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r——基于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

来源 :研究生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入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份地区为样本,将时间趋势带入面板数据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研究生教育是否以及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既存在直接促进作用,也存在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在控制了劳动力、资本和城镇化等因素后,上述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此外,通过测算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明显区域特征.
其他文献
红色音乐诞生于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环境,是受时代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产生的特定音乐文化.红色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团结奋进、勤劳拼搏的精神品
唐乐中出现“枫香调”之名,仅在唐《乐府杂录》中有记载。日本雅乐中则广泛出现“风香调”名,实则是出于唐乐。《乐府杂录》记载康昆仑与段善本赛琵琶之事,二者所用调性、调名、旋律调式、音位指法有同有不同。其中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中、子弦定a.d~1,在作同主音转调时,中弦a为主音是C调雅乐音阶黄钟调-羽调式;子弦d~1为主音是F调雅乐音阶中吕调-羽调式,翻调之前则为G调平调。一种是中、子弦定e.a,在作同主音转调时,中弦e为主音是G调雅乐音阶平调-羽调式;子弦a为主音是C调雅乐音阶黄钟调-羽调式,翻调之前
《溪山琴况》是我国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作,由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书中所蕴含的琴乐演奏的技艺美学和琴乐美学思想启发了其他器乐的演奏,并对当下的音乐美学思想,甚至是音乐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近五年《溪山琴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其主要分为审美范畴研究、表演美学研究、美学思想研究、器乐艺术理论及其他研究四方面,并结合相关综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近五年《溪山琴况》新的研究进展,产生新的思考。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苏联第一首反映十月革命的交响乐作品。作品中不但表现了普通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巨变时刻的心理状态,也有作曲家个人的哲学性思考,因此具有着历史学、音乐学的双重意义。笔者以该作品第一乐章为文本,从音乐分析角度着手,通过对作品技法的分析,深入作曲家思维并以此反哺指挥,旨在探析作曲家如何以交响乐的形式表达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
美国中提琴学会会长Nokuthula Engwenyama(正文称“图拉”)女士,于2015年为首届“中国·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创作了小提琴与中提琴双重奏《丝绸之路》。对该作品的审美维度和创作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从“认知性教学”的角度对作品艺术价值加以思考。
卡特自二战之后,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他自己独特个性的创作之路.现以他20世70年代晚期创作的《三个管弦乐队的交响曲》为例,紧紧围
“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政策提议公布后,引起相关各方关注。该政策提议以改革研究生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为外在表现,指向的深层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基于925份研究生调查问卷,研究发现,研究生对导师自主权以反对和质疑居多,深层顾虑为权力势差下的师生关系异化;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部限制远大于外部因素;博士生受“唯论文”的外部约束更深。鉴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导师指导、发挥综合评价改革的系统作用等方面,营造研究生潜心学术的氛围、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释放研究生的研发
学术耻感是一种基本的学术道德情感,它既可能促进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提升道德自省能力,维护学术自尊,也有可能误导学术行为,甚至摧毁研究生学术自我意识,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耻感教育,要合理激发与引导研究生学术耻感,创设条件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防止产生消极作用。
博士后政策是博士后制度的重要支撑,为打造高水平的博士后人才队伍提供了保障.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博士后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政策经历了创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学术学位“同质化”教学产生的定位游移,学科整体性实践创新能力疲软以及导师有效性指导的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勇于创新,在培养高层次电影艺术创作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设置“新人成才计划”和“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改革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表明,只有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