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的实施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黨中央针对旧中国百分之七十以上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状况,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建设发展需要出发,把着力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特别是工业严重落后于沿海地区的突出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合理利用东北、上海等沿海城市工业基础的同时,在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等地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推动全国工业布局逐渐走向合理。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国家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属于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的陕西。陕西省以这些工程项目建设为重心,全面展开“一五”计划建设。
  这24项工程项目分布在西安、宝鸡、铜川和兴平等地,其中西安有17项,是全国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在这些项目中,航空工业有5个,即国营西安机械厂(113厂)、西安飞机附件制造厂(114厂)、国营秦岭电工厂(115厂)、国营宝成仪表厂(212厂)和国营陇西铸造厂(514厂)。电子工业有2个,即国营西北无线电厂(782厂)和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786厂)。机械加工企业有4个,即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绝缘材料厂(446厂)和西安电力电容器厂。能源工业有3个,即西安第二发电厂(灞桥热电厂)、西安第三发电厂(户县热电厂)和铜川王石凹立井。船舶工业有2个,即国营陕西柴油机厂(408厂)和西安东风仪表厂(872厂)。兵器工业有8个,即国营西北光学仪器厂(248厂)、国营华山机械制造厂(803厂)、国营庆华电器制造厂(804厂)、国营秦川机械厂(843厂)、国营东方机械厂(844厂)、国营惠安化工厂(845厂)、国营西安机器制造厂(847厂)和853厂。
  为了顺利推进在陕西建设的24项重点工程,国家相关部门和西北局精选抽调数百名干部组成各个建设项目的筹备机构,在企业的筹建、选址和施工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筹备初期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厂址,每个项目都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比较后才最后确定下来,绝大多数项目都有几个备选厂址。如庆安机械厂先后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南郊沙井村、西郊北石桥、阿房宫、枣园及未央西路一带选址,经研究讨论后选出4个备选厂址上报,上级组织专家反复勘验才最终定址。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选址工作,有关领导亲自参与。比如,国家计委副主任李富春在选址期间多次来陕西,先后实地考察了国营庆华电器制造厂、西北光学仪器厂、华山机械制造厂、秦川机械厂、东方机械厂和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等企业的厂址及其建设规划。国家二机部副部长张连奎、一机部副部长段君毅分别于1953年7月和10月率中苏技术专家到陕西考察,与陕西省相关部门和干部反复踏勘、认真分析、权衡利弊,为最后确定厂址提出了重要意见。
  “156项工程”技术含量高,全部由苏联帮助设计,许多项目都是我国以前从未有过的。随着苏联将各项目设计图纸陆续移交中国,各重点项目基本建设施工也先后展开。陕西最早动工兴建的是1952年11月开工建设的西安灞桥热电厂。1955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施工全面铺开,12个重点工程同时开始建设。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坚持全国一盘棋,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援“156项工程”。国家建工部从华东建筑工地局抽调大批施工力量来陕西援建,大批部队建筑工程力量也参与其中。比如,根据国务院、国防部1955年3月26日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师第三师、第四师、第六师、第七师先后集体转业为企业,其中一部分加入了西北建筑队伍。陕西省认真履行国家使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陕西的24项工程建设,省委和西安市委分别组建省委工业部和市委企业党委具体负责各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联系,在各重点企业中普遍建立党委(总支、支部)或临时党委(支部)实行直接领导。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省委和西安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省市各级领导机关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在制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省委、省政府都将国家在陕西投资的重点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及时协调保证建筑材料、保障粮棉油供应、满足人员力量、配套相关企业等事项,帮助解除干部职工后顾之忧。企业党组织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开展技术比武、知识学习,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等活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为了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全省还安排了一批与之配套的建设工程,涉及交通运输、机器制造、电力、煤炭、搪瓷、印染、化工等工业门类。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配合建成了连通陕、甘、川三省的宝成铁路,修整了全省原有的8条干线公路,改建和新建97座大中型桥梁,普遍提高省内公路等级,基本形成了关中和陕北道路网。为了保障能源供应,专门开发了渭北煤田,建设了铜川矿区8对大中型矿井,新建了西安氧气厂、陕西省石碴厂、西安机械修配厂、西安木材预制厂,改建了铜川陶瓷厂、西安第一砖瓦厂、宁强大安石棉矿厂等,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和基建材料。为了保证不断增加的职工生产、生活所需,尽管这一时期遭受严重水旱灾害,但是全省仍然千方百计保证重点工程广大职工的粮油副食及消费品供应。省地(市)县还调集大批民工,承担土建工程,配合重点工程建设。
  在国家各有关部委、省市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陕西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安灞桥热电厂第一期工程开工较早,1953年10月并网发电,发挥作用。到1957年底,9个项目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到1960年,绝大多数重点工程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试生产。
  在陕西建设的24项重点工程中,绝大多数项目是该行业的骨干企业,创造了许多当时的全省全国乃至亚洲第一。比如,西安灞桥热电厂是陕西第一座中温中压热电厂,户县热电厂是陕西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西安机器制造厂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航空机关炮专业研究制造厂,黄河机器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自动跟踪精密炮瞄雷达厂,西安高压电瓷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瓷、避雷器生产企业,惠安化工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也是设备最先进的单基发射药厂,铜川王石凹煤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机械化生产矿井。特别是24项重点工程中的一些项目不仅是在中国前所未有,在苏联也极为少见。比如,宝成仪表厂是航空仪表制造厂,其规模之大、承担研制的品种之多在当时苏联也是罕见的。
  在陕西的24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奠定了今天陕西工业的雄厚基础,有力带动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既为陕西经济发展植入了强劲动力,也奠定了陕西在全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李益墓志》的发现,使李益的家世生平问题逐渐清晰,此前一些不甚明确或有争议之处,随着李益家族其他成员墓志资料的刊布,都有逐步获得解决的可能。李益父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李虬,而李益父子墓志同时证明,李益父亲为李存,非李虬。据《李益墓志》,李元翊应为李益长子,李当为次子。说明李益应有五子,而非四子。其籍贯为陇西狄道,李氏墓志也有作陇西成纪的,其实同“狄道说”并不矛盾。李仲翔之孙李尚,为成纪令,从狄道迁徙到成纪,故狄道或成纪,皆可视为其祖籍所在。所以,李益祖籍陇西,占籍郑州,致仕后生活在洛阳,去世后
杨步浩(1905-1977),男,陕西怀远(今陕西横山)人。10岁起就给地主揽工,随后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村子解放后他分到窑洞和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干部。他积极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先后被评为延安县劳动英雄、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模范、全国甲等劳动模范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彻底改变了杨步浩一家人的命运,也结束了他的苦日子。从此,勤劳的杨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坚持革命的伟大尝试,先后组织领导了清涧、渭华、旬邑、淳化等武装起义,创建了渭北游击队、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九军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革命武装,创建了渭北、陕甘边、陕北、川陕(陕南苏区)、鄂豫陕和陕甘等革命根据地,为我们党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渭北革命
七十一年前,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中共陕西省委积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领导全省人民参军参战,捐献武器,订立爱国公约,拥军优属,开展劳动竞赛,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成立领导机构和订立爱国公约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
杨育才(1926-1999),男,陕西勉县人,1926年生于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因机智勇敢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作“飞毛腿”“大力士”“小诸葛”。在金城战役中,他带领侦察班歼灭李承晚军的精锐师团“白虎团”团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驻陕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公开追随蒋介石反共,使陕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暂时遭到失败而转入低潮。在白色恐怖的严重威胁下,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陕西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共陕西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在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燃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烈火。  冯玉祥反共后,使已经公开的中共陕甘区委和共青团陕甘区委难以开展活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市)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子长是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西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群众亲切地称他是“谢青天”。  1919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1920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1922年秋,投笔从戎,考入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但他对此旧军阀式讲武学堂深感不满,1924年毅然离开学兵团
当前,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正面临新一轮挑战,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亟待改革,G20峰会为金融体系改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应保障,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等问题,易产生市场失灵。政府适度介入有利于实现国际金融治理现代化,但也易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国际金融秩序亟须优化,健全互利共赢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夯实机制保障。
罗健夫,1935年9月21日生,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59年4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又名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今航天七七一研究所前身)工作。1965年,罗健夫开始研究微电子。1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陕北等老解放区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政权已经建立,主要任务是加快恢复战争创伤和发展生产。关中、陕南等新解放区相继建立各级人民政权,主要任务是摧毁旧的政权体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1949年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市长贾拓夫。同日,西安市警备司令部成立,司令员张经武,政委徐立清。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组建相应工作机构,成立了12个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