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天上来——德国FG42伞兵步枪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jm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述
  
  在武器装备的发展史上,有些武器,如毛瑟98步枪和柯尔特M1911手枪,历经百年,长盛不衰。而另一些武器,则只是昙花一现。
  德国1942年式伞兵步枪即FG42步枪,就是寿命短暂的武器之一——在不足3年的服役期中总共才生产了数千支,但是它留下的印记却令人难以置信。如今在美国,收藏家为了得到FG42步枪,宁愿付出上万美元。
  其实,就研制水平而言,FG42伞兵步枪算不上什么杰作,它的最先设计者路易斯·施坦格(LouisStange)在一开始设计时就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战时原材料紧缺,在零件中禁止使用高价的材料;而且由于时间紧迫,整个研制方案搞得十分仓促,不得不经常做修改而影响生产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下,FG42伞兵步枪能设计定型并投产,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研制起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伞兵是最现代化、最精锐的部队。然而,轻型的武器装备却成为伞兵的最大难题。与徒步或摩托化的战友不同,伞兵在跳伞中只能携带少量武器装备,如冲锋枪、手枪、战斗刀具和手榴弹。即便如此,这些武器在开伞下跳过程中仍很碍事,影响伞兵落地。因此在跳伞时不允许伞兵随身携带98k卡宾枪或MG34机枪,而是把它们放在箱子里随伞兵一起降落地面。因此,伞兵极容易遭受敌方火力杀伤。如1941年5月德军入侵希腊克里特岛的战役简直就是埋葬伞兵这一新兵种的坟墓。在克里特机场周围开阔地带和激烈交火的107高地,德军伞兵手中的手枪和冲锋枪根本无法与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的0.303英寸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仑轻机枪抗衡。在12天的激战中,8100名德军伞兵中死伤高达2000余人。
  
  克里格霍夫1943年研制成功的FG42Ⅰ型伞兵步枪,目前存放在联邦国防军采购署展览室内。典型的特征是钢板冲压的枪托和倾斜的握把

  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克里特岛,但希特勒和德军指挥部视这次毁灭性的打击是大规模空降造成的。正是由于克里特岛战役,才促使德国空军考虑研制伞兵步枪,开始实施一项伞兵部队专用武器的研制计划,以取代冲锋枪和卡宾枪,承担轻机枪的任务。
  陆军装备局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在这期间正在研制一种新的、革命性的武器——发射8×33mm短弹的突击步枪。但伞兵部队却看上了原来的8×57mm标准弹,以便能在远距离上发挥火力并能对付对方机枪阵地。于是,帝国航空部提出研制一种新枪,由空军机载武器研制处负责这项工作。该处的空军少校秘书奥森布吕克和后来被提升为中校的工程师奥托·舒尔策,共同提出了伞兵步枪的技术指标:长度不大于1m,质量不超过毛瑟98k;能单发和连发射击;弹匣容弹量10~30发;能发射枪榴弹;带两脚架、刺刀和1.5倍光学瞄具,并要有足够的强度作为近战格斗武器使用。空军还提出造价便宜,性能绝对可靠,枪托能吸收后坐力,连发射击时稳定,外观上线条流畅,抗污垢,跌落和撞击时不会损坏等要求
  
  
  上述这些要求对德国武器设计师和制造商来说,是棘手的难题。因为当时正处于人才短缺和原材料严重匮乏的窘况。
  尽管如此,1942年夏天,还是有3家厂商迅速做出了回应:毛瑟兵工厂、海因里希·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和莱因麦塔·博尔西希公司。毛瑟兵工厂提供了经改造的MG81机枪,但由于采用弹链供弹和枪的质量超过5.4kg而未被选中;海因里希·克里格霍夫兵工厂拿出了第一种采用冲压工艺制造生产的样枪;莱因麦塔公司于1942年4月提供了方案领导人奥托·舒尔茨抱有最大希望的样枪——FG42。
  
  FG42的幕后人物
  
  莱因麦塔·博尔西希公司的主设计师是作为机枪的研制者而声名远扬的路易斯·施坦格。
  施坦格1888年出生在泽默达,1971年去世。他曾作为德莱赛兵工厂的设计师被派到路易斯·施麦塞尔身边学习,与施麦塞尔一起制定了1909年式德莱赛机枪方案。1917年,施麦塞尔辞世,他被提升为兵工厂的主设计师,为德军研制了MG13轻机枪。之后,施坦格在MG13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功了MG34机枪,随着MG34机枪装备德军,路易斯·施坦格成了世界闻名的人物。
  实际上,施坦格本人偏爱8×33mm口径卡宾枪,但是空军的指标是确定的,即要采用由弹匣供弹的8×57mm制式枪弹。施坦格的方案是带2个闭锁突笋的回转枪机,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由此使人想起了美国的刘易斯机枪,施坦格大概借鉴了该枪的某些设计经验。此时,施坦格拿出了他的第二型FG42样枪。FG42单发射击时是闭膛待击,连发射击时采用开膛待击,以便快速冷却枪管。10发和20发的弹匣在枪身左侧,与德莱赛MG13机枪供弹机构类似。枪管口部安装有带若干小孔的制退器,可抵消部分后坐力。制退器是用螺纹拧在枪管上的,卸下之后可以换上枪榴弹发射器。由钢板冲压而成的两脚架铰接在前托的前部,后续型号的两脚架安装枪口部位。由于伞兵用步枪枪身短,施坦格小组设计的这支步枪枪托造型与众不同,它由钢板冷锻成型,中空,正好将机匣尾部插入其中并容纳复进簧和一个特制的后坐缓冲器。借助枪口制退器、半自动发射机构和枪托里的缓冲器,使得单发后坐力以及连发时增大的后坐力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据说FG42的这种设计思想还被后来的设计者参考。
  
  现实的需要
  
  1942年初夏,莱茵麦塔公司展示了3型施坦格样枪,在吕贝克的塔尔奈维茨空军试验场,由陆军部组织对样枪进行了试验。施坦格对投产的第一批50支样枪不断进行改进。尽管如此,计划仍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原因是空军与陆军以及武器局与采购署之间发生了摩擦。
  但是,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莱茵麦塔·博尔西希公司赠送给戈林一挺样枪参加德军42周年庆典。戈林又把样枪送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对FG42很是喜爱,要求马上生产10000支。他认为,该枪在战后应当作为德军的制式步枪。
  从1943年2月到4月,在塔尔奈维茨该枪用10万发重型弹、硬心弹和曳光弹进行了连续试验。试验显示,将两脚架前置射击的点射精度比将两脚架装在枪身中间射击的要好些。在试射了6000~7000发枪弹以后,射速由原来的900发/分提高到1000~1100发/分。
  第一批5000支FG42由克里格霍夫兵工厂生产。FG42的机匣由铬镍钢铣切而成,发射20000多发枪弹毫无问题。当该枪于1943年夏投产时,铬镍钢严重匮乏,厂商用铬锰钢代替而解燃眉之急。但很快铬锰钢也出现短缺,克里格霍夫兵工厂最后只好将机匣换成了冲压钢板。
  当1943年11月新枪送部队试验时,同年组建的第2伞兵师正在东线的日托米尔作战。克里格霍夫工厂根据第2伞兵师的使用情况很快对该枪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工厂试图简化生产。到1943年末,推出了特征明显的新型号,今天的专家们将其称之为Ⅱ型枪。
  
  最后一年半
  
  FG42Ⅱ的质量增加到了4.82kg,其中大多是枪机质量的增加,而射速却降到了600~650发/分。两脚架改装在枪管的前面,小握把不再向后倾斜,在快慢机上增加了保险功能。根据冬季作战的经验,钢枪托换成了木制枪托,枪机后坐行程也有所延长。Ⅱ型枪的全长为975mm,进弹口上有2个防尘盖,枪口制退器也与Ⅰ型不一样。

  产品方面的其他变更和材料供应的短缺,导致了1944年夏季最后一种型号即Ⅲ型枪的产生,其零部件(包括弹匣)不能同以前的型号互换。Ⅲ型枪的全枪质量为4.98kg,枪机质量为595g,而施坦格起初设计的枪机质量仅430g。枪口消焰器外观也不像最初设计的“罐头瓶”,而是有横槽呈宝塔状。尽管如此,射击时的火焰还是惊人的,在苍茫的暮色中令人眩目。
  看法和评价
  
  FG42的研制成功最令人吃惊之处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在战争最后几年里,一切匮乏,形势混乱,在这种形势下,居然研制出并投产了FG42这样的步枪,实属不易。设计师们利用仅有的物资资源,创造出实战证明性能优异的步枪,值得钦佩。他们吸纳了种种先进的设计构思,包括在枪托里安装缓冲器。FG42产量不到7000支,其中大部分在克里格霍夫兵工厂生产,另有一些FG42Ⅲ型在奥地利的阿尔特堡迪特里希生产。

  该枪设计方面最大的不利条件是要求采用8×57mm标准枪弹。在FG42的短枪管里,长步枪弹也还能够达到725~740m/s的初速,但比用毛瑟98k发射低40~50m/s。全枪同StG44突击步枪的质量相当,弹匣容弹量也是30发。实战很快表明,该枪不能满足所有要求,由于8×57mm枪弹射程较远,在大战的后半期战术没有发展和缺乏大量空降行动的情况下,FG42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也正由于生产数量太少,致使其如过眼烟云。然而,在世界枪械的发展史上,仍应该为该枪浓墨重彩地书上一笔。◆
其他文献
困境中诞生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维和、反恐以及城市作战行动的增多,狙击与反狙击任务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也使许多国家的军事高层开始重新认识高精度、远距离火力的重要性。这对在困境中挣扎的武器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触动,他们强烈希望填补这块新发现的市场新大陆,因此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有大量的高精度步枪进入市场,口径从标准的7.62mmNATO口径到12.7mm甚至更大的口径。  然而,这个
期刊
  
期刊
一部新的词典巨著—《国防科技名词大典》面世了。它是我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包括综合、核能、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7卷。全书共收词20000余条,彩色图表6000余幅,近1200万字。  《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兵器》卷是其中一卷,主要收录兵器行业的科技名词术语,并附有兵器科技大事记。本卷共分12大类,收词条近3000条,彩色图表近1000幅,约170万
期刊
诞生于装甲防护的巅峰期    解放初期,为了加快单兵便携式火箭的研制进度,我国开始引进苏联的单兵火箭技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苏联ПГ-2式火箭为蓝本的单兵便携式火箭研制成功,于1956年正式装备我军,定型号为“56式40mm反坦克火箭”(俗称老四零,四零火箭筒等)。56式40mm反坦克火箭装备到步兵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我步兵分队的主要反坦克和攻坚武器,并参加了我军50年代末的西藏平
期刊
美国阿玛莱特公司以生产M16系列步枪而闻名于世。2000年该公司推出了AR-5012.7mm大口径狙击步枪。该步枪以全铝枪托、楔形瞄准具座和高效的膛口制退器等特点引起世人关注。近期该公司又推出基于AR-50技术的AR-30狙击步枪,该枪配用0.338英寸拉普阿·马格努姆枪弹。    总体结构    AR-30狙击步枪是一款按比例缩小的AR-50,拥有双骨架式枪托、5发弹匣和双室膛口制退器。所有金属
期刊
概况    SMAW(Shoulder-Launched Multipurpose Assault Weapon)肩射多用途突击武器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单兵携行多目标攻击武器,分为基本型和消耗型两种,后期改进型称为SMAW-D(Disposable)。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为了提高武器在登陆作战中摧毁海岸上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各种形式火力点的能力,以及在城市攻坚战中摧毁壁垒和建筑物
期刊
发射机构及击发机构分析    QLZ87式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发射及击发机构由击锤、击锤簧、击发阻铁、单发阻铁、扳机、保险机等组成(图1)。射击时,拉枪机框向后,枪机框带动枪机一同向后,压缩复进簧。枪机框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作用下推枪机向前,当复进到击锤待发支臂与击发阻铁待发突笋相遇时,击锤被击发阻铁扣住,形成待发。单发时,手扣扳机,扳机头部下压单发阻铁,单发阻铁沿扳机向后移动的同时下压击发阻
期刊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而研制出的新型生物战剂。它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的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把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体内而制造出的新一代生物武器。从生物武器的发展看,基因武器也可称为第三代生物战剂。   早在1971年12月,联合国就批准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但是,该《公约》存在着许多明显漏洞。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负责公约实施的组织和核查机构。这就使一
期刊
提起大名鼎鼎的AK47(正确读法"啊喀47")突击步枪,轻兵器爱好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支由轻武器大师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的世界名枪,动作可靠,故障率低,曾装备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正规军队,连同其变型枪的产量超过5000万支,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突击步枪。  AK47突击步枪在成为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两大军事阵营的"标志性"武器的同时,也是世界上众多仿真气枪制造厂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在
期刊
芬兰M95型防毒面具(图1、2)是由芬兰凯米拉·萨弗蒂(KemiraSafety)公司结合呼吸防护技术领域60年的经验与最新技术革新,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新型核生化(NBC)防护面具。M95型面具的所有材料已经过苛刻的野外作业考核,并通过了按照北约标准进行的试验,目前已装备芬兰军队。  结构剖析    M95型面具由M95型面罩和M95型滤毒罐组成(图3),另有饮水装置、视力矫正镜片等一些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