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听秋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居喧嚣的城里,对季节的感觉更加迟钝,加之每天都在为饭碗忙碌,生活越趋平淡。
  家,走近那百里之外,送走我童年、青年,伴着母亲六十、七十、八十越来越旧的老院子、旧房子和弯枣树。
  一阵寒流,几行雁阵,给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秋意,回家的路自然也不例外:农家秋播的繁忙早已过去,棉田的颜色已变得暗紫,几垄懒割的玉米棵,叶子在秋风中飘摇,路边的杂草已全部失去水泽,白杨树上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唯一的例外,是那片片刚播种不久的麦田,已经有了许多绿意,似乎在对季节进行着顽强抗争和挑衅——其实是无助的,冀东南这片操劳了多半年的土地行将冬眠,不过是早天晚天而已!
  老家老屋,一院树、一群鸡和一只比读高中的女儿年龄还要大的老鹅是其典型的生态特征。每趟回家,离门口很远的时候老鹅那嘶哑的叫声就隔墙传来,然后是微抬着翅一晃一晃,领着耳聋眼花的老母亲走出门来……院落,在晚秋时节有几分萧条:那棵弯枣树,叶子已稀疏发黄,枝杈上长长地吊了两串母亲自种的红辣椒;西窗台前的石榴树,无精打采的叶间还挂着五六个红得发紫的石榴,是奶奶给孙女专门留下的,这次就要摘走;母亲用篱笆圈起的小菜园,葱葱郁郁的景象已经消失,茄棵、柿棵还在那儿勉强地长着;挂在篱笆上的扁豆秧,细细的蔓子已经裸露出来,间或有一两小扁豆顶着发蔫的紫花;半院子的西胡蔓,叶子已全部落尽,只有两个干黄的老瓜种还连在上边,院内的其他物种,在晚秋夕阳下都无一不疲态尽显。
  老屋也进入它存续过程的“晚秋”:初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几间老屋,距今已有120多年,期间上世纪70年代虽然返修,但一应物料,包括梁檩铺材、砖瓦门窗,除少许补充,俱都没变,重建格局也一如往昔。这样的房子,目前农村已经少有,使用价值几乎尽失,剩下的也许只是“20世纪中叶之前平原农舍”这样的“建筑学意义”。可是,老屋的“晚秋”之于我,毕竟不是平常,是硕果累累之后的“晚秋”:在它悉心守候100多年的院落里,粗大了无数弯枣树、老槐树,肥壮了无数牛马羊,猪犬鸭;当年宽敞的大门洞下,迎来过一个又一个媳妇,出嫁过一个又一个女儿,屋内的土坯炕上,诞生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特别是春节家谱两侧挂的那幅配联——“礼仪早树克勤克俭、书香传家唯耕唯读”,更是几代人守业治家、求索进取的凝华!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以见凋花而落泪、望冷月而伤感,在他们那儿所听之秋,多是“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把自己种种失意定格于一个“秋”字,以至感染得多少后人一想起“秋”就仿佛听到季节的哭泣。然而也不尽然:唐刘禹锡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吟,宋辛弃疾亦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放——婉约也罢,豪放也罢,在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那儿,我想,“际遇”永远是制约他们观照周围世界的桎梏,这一点,他们也许远远不如目不识丁的老母亲!
  母亲在我心目中,不像季节的变化,永远是那个样子:头发全白,一脸皱纹,耳朵依旧聋,脑袋不住摆,如果说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主要是衣服的薄厚。这次我进家来,母亲正在斜阳下戴着老花镜,整叠她那套送老的衣裳——那套衣裳是母亲72岁那年做就的,当时她老人家还很健壮,我并不赞成她这样预备,但母亲执意要做,说“明年七十三闯头年,不预备好怎么行!”又12个年头过去了,母亲依然健壮。自从有了那套送老衣裳,在母亲的心里除我们这些儿孙外,又多了一份凝重和牵挂:每至春秋末季,老人家就要瞅个晴好天气把它从箱子那半截平端出来,小心翼翼地解开包,取走樟脑球,铺开边晒边一个一个地数线拘,晒好后再放上樟脑球,整整齐齐地叠好珍放原处。
  在母亲那里,我仿佛又听到了这样的秋:世上万物都像一出戏,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是季节就得春归夏至,秋去寒来,有春天的盎然,夏天的葱郁,秋天的收获,冬天的沉积;是人,就得有生有老,苦乐年华,有孩提的烂漫,成年的有为,老年的思考,终年的无悔!至于季节变了,晚秋带来寒意,更没必要大惊小叹,加件衣服足矣——如此看来,也许母亲才真正是超凡脱俗,直面人生、无悔人生的。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初,启功先生在杭州抱着竹子拍照留念。启功先生称之为“抱竹图”。  启功先生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曾使用或鉴赏过许多好砚、名砚,对喜爱的砚,也偶有收藏。先生还有一大爱好,对自己喜欢的砚即使当时无钱购买,也要借来手拓砚影,以备日后观赏。几十年来,先生所拓名砚,集合起来有数十方之多。  先生早年曾收藏过两方古砚,一方是康熙皇帝用过的小端砚,长不过十一厘米,宽约为九厘米,砚背刻有砚主的铭文
期刊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中,玩具是一种只适合孩子玩的,但是你们知道吗?老年人玩一些益智的玩具是有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老年痴呆疾病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关注老年人玩具市场,很多的商家在牟利的同时,也在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了很多的丰富多彩和奇迹。  在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玩具只是为孩子服务”时,老人玩具市场的空白令人惋惜。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老年人玩具也成为商家眼中的商机之一。  遥控飞机、变
期刊
立足家庭  退休后带孙子或孙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王大爷原来在机关是领导,忙了半辈子,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终于退下来了,立刻在家里找到了一个“新岗位”——专职带孙子。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工作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越是事业心重的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注越少。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也因此成
期刊
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春分之后的雨水,就这样一直要落到清明。那些长脚的雨水走了很远的路程,它们是和春天一起出发的,到惊蛰,它们这支队伍壮大了行色,因为有了雷声。淅沥之中,缠绵之际,在惊雷的伴奏下,顿时多了雄阔与深邃,将丝弦乐器鸣奏出宏大的交响之音。雷与雨的交配,预示着春天的盎然生机;雷与雨的交响,却寓含着生命的无穷叩问。清明是所有节气中,最缠绵也最决绝、最冲和也最锐利的
期刊
沭阳县沭城镇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葛巨高,埋名50多年,曾连续4次荣获省级一等功臣,并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他的事迹生动感人,鲜为人知。  工作岗位上,甘为“老黄牛”  1950年10月,15岁的葛巨高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炮火的烽烟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1952年回国,被分配到泗阳县公安大队,1953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后,他在自己的床头写下了“永远为党效力,甘做为人民服
期刊
在我们单位的楼上,住着一对老年夫妻,年纪六十多岁。妻子高高胖胖大大咧咧,丈夫身材适中精神矍铄。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并非特别般配。可是自从我认识他们到现在,从没有听到他们争吵过。每次碰面总是妻子拎着菜和小食品,丈夫心平气和地跟着她,他们永远那么的知足和安详。  去年冬天以来,妻子慢慢地瘦了下来。到了今年的春天,越发的瘦了,每次出门她都是被丈夫搀扶着,脸色一日不如一日。春末那一阵子,她几乎不能行走了。每
期刊
母亲生了八个女儿,小产两胎,据说也是女儿,四十四岁时生第十一胎时生了一个儿子,我就是母亲的断肠子。我还有两个姐姐,大姐是老六,二姐是老八。其余的孩子多数夭折了,有两个跑日本佬时活活拖死了,有一个是冻死的。这对于母亲来说莫过于最大的摧残和折磨。大姐也于1997年去世了,现如今只有我和二姐是母亲的孩子,所以我想写点东西来纪念她。  母亲很聪明,会变着法子把破衣服整旧如新,让孩子也有穿了新衣服的快感。街
期刊
在回族独具特色的面点食品中,炸油香被看做是真主赐予给穆斯林的圣洁、佳美的食品,只有在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时才能炸制油香,相互赠送,以示祝福和纪念。  虽然油香炸制起来十分简单,只需把发酵好的面粉做成圆饼、下锅用油炸熟即成。但炸制之前需洗手、焚香,以示态度虔诚。  关于炸油香的来历,在回族中有这样的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蘭教时,历尽磨难,屡遭古莱什部落贵族、富商的迫害。于是,默罕默德让信徒分批迁
期刊
很多人会对动物内脏退避三舍。其实牛杂等动物内脏具有鮮为人知的营养价值,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牛杂的营养及其吃法。  1.牛肝。  牛肝含铁量比牛肉还高。1份(150~200克)牛肝或鸡肝可满足女性每日铁推荐量的75%。吃牛肝的另一大好处是补铜,铜对大脑发育、强壮骨骼和增强免疫力十分重要。体虚的人和老年人可常吃牛肝。英国营养专家罗伊·克莱文建议,肝脏可与洋葱等蔬菜一起炒着吃。  2.牛
期刊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这种感悟会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很想做但以前总也没有做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用他们意料不到的方式!  人到老年,才真正的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东奔西走竭力想去改变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心如止水。  人到老年,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百川归海,什么叫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