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与审计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对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岗位;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263-02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为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的具有综合素质和高技能的职业岗位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然而培养模式的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本文以《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为例,以职业岗位为核心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过强
《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其他方式很少,同时也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几乎为零。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岗位上,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2.教学手段过于死板,不灵活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进行报表编制与分析采用的一些理论方法比较难以理解,理论化太强,学生不易掌握和吸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这与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容易出现差错。
3.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
《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然而,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而且期末考试中常以闭卷方式存在,考核对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对满足会计岗位需要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实践能力无法衡量。对数据的编制和分析难以在短短的考试中完成,学生的考前突击,强记硬背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投机取巧,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财务分析水平的高低。
4.课堂气氛过于拘谨,没有岗位环境意识
会计知识学习中,《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相关知识最易在今后会计岗位中得到应用。但传统课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气氛相对拘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工不能体现,没有岗位环境和责任意识。
二、高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
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能够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分析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模式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变为以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的课堂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提前”走进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今后学生会计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的现象。
2.改善教学方法,易于学生掌握
在财务报表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一些编制和分析方法,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习方法。比如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填列方法中出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项目金额的填列,传统的填列原则:“应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余额为贷方余额时,应调整为“预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入“预收账款”项目;又如“预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为贷方时,应调整为“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入“应付账款”项目。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时候出现混淆,很容易出错,此时应该改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传授更形象更便于记忆和掌握。举例说明:
某企业2010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有关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贷方余额表如下,要求计算各会计科目余额。
首先,判断会计科目的性质,比如“应收账款”是属于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余额在借方,属于正常,在贷方属于不正常,划出不正常余额。其他会计科目同上。如下:
第二,填列原则改为见“收”找“收”,见“付”找“付”,同时所计算的会计科目余额=本科正常余额+所找科目的不正常余额。例如:计算应收账款的余额,先找到应收账款科目正常部分的余额,根据见“收”找“收”,再找预收账款不正常部分,套用公式,应收账款余额=800 000(正常)+300 000(所找会计科目不正常余额)=1 100 000。其他会计科目同上。改善教学方法之后,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了。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操作实践水平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时应结合学生平常的实训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去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抛弃陈旧的临考前死记硬背的理念,真正做到期末考核的结果能符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4.课堂学习
传统大学课堂都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我们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会计专业的课程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全员参与其中共同负责项目的完成,加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
三、结束语
本文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以职业岗位为核心,分析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思路,这些教学思路和建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林.基于职业岗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3,(14).
[2] 韩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3,(2).
[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会计岗位;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263-02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为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的具有综合素质和高技能的职业岗位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然而培养模式的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本文以《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为例,以职业岗位为核心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过强
《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其他方式很少,同时也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几乎为零。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岗位上,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2.教学手段过于死板,不灵活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进行报表编制与分析采用的一些理论方法比较难以理解,理论化太强,学生不易掌握和吸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这与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容易出现差错。
3.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
《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然而,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而且期末考试中常以闭卷方式存在,考核对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对满足会计岗位需要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实践能力无法衡量。对数据的编制和分析难以在短短的考试中完成,学生的考前突击,强记硬背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投机取巧,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财务分析水平的高低。
4.课堂气氛过于拘谨,没有岗位环境意识
会计知识学习中,《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相关知识最易在今后会计岗位中得到应用。但传统课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气氛相对拘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工不能体现,没有岗位环境和责任意识。
二、高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
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能够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分析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模式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变为以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的课堂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提前”走进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今后学生会计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的现象。
2.改善教学方法,易于学生掌握
在财务报表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一些编制和分析方法,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习方法。比如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填列方法中出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项目金额的填列,传统的填列原则:“应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余额为贷方余额时,应调整为“预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入“预收账款”项目;又如“预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为贷方时,应调整为“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入“应付账款”项目。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时候出现混淆,很容易出错,此时应该改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传授更形象更便于记忆和掌握。举例说明:
某企业2010年12月31日结账后的有关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借贷方余额表如下,要求计算各会计科目余额。
首先,判断会计科目的性质,比如“应收账款”是属于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余额在借方,属于正常,在贷方属于不正常,划出不正常余额。其他会计科目同上。如下:
第二,填列原则改为见“收”找“收”,见“付”找“付”,同时所计算的会计科目余额=本科正常余额+所找科目的不正常余额。例如:计算应收账款的余额,先找到应收账款科目正常部分的余额,根据见“收”找“收”,再找预收账款不正常部分,套用公式,应收账款余额=800 000(正常)+300 000(所找会计科目不正常余额)=1 100 000。其他会计科目同上。改善教学方法之后,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了。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操作实践水平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时应结合学生平常的实训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去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抛弃陈旧的临考前死记硬背的理念,真正做到期末考核的结果能符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4.课堂学习
传统大学课堂都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我们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会计专业的课程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全员参与其中共同负责项目的完成,加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
三、结束语
本文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以职业岗位为核心,分析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思路,这些教学思路和建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林.基于职业岗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3,(14).
[2] 韩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3,(2).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