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毫厘之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亮。中国原创儿童绘本作家、插画家,代表作 《灶王爷》 《京剧猫》 《小石狮》 《兔儿爷》 等,曾获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入围201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镜子与脸


  熊亮一直在画脸,各种各样的脸。
  这么说很奇怪,因为他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先驱,入选过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候选名单,按理说,他一直在画的是绘本、是故事。何况,在他的绘本里,如果不刻意留神,你甚至注意不到那些人物的面孔和表情。他画画是中国画的功底,总是水墨两撇一横,带着一丝尴尬和茫然,但怪了,每张脸看起来都差不多,又差很多。
  尽管说不上喜欢,但他承认,脸很有趣。
  去法国做当代抽象画展,每位邀请的艺术家要在地定一个主题。他想来想去,又决定画“脸”。
  在法国的博物馆艺术馆来来回回看了一个月后,熊亮失望地发现,大部分路人的脸都有一张精致的壳,“在荒野中都在照镜子的脸”,没有真正的东西。最后只留下两张能画的脸——一张属于他的团队人员,放松自然,永远在想着为他人付出;另一张属于他的法语翻译,脸上不知何故总有一种刚看完恐怖片的惶惑。
  熊亮对脸的兴趣和小时候画罗汉像有关。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熊亮儿时画的罗汉像曾贴满阁楼——所有写熊亮的文章都会提及那间小小的阁楼,那通常被认为是熊亮之所以成为熊亮的缘起之地,是熊亮乱涂乱画发呆放空的地方,是童年时父母给他的一片自由空间,核心宗旨是——“随便”。
  在随便的地方长出了自由的灵魂,熊亮如今那样归纳那间小阁楼于他的意义。痴迷于画罗汉像的时间里,他开始体味何为细腻。毛笔尖软,下笔后的樣子是力道,更是心念;再由观者感应,一撇一捺,嬉笑怒骂,跃然纸上。
  回想起来,熊亮对于脸的最早记忆,是镜子里两岁的自己。
  他记得清楚,那天,他想吃个西瓜。父母外出上班,小男孩熊亮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他还没足够大到能上幼儿园,但已经大到能拿起刀了。刚要切下去,他想到一个问题:
  这房间里没有别人,以后谁知道我在这里吃过西瓜?
  家里有面立衣镜。这么想着,他便把凳子一拖一拽地拖到立衣镜前,正正摆好,把西瓜放在上面。抬起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手握刀,把在西瓜上方,刀刃按下——
  他有意识地记下了这一刻,一记就是40年。

荒野与神灵


  长大后他知道,噢原来那叫作“自我意识”,而他记下了那个“自我”萌芽的场景。随着年岁渐长,他越来越意识到,“自我”是一个人创作唯一的原点。只是留了个后遗症,从此每次看镜子,他都会想起镜子里那张两岁的拿着刀切西瓜的自己的脸。
  “超级惊悚的!”他身子后缩,瞪大眼睛做出恐怖的表情。
  惊悚一刻,瞬间放松,哈哈大笑。熊亮自己其实长了一张很放松的脸。络腮胡子连成片,和和气气地驼着背。年轻时,他的头发、胡子都是红色的,看起来像西方人。朋友笑话熊亮,他在人前总佝偻着背,只有在独处时才把胸挺起来——“就像这样,是吧?”他倏然把胸凸起来,又迅速回到松弛驼背的原状。
  不那么熟悉熊亮的人说他很东方。的确,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他画的都是东方的人事物、用的是东方的表意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绘本作者”标签自千禧年之初便贴在他身上。但了解的人知道,熊亮生长在一个虽信基督却练书法抄写佛经的家庭里。尽管从小习中国水墨画、临摹古画,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正好与他的青春期迎头相撞,他受社会浪潮影响整日读海德格尔、尼采、爱伦·坡,西化的知识结构又占了上风。
  他自认是一个在不同文化间“飘来飘去”的人,并为此颇觉庆幸,他因此没有对某一种文化的执念,反而得以在不同文化或视角间穿梭或跳跃。几年前,他受邀去四川甘孜藏区采风,和一拨画家一起,要从当地藏民那挖点一手的民间故事。
  “这是一片荒野嘛。”
  当时站在甘孜藏区,熊亮面对一片空旷的原野,随口抛了一句。
  “荒野荒野,你们汉族人老是叫荒野荒野的,我就看不到荒野。”他旁边的藏民突然生气,指点着眼前:“这个是神的膝盖,这是神的镜子,这地下的矿产是神的血液……我们这是有神住的地方,你不能老是荒野荒野的。”
  熊亮忙不迭地道歉。一群人跟藏民们回家,说要搜集民间故事,藏民就躺地铺上拿出苹果电脑,一套套的信息资料照片,要什么有什么。零点以后,画家们都上床睡觉了,就熊亮还呆着。藏民这才和他说:“欸,你要听故事吗?”
  “刚才为什么不说?”熊亮诧异。
  他们笑而不语,开始给熊亮讲故事。
  熊亮也爱讲故事、画故事,但他的故事,比如京剧院深夜里变成了属于猫的京剧场,比如蒙尘的兔儿爷被遗忘几十年后自己找到了当年的主人,作者和读者都明明白白,那是幻想的产物。但藏民讲述那些神话般的故事时,用的却全是真人真事的口吻。

  有时,藏民之间还互相纠正,谈论神灵就像街坊邻里谈论八卦:“你说的不对,我上次看到他的拐杖不是这样的……”“他上次来的时候,把他拐杖拿走的人不是某某而是……”
  后来,熊亮画了《游侠小木客》。书中的女孩入密林闯关卡寻桃花源,土石流水、风雨雷电、草木花鸟,万物皆有灵,与藏民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传达的那个世界近乎同构,也与中国古代的志怪世界异曲同工。这本绘本文学里,“小木客”对熊亮,就如同神灵对藏民们一样真实。小木客甚至有出处,它来源于《湘州记》的记载:   “平乐县西七十里,有荣山,上多有木客。形似小儿,歌哭衣裳,不异于人……”

寻找一个厚玻璃杯


  日常,然而荒诞,熊亮的人生叙述里充满了这样的故事。
  比如一次深夜创作结束后在公园里的漫游:
  “在公园里头就看见那个路灯下面有个老太太在抽烟,满头白发像烟一样飘起来。我说那小子真帅,就是说我老了之后、也是这样的夜晚在外面逛,充满了激情。”可惜这种浪漫的想象直到熊亮走近老太太、听见对方一口一个“他敢弄死我我就弄死他”的狠话时才遽然破除。但熊亮本人得到了启发:千万不可到老时陷于这样的固执,充满着仇恨和对人的概念中的盲点。
  又比如30岁思想困顿之时一次中南广场的“顿悟”:“我有一次巨大的改变,事实上甚至是东西方文化在我身上一个巨大的冲撞,来自于毫无波动的一个晚上,我去中南广场喝了一杯可乐。那玻璃杯特别重特别厚特别大,冰坨子倒进可乐,喝完可乐我立刻就好了,明白自己应该更彻底地去拥抱老师,应该有更多老师给你更多信息——老师就是他人。”
  如果熊亮要把自己的人生拍成片子,他确信那部影片拍出来将毫无波澜——所有的关键情节无外乎看见一个白发如烟的吸烟老太、在广场拿厚玻璃杯喝了一杯冰可乐。在喝下这杯可乐之前,30岁出头的熊亮有点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了。在抑郁中,他画下《梅雨怪》,绘本从色彩到故事内核都像南方的梅雨天一般致郁,孤独感笼罩着绘本里的小孩,也笼罩着画下它的熊亮自己。
  那时候,熊亮已经出版过一系列让他在儿童文学绘本界确立声望的作品,千禧年之初出版的《京剧猫》《小石狮》《兔儿爷》《长坂坡》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绘本在海内外皆获赞誉。但另一个他,一拿起画笔,画出的都是暗黑、怪异、隐喻派的小众作品。
  那个他叫“熊暗”。高中时,他用上课时间画出了第一部作品,是为鲁迅作品集配图,风格凌厉,厚厚两百余页,没有出版社愿意出。后来他没上大学,靠画画进了设计公司,之后又接过一部卡夫卡作品的绘本,风格同样极其暗黑诡异。
  但在初尝世俗成功的滋味后,内心更深处的创作渴望,反而开始在他体内拉扯。产出世界级畅销童书、经典童书背后的编辑标准和方法论,他已经“门儿清”,可画不出来,甚至因为有了先前的成绩压力更大,心里想要大闹一场的欲望在叫嚣却无法实现……
熊亮在工作室

  2008年,33岁,已在儿童文学界声名鹊起的熊亮,解散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也曾走向另一个入世的极端——90年代初,彻底放弃艺术,下海经商。在深圳约七年时间里,他仿佛忘记了自己的文艺身,关闭一切艺术的触觉。那些年过得飞快,但想起来,回忆里什么也没留下。
  记忆是熊亮借以确立自我的方式。决定离开深圳前,他想,我到底,在做什么啊?
  也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个人独立意志,只有被时代裹挟着的人与物。

毫厘之间


  入入出出,熊亮总没赶上趟。每次都在潮流来临之前脱身换轨,像走独木杆一样在平衡与失衡间摆荡,在自我和入世两个极端里挣扎了三十余年。
  当然,如他所述,那杯冰可乐下肚后,他寻得了平衡的灵光。如今熊亮已经45岁,不再困惑于自我与外界、小众与大众、艺术与商业。七八年的闭关后,他重启工作室,决定把“熊暗”留给自己,让“熊亮”重见天日。
  2001年,他初涉原創儿童绘本领域时,国内绘本几乎还处在“不说安娜、不说彼得写不出故事来”的模仿阶段。明明语言、思维逻辑方式、生活方式都很中国,文化符号却大量借用自西方。那时他就奇怪,“我们身边每天见到的中国房子、石狮子、兔儿爷,怎么就没人写?”
  但到如今,中国原创绘本渐渐萌起之时,却又走入另一个极端:空有中国文化符号的壳,且在出版大环境对本土原创的保护政策下,仿佛中国文化符号被标志得越鲜明响亮,便越中国。
  “我们中国人都当自己文化的客人,很多人是这样一个状态去做中国符号。”
熊亮工作室一角。图/本刊记者 梁辰

  在公开场合,熊亮只要逮着机会便会宣扬,其实不存在什么“中国的绘本”,只有“绘本”——只有更开放地去了解什么是绘本,并且把自己的文化真正融进去,才是创作的正道。近来和新生代绘本作者交流时,他也叮咛又叮咛:“你们不要跟我们这些老作家合作,应该去做自己的东西。”
  他心里还是有个非殿堂的梦想——那些小众的暗黑的创作愿望。但他想明白了,眼下符合大众阅读需求的童书绘本创作,是在为他换空间:“如果我一直做非殿堂的东西、一直在自由创作中,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一套完整的体系。专业还是有专业的好处。现在我能够在跟大众交流中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其实不是在减弱我的力量,而是说我要做得更完整、做得更深。”
  不过最近,熊亮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故事。电台里说,有这么一群中年男人,他们半夜在河边钓鱼,啥也不图,偷偷为买钓竿花上几千几万块,私下和家里说只要两百。
  熊亮有点羡慕:他们至少拥有半夜里那么一点人生,那点人生里,有完全不经过算计的东西,完全无所图的东西。
  “任何东西,一旦被算计过之后,它就会失去。”他总结。
  “那你现在会觉得自己在绘本行业里也有这种心态吗?”
  一分钟之后,他倏然笑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写,熊亮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但有些东西毕竟已经刻进身体里了。熊亮近几年开始练武,他发现自己总稍微比别人快一点——快的那一点点,竟来源于从小训练中国画时心念的专注和放空。“像海面一样是平的,思维完全打开、不再局限于头脑中,打开后你才能想到所有的细节。”
  他又想起小时候在家画罗汉像的场景。同学问他在干嘛,他说在画像,今天失败一整天,昨天也失败,前天也失败,画不出那感觉。
  “你想画出什么感觉?”
  “若有若无正在转变的神情。中国的很多东西。”他说,“一直做的都是毫厘之间。”
其他文献
张卫荣的故事,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窝囊而又憋屈的事之一。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莫名其妙成了别人的,稀里糊涂吃官司,坐牢两年多,出狱了也没弄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2016年3月,在坐了两年牢之后,张卫荣刑满释放。他回到老家苏州莲花岛,在那里睡了好多天,睡醒了就想自己前几年的遭遇,越想越觉得屈,想给自己翻案,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找了律师,又通过律师找到了不少关于自己案件的材料,慢慢才捋出头绪。在
迈克尔·艾普特(1941年-2021年)英国,导演、编剧、演员  在如今这个地球上,谁去世都不是大新闻了,于是在一长串逝者名单上,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就显得有些尴尬。他并非无名小卒,可也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提起他的商业大片《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007之黑日危机》,人们或许会觉得他是一个颇受好莱坞青睐的导演,而提到他自1964年起就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人们或
2021年3月1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安全人员在汽车炸弹袭击的现场进行调查。图/人民视觉  阿富汗内政部发言人3月13日声称,塔利班反政府武装发动了一次汽车炸弹袭击、一次路边炸弹袭击和几次反政府武装袭击,共导致至少22人死亡,包括安全部队人员和平民。发言人表示,汽车炸弹的攻击目标是靠近伊朗边境赫拉特省的一个警察基地,爆炸炸毁了附近居民区至少14栋房屋。据当地官员说,爆炸导致大约60人受伤,包括2
【美】《福布斯》(亚洲版)7月6日  疫情之下,全球服装产业是冰火两重天,一些欧美大品牌因此倒下,比如J.C.Penney、Sears、Neiman Marcus等等,而在亚洲,因为疫情得到有力防控,零售业恢复较早,受到的影响小很多。日本首富、服装品牌优衣库所属迅销集团的老板柳井正,因此成了疫情的受益者,他的财富从3月份以来增长了92亿美元,目前已经高达289亿美元。日本和中国是优衣库最主要的市场
图/本刊记者 梁辰  “我没有办法去劝人家读书,尤其是现在的台湾。”唐诺说。  這个45岁才开始出书的人当了大半辈子文学编辑。“(读者)就是不断减损的,”电话里,他说起一个调查,中国台湾超过一半人,七年没买过一本书。  两年多前接受《十三邀》采访后, 唐诺日日去读写的咖啡馆算是火了。他的节奏也没变。咖啡馆开门,他进去坐下,待到下午两点左右。一些报道里,他被形容为隐士一样的人。他说自己是很无趣的,“
想用技术解决信任问题,却被接连卷入不信任的漩涡。在可以凭努力去提升的技术和迭代的规则之外,最难理解和解决的还是那些处于人性灰色地带、代表不确定性的X,轻松筹的故事即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抗争与突围的故事    于亮的肚子里装着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聊了近四个小时,他的回答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成,大大小小的故事间似有某种看不见的牵引,一个触发一个,旁人提起一星半点,他便能迅速调取,如数家珍。这些故事时而猎奇,
“不是……我不是有意哭的,我就是自责,因为我来采访,搞得你们关系更不好了。”  这是5月我在薛岗村采访韩仕梅的第二天—— 一边擦鼻涕,一边竭力想遏止哭腔。韩仕梅在旁边对我说,“不好意思啊,你没吓着吧?他就是那样,你别理他。”  此前,为了制止丈夫王中明对我的推搡和辱骂,韩仕梅扇了他好几个巴掌。看到这幕,我一边发呆,一边为她捏了把汗,担心对方还手。后来,在王中明的斥责和怒骂声中,我坐上了韩仕梅的电动
2015年秋天,一位喜欢写书法的朋友,送了一幅字给我,这幅字很长,目测至少有1.7米,文字内容是我以前写的一首诗。  面对朋友如此盛意,岂能无诗?于是,我写了一首七绝,回赠给这位朋友:“我自北来君自东,偶然相笑海尘中。却看一纸光满屋,秦月胆知今古同。”  第一句是说我来自粤北,朋友来自粤东。次句“海尘”即沧海扬尘,是世事变迁之典,古人常用。第三句说朋友的书法作品。最后一句化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嵩口人說自己的家乡像一个口袋。  在地图上看,大樟溪像一个大铃铛,把嵩口镇西、北、东三面环抱在内。在这个口袋的比喻里,北面的河水显然是兜住这倒三角形口袋的缝线,南面的陆地是敞开的口子。懂风水的老人说,水是财,嵩口古时候繁闹极了,正是因为这水——话也没错,多亏渡口,才有了嵩口古镇。  近20年来,这“口袋”逐渐兜不住财了。镇上人眼见着嵩口没落:渡口来往的船少了,土地荒了,青壮年去大城市寻机会,老宅子
堡子里老宅区清水河上游,4月的一个下午  夕阳尚未落山,月亮已跃上天边。  我还是来晚了一步,玉皇阁的看门人骑着电动车刚刚离开。  我登上台阶,站在落锁的山门前,回望来时经过的这片青砖灰瓦的古城区——张家口堡,这里是张家口市区的发源地。  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已有近600年历史,曾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