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之困境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结构提升不只是海西面临的问题,更是个全国性问题。在当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契机下,尽快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提升是强盛中国经济的重要前提。从海西入手,通过对海西经济建设的研究,以点带面,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模板。以海西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创新体系的前沿平台,探索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经济效应到内地辐射,带动更广泛的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经济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244-02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名词为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和三大河流三角洲经济圈的成型,海西的发展正被提上日程,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政府报告及相关文件越来越频繁地指向这一新兴的经济圈,它也是最有可能给当前经济发展持续减速的中国注入新鲜活力的一个区域。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一、中国经济增长极概览
  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困境:
  1.长三角。即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公认的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经济实力高居全国首位,也难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和困难:(1)水土资源紧张;(2)生态环境质量差;(3)区域内协调机制薄弱,城乡统筹发展不理想。
  2.环渤海。在区域经济中,任何一个城市、省份都不能够抛开整体利益,整体福利的提升才是、也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目标,这就要求区域内成员有良好的协调机制约束和鞭策。(1)地方政策需考虑整体效应,区域协调统筹机制仍有待改善;(2)区域分工困难,区域合作无法深入,城市群建设遇阻;(3)内耗不断,实质性大投资项目数量不足,产业竞争加剧;(4)黄三角地区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防控和监测体系尚未完善。
  3.珠三角。投资效果系数较低、投资资金运作效益偏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偏低,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经济结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比例失调;(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缺乏可依靠的现代产业体系;(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城镇和农村发展脱节;(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紧缺。
  二、海西发展路径选择
  与前述三极相比,海西的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经济增长势头继续保持良好,GDP增速领跑全国;工业继续高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实现了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然而,海西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还需吸纳前面三大经济增长极的经验,并从中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首先,有必要借鉴长三角经济区设立区域协调机构。在区域统筹发展中,是否能形成有效的协调协商机制、是否能真正做到区域合作,是决定一个经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京津冀经济圈的前车之鉴不可视而不见,区域内成员城市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阻挠一体化进程,从“廊坊共识”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环首都经济圈规划》,诸多努力和尝试并没有给区域统筹发展带来实质性进展,多项规划也在众人瞩目中无法避免地走向难产的命运。
  为此,当务之急是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协调机构,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福建省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福建省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机构每一到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就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和发展建设的各种事项进行磋商。协调机构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分支机构作为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其次,福建省应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点为核心的思路,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今三大经济圈点面结合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大都市的龙头作用日趋显著。如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是北京市和天津市,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是上海市。那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应当何去何从?
  以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覆盖范围,福建省无论从土地面积、GDP占比、人口比率等各方面来看,都毋庸置疑是海西的绝对主体,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次,“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创新性概念,也是在2003年由福建省省长卢展工首次提出的,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是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也充分肯定了福建作为海西经济区中心区域的地位。
  最后,经济结构调整是海西经济区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经济发展模式一旦确定,就难以更改,这也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度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化工业布局于沿海地区是产业发展的规律,重工业在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曾是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先污染后治理的“毁灭性发展”道路也曾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在笔者看来,重复不科学的发展路径无异于自毁前程,降低发展效率和效益,故建设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是海西经济区长远的目标。而现阶段的路径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平台,积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建设创新体系平台的力量,追求绿色GDP,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选择上,应尽量避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到海西广阔的腹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西部适合转移的产业,充分利用内陆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海西经济区以点带面的经济辐射作用。第一、二次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应同时并举,在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扩充经济实力的同时,提高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和港口经济。   目前,海西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较好成果,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在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下自主品牌建设卓有成效;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硕果累累,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也充分体现在港口群、产业群联动成效上。但建设经验的不足和内外条件的制约,亦使之暴露出许多问题。海西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大部分仍出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中国其他沿海经济区域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较小,区域分布不均,产业竞争力主要依靠成本和价格优势;产业大部分出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辐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不够、产品差异化和企业创新力有待提高,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在承接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高新科技产业,是新时代对海西的新要求、新挑战。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世界,不创新就只能被时代淘汰。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海西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从依靠物质、人力资源消耗向依靠劳动力质量提高、管理创新、科技进步转变,才能抓住国家政策赋予的先机,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平台。要强调政府在其中的关键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产业综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逐步提高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结论
  1.为了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省应当在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吸取三大经济区多年积累的建设经验,努力避免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和错误路径。第一、二次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应同时并举,将低端产业向内地转移,在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扩充经济实力的同时,提高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和港口经济。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贯穿于整个海西的发展建设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改造的老路。
  2.应设立海西经济协调组织,以避免类似于环渤海经济区“诸侯经济”现象阻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并且应当以立法的形式赋予海西经济协调组织适当的权力,来保证其统一规划部署海西建设的执行力和强制力。在经济协调组织的统一谋划下,确立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工协作,以福建省为中心,充分发挥海西北接长三角、南临珠三角、背靠广大内陆腹地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打造有凝聚力、影响力的东南沿海经济圈。
  参考文献:
  [1] 陈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长三角为例[J].泛长三角,2007,(11).
  [2] 陈建华.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J].长江论坛,2007,(5).
  [3]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5).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3.
  [5] 郭青海,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及其对资源消耗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Z].2009.
  [7] 何问陶.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亟待处理的几个关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
  [8] 黄爱东.何逸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构建城市群[J].经济研究,2006,(5).
  [9] 黄荣清,等.三大经济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实力的比较[J].调研世界,2011,(2).
  [10] 佘之祥.加强研究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开发关键问题[EB/OL].中国科学园,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3689.
  shtml,2003-11-26.
  [11] 《“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定位与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一轮医疗制度改革对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的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配套制度不完善、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管理者意识落后等等问题,通过对当前医院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及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公立医院在财产物资的管理、成本信息获取、科室考核以及管理者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就上述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
期刊
摘 要: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培养忠诚客户一直是企业的营销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的141篇(英文120篇,中文为21篇)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总样本量为72 670。得出结论为:(1)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正相关;(2)目标产品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支持性服务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3)态度忠诚对支持性服务满意度更为敏感,行为忠诚对目标产品满意度更为敏感。  关键词:目标产品满意度
期刊
摘 要: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之一就是要改革补偿机制。现阶段政府补偿的途径是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支付医疗保障基金来实现的。怎样的补偿才是合适的?要以合理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为起点来计量补偿的数额,也就是说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技术服务成本,在不加重人民群众看病负担的前提下,医疗技术服务成本和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要政府补偿的额度。所以说医院要加强成本核算,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确定
期刊
摘 要:公立医院改革旨在回归公益性,公益性实现的关键集中体现在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现阶段,在取消药品加成的收入补偿途径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公立医院的成本补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对A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医院补偿机制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改;公益性;补偿机制;公立医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177-03  一、公
期刊
摘 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质量的逐步改善,公司控制权的作用逐渐显现;上市公司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和公司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基于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这一观点,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这两个角度提出相应假设,并选取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2010—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而加强股权制衡度则可以加强外部
期刊
摘 要:科技语言以及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几千年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很少有人否定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原则,但是很多人忽视了科技翻译的艺术性。通过分析科技日语语言的特点,指出科技日语翻译技巧存在科学性的同时,同样存在艺术性。  关键词:科技日语;科学性;艺术性;科技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172-02  一、科技日语语言特点 
期刊
摘 要: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公众更加关注企业的环保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成为社会焦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环境责任,但是外资企业是否具有更高的环境责任?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比浙江省内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环境责任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外资企业;本土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期刊
摘 要:企业员工作为关键性的人力资源,直接关系着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与核心竞争力,而员工培训便是企业获取与发展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的投入、内容、方法、外包、理念等方面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中美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差异,并对中国企业发挥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 要:节事旅游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经济收益大等特点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许多城市甚至各县都开展了节事旅游。张掖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开展一系列节事活动。针对张掖市节庆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张掖市节庆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节事旅游;目的地;影响效应;张掖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与审计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对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岗位;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263-02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