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效果分析

来源 :健康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临床用药分析;抗高血压药物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73-0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高血压患者临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尽管在现代众多高血压药物的治疗下,大多数定期就诊的患者的血压能够有效地控制在目标水平下,但事实上临床上仍然经常会遇到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长期升高,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严重损伤。为减少这种危害,我对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的100例按国际高血压学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者,其中男 66例,女34例,年龄 35~80岁、平均(52.3±2.7)岁,病程 1~14a。患者部分用药记录及药物價格来源于某院病案室病案记录。
  1.2方法
  根据某院实际情况,用于抗高血压药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及其它6类。采用约定日剂(DDD)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及约定日均用药费用(DDDC)来分析患者用药情况。

2 结果


  2.1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用药费用(DDDC)
  某院抗高血压用药情况: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占4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占总额 21%、钙拮抗剂占 16%、β受体阻滞剂占 15%、利尿剂占总额 1%、其他占 2%。在患者日均药费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5.1元,排名第1,其次分别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其他、钙拮抗剂及利尿剂。在用药频度方面,钙拮抗剂使用频度最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排第2。
  2.2患者用药情况
  某院收治100例高血压患者中,大部分住院患者均为三级极高危(123例,占61.5%),一级与二级患者较少,皆由于其患有严重并发症。由于一级与二级患者病例数较少,不具有分析统计意义,本研究中仅对三级极高危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分级分层中大部分病例数较少,不具有分析统计意义,因此本组患者用药情况仅对三级极高危进行统计分析。联合用药主要集中在二、三联用药,其中二联用药频率较高的CCB与ARB、ACEI与CCB、以及βRB与CCB。三联用药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利尿剂、CCB与ACEI,βRB、CCB与ACEI,CCB、ACEI与ARB等。现在有小计量利尿剂与 ARB 的复合制剂广泛用于临床,效果确切。

3 讨论


  3.1用药种类分析
  治疗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抗高血压需要终生服药,怎样用药才能既便宜又治病是在生活高血压患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治疗费用的高低将明显地影响用药率及控制达标率。高血压常用五大降压药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ARB。由于长效抗压药服用方便且降压作用平稳持久,可避免患者由于药物的波动而引起的并发症,长效抗压药已成为常用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类重要的心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治疗。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相比,使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升高16%。β受体阻滞剂会升高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风险,至少有200 万高血压患者不再服用降压药物。长效β受体阻滞剂较短效制剂更具优势,后者仅能降低慢性心衰住院率,而前者能降低慢性心衰死亡率,且能24h平稳降压,尤其能降低易诱发卒中的清晨高血压。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慢性心衰指南推荐应用短效或长效β受体阻滞剂,以期在提高降压治疗率的同时,推广长效、安全、平稳的降压新理念,并让患者根据经济能力来选用药物。利尿剂为一线降压药物,具有价格低,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低,疗效确切等优点,在联合用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张力。利尿剂广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这一类药物不良反应认识的普及,通过合理的合并用药,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合理用药分析
  结合某院患者用药情况分析,总结患者抗高血压药物选择中应注意以下因素:首先应对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以及其他合并症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其次,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跟踪患者的血压情况,药物剂量应循序渐进,以减少副作用;第三,药物选择中,根据患者不同并发症,合理联合应用药物种类;第四,患者降压过程中,确保药物持续力长久,服用方便;最后,由于高血压是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甚至需终身服药,因此在患者选用药物时,一方面需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也需降低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国梁.以利尿理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J].心血管疾病资讯,2009,12.
  [2] 戴程志.老年高血压临床治疗与用要安全分析[J].心血管疾病杂志,2009,7.
  [3] 赵争春.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 15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49-53.
  [4]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10-725.
  [5] 郭冀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的一些观点[J].中国临床杂志,2005,14(4):205.
其他文献
【关键词】气胸;细管;胸腔闭式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68-01  气胸为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胸闷和胸痛等,严重会导致患者的心肺功能受影响,甚至威胁生命。相关文献显示,细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较佳,因此,本文选择从2017年1月到2019年7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气胸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具体疗效,详细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21世纪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更高.随着远程教育各方面的不断改善,尤其是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远程教育必将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模式之一.
【关键词】质量控制;临床免疫检验;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69-02  医学的快速进步使得临床免疫检验快速发展,后者也为前者的不断创新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临床免疫检验而言,保障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尤为重要,这是确保其能够用于医学医疗的基础,故而应对检验工作进行全流程的质量控制。1 质量控制及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
目的:探讨结肠安栓联合舒血宁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阐明其活血、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随即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
目的 :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滤脱水后 ,尿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 acetyl β D glucosaminidase ,NAG)的水平及肾组织活检光镜下近曲小管的组织形
【关键词】青年急性胸痛;病因;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69-0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诱发持久且较重的心肌缺血坏死。目前,由于人们的饮食及生活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得青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青年心肌梗死指的是指年龄小于44岁的青年发生的各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搏骤停;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70-02  全球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为20~140例/10万人, 其中约 80%患者心搏骤停是发生在院前,生存率约 2%~11%。心搏骤停患者救治的关键要素包括:早期识别、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早期除颤和复苏后治疗等。院前发生的心搏骤停,经常因早期识别率低
【关键词】慢阻肺;氨茶碱;多索茶碱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71-01  慢阻肺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气道炎症的存在,导致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发病期[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维持气道扩张和通畅气道,因为患者的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全程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72-02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的病程长、易发生并发症,同时该疾病治疗费用较高,易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1-2]。目前出现了新型护理方式,为社区护理模式,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1 资料与方法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保健指导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072-01  围绝经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其内分泌功能紊乱,并间接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身心变化,常出现各种不适和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到达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严重危害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1]。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