。刺龙牙生长的区域包括林下、林缘、火烧迹地等位置,阔叶林、红松林、针阔混交林等林间均可生长,生长方式为成片或单株。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采后晾晒过程中西洋参6种人参皂苷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单株切分”法研究不同干燥方法(自然晾晒、鼓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和不同自然晾晒方式(整株晾晒和切片晾晒)对西洋参根部脱水速率与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动态检测西洋参根含水量,计算脱水速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西洋参根中人参皂苷(Rg1、Re、Rb1、Rd、Rh1和Rb2)的含量;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绿化屋顶提供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化屋顶上植被的健康状况。研究评估了3种基质成分,有不同粒径碎砖、聚丙烯酰胺凝胶、和活性覆盖物(景天属多肉植物的混合种植)添加的基质,对新栽植的羊茅和柳穿鱼在生长、生理和视觉健康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受控温室环境中经历极端干旱天气25 d后,聚丙烯酰胺凝胶和大粒径碎砖的混合基质提高了基质的保水性,从而使两种绿色屋顶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而景天属多肉覆盖物则没有影响。
摘 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我党开展各项工作、制定各项政策的价值归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了绿色发展理念,将其作为平衡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人民幸福的一座天平。生态环境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幸福内在地包含了群众对生态权益的诉求。然而,比起经济与文化等方面,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诉求是较为隐性的。我党以人民为江山,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实践表明,我党深
2020年青龙山分公司试验站通过对水稻生产中基肥免施尿素与基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影响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产量无明显差异,建议基肥免施尿素,避免由于基肥氮素流失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
以先玉335、京科968、迪卡159和赤单228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有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研究其对4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少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玉米果穗的形成和灌浆。玉米不同品种果穗生长情况均是前期较慢,后期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迅速。从产量结果看赤单228最佳种植密度为8.25株·hm-2,迪卡159在种植密度是8.25株·hm-2。而京科968和先
三伏天里,骄阳似火,许多市民待在空调房里,不愿出门,然而位于江津区鼎山街道仙池村的润滋源果园却熙来攘往,笑语喧天,炎热的天气也无法阻挡市民前来采摘葡萄的热情。男女老少手提竹篮,穿行在硕果累累、果香诱人的葡萄棚下,任意挑选,尽享从枝头到舌尖的采摘乐趣。来自九龙坡的曾女士,一次性采摘了20箱。“我最早来这里采摘是2018年,是一位朋友带过来的,吃过后,我才知道重庆原来还有这么好的葡萄,之后每年都会过来采摘,今天我也带了我的朋友来。”曾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业的耦合发展,统一于美丽乡村建设,对改善乡村的环境与经济基础设施及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进行阐述,希望对乡村全面景观化的建设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中国的非遗文化历经千年,无数文人墨客和诗人都将这些文化写入文章和诗句当中,同时,非遗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甚至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让非遗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意境符号,非遗文化的意境符号主要代表着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本主义以及灵性等。这些非遗文化的意境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非遗文化。我们将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展示。本文将通过非遗文化的空间设计研究进行探讨。
一、社会网络与同伴侵害和内化行为同伴侵害是指个体遭受的来自同伴的身体、言语、关系等方面的攻击,如躯体暴力、言语辱骂或断绝友谊关系等。内化行为即内化问题行为,指个体所经历的一些消极情绪体验,如退缩、孤独、抑郁和社交焦虑等。为探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和内化行为的影响因素,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eal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Veenstra两位研究者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强调了社会网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瑶族“棕包脑”文化作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武”与“舞”的完美融合,原始、古朴、神秘的肢体语言融入了梅山武术的动作形式与蚩尤文化的神韵。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湘西南瑶族“棕包脑”文化特征与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湘西南瑶族“棕包脑”文化植根于农耕文化,与瑶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以及宗教习俗等方面息息相关,表现出了依附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瑶族“棕包脑”文化涵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观赏价值及社会整合价值,挖掘与整理瑶族“棕包脑”文化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