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非感染性失败骨水泥固定翻修术的疗效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进行骨水泥固定翻修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128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接受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1例、女57例,年龄(33.5±15.4)岁(范围8~77岁)。128例患者中骨肉瘤73例、骨巨细胞瘤38例、未分化肉瘤8例、软骨肉瘤4例、Ewing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假体翻修部位:股骨远端假体105例、胫骨近端假体23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64例、假体部件损坏47例、肿瘤复发17例。经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后失败19例,其中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主要观察指标为假体生存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流行病学数据、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等。

结果

128例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7±33)个月(范围6~326个月)。初次翻修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19.5%),其中导致假体寿命终结19例(14.8%),包括5例(3.9%)结构性失败、6例(4.7%)无菌性松动、2例(1.6%)肿瘤复发和6例(4.7%)感染;5例切口浅表愈合不良,经局麻清创后痊愈;1例髌韧带止点断裂,经切开修补后痊愈。初次翻修手术后假体5年、10年和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0%、76.6%和70.7%,保肢率为97.7%。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时间为(206±51)min,术中出血量为(596±217.99)ml,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为(26.38±2.47)分;二次翻修手术时间为(258±41)min,术中出血量为(621±245.84)ml,术后MSTS93功能评分为(25.06±2.11)分,初次与二次翻修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8,P=0.399;t=0.30,P=0.926;t=1.61,P=0.376)。

结论

骨水泥固定翻修术治疗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具有假体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且可重复性高,是治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的一个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寻找可以协助诊断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EB病毒DNA(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haplo-HSCT后合并EBV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寻找对PTLD有诊断意义的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临界值。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20例(21.3%)发生PTLD,诊断PTLD时中位EBV-DNA载量为70400(1710~1370000)拷贝/
目的探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和结局的影响,并建立严重血细胞减少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08年9月至2021年11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并服用二代TKI作为一线治疗的成年CML-CP连续病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Fine-gray模型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67例患者,中位年龄36(18~73)岁,男性156例(58.4%),服用尼洛替尼239例(89.5%),达沙替尼28例(10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