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陷阵的“院士战队”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常对解放军战士说的一句话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当新冠病毒疫情来袭,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王辰、黄璐琦、仝小林、乔杰等多路院士团队纷纷在危难时刻驰援武汉,形成了这场抗疫战斗中引人注目的“院士战队”。
  钟南山:夜驰武汉,断定“病毒可以人传人”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1月18日晚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1月20日晚,央视连线钟南山。面对白岩松追问,他当机立断推断出“病毒可以人传人”,拉响了全国重视疫情的警报。
  从1月18日至今,84岁高龄的钟南山一直在抗疫最前线奋战。“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疫情中,钟南山简短的话语,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作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虽没有驻扎在武汉,但他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在广州指导着全国疫情的防控。2月11日,在华中科大附属协和医院西院,钟南山团队在武汉的负责人张挪富一行,与钟南山就两例新冠肺炎病患进行了远程会诊。2月14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在钟南山的指导下,该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
  除了疫情以外,钟南山更愿意给大众传播健康科普知识。1月28日下午,他接受邀请录制了“如何正确戴脱口罩”视频。一分钟不到的短视频,当天推出后在各大网络平台播放量超过一个亿,院士讲科普,更能深入人心。
  如今,国内疫情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严控入境人员上面,但最近开始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令人忧心重重。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说:“无症状感染者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使得确诊人数上升。但近段时间以来,中国新确诊人数并没有上升,反而出于下降趋势。由此推断,中国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并不高。”钟南山的这番话无疑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李兰娟:率先提出武汉“封城”
  疫情中,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的名字常和钟南山一起出现。1月18日,她同钟南山等一起赶到武汉再战防疫前线。
  对于武汉之行,她回忆:“我们也是主动提出来要去做一个研判,去了以后发现确实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专家组讨论时,我提出对武汉要实施不能进也不能出的策略,要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提到武汉封城,李兰娟回忆:“1月22日深夜,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张平给我打电话说,近期有大量的人从武汉返回浙江,不仅引起了第二代感染,还引发了聚集性疫情,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回来,会造成更大的疫情扩散。我感到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如果连浙江都守不住的话,那么全国其他城市的防控工作将更加艰难。结束电话后,我立即向上汇报:基于疫情状况,武汉必须马上封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封城的时间绝不要拖到1月24日大年三十,否则疫情会更大规模向全国播散。”
  1月23日凌晨2时,武汉宣布“封城”。这一防控传染病的无奈之举系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瞬时引发全民关注。
  2月1日下午,李兰娟正式带队出征武汉。抵达武汉后,她几乎每天都需要参加查房、会诊、撰写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为解答民众对疫情进展的关切,她还不时接受媒体采访,分析疫情形势。早期,李兰娟基本“每天只睡3个小时”。
  通过运用抗击禽流感等疫情时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以及“李氏人工肝”等技术,李兰娟院士团队提高了驻地医院的救治水平,使危重病患的病死率得以降低。该团队关于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也被写入了国家诊疗方案。
  3月31日上午9点,李兰娟院士团队踏上返程之路。当她走进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大厅时,在场的人群都向她高喊“女神”。“两个月来,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惊心动魄,这场伟大斗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武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们国家甚至在国际上将成为一个历史的丰碑。我能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这个经历我终身难忘。我是自豪的。”
  女少将陈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驰援武汉的多个专家团队中,一位女少将颇为引人注目,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習近平常对解放军战士说的一句话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正月初二(1月26日),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此为“召之即来”。
  陈薇抵达武汉两天后,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这个移动检测实验室设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被称为此次病毒核酸检测“神器”。“什么时候需要,我们6个小时之内打包,就可以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试剂盒,另外用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半个小时就可以提取90多个样本,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检测流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日检率。”陈薇说。
  17年前,陈薇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数十所“非典”定点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这种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在目前新冠肺炎缺乏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一部分一线医护人员正在使用它。
  “对于我们军人,特别是从事军事医学的军人来说,疫情就是军情,病区就是我们的战场。而且我们有应对“非典”、埃博拉的经历,现在我们无论是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还是在技术储备上,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了更充裕的准备。”陈薇接受采访时说。此为“来之能战”。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将被何种方式“战胜”?她说:“现在还不好预测,一切都在发展当中。”但她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此为“战之必胜”。   王辰:首提建立方舱医院,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带队抵达武汉。他看到超负荷运转的医院,辗转一夜,首次提出建立“方舱医院”,对患者要应收尽收。
  话音落地,48小时后首批3座方舱医院开舱。4000多张床位,就是隔离在家、孤立无援的患者生命的绿色通道。随着更多方舱医院加入,武汉定点医院终于不再“一床难求”,甚至还完成了“床等人”的逆袭。国家也鼎力支持,解放军共有23家方舱医院,驰援了武汉20家,把家底都驻派过来了。原有的方舱医院一般只有接诊200人次的医疗能力,在武汉因地制宜,利用体育馆等大型会馆,扩充收容体量,并按比例配备医护人员,运转效果出奇制胜。
  纵然外界对此有多重担忧,王辰也呼告:“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新华社专门为他撰文,力挺方舱医院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市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创造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从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余人。
  目前,中国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疫情被明显控制住,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疫情还在发展中。在及时隔离病人、救治轻症患者、监护轻症患者方面,方舱医院这样的建设还是有现实的价值。
  张伯禮:中医战“疫”显神效,创造“三个零”纪录
  1月27日,武汉“封城”后的第三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作为中央指导专家组中医专家逆行武汉。十几年前,他曾率队战“非典”,筹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红区”,成建制队伍入驻,取得了实战经验。
  刚到武汉的情景令人惊心。“发热门诊拥挤不堪,医院不堪重负,各种症状的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张伯礼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留观)采取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给予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相同病因、相似症状,对大量患者只能用通治方药普遍服用”。这些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
  张伯礼和刘清泉教授还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获得批准,武汉江夏中医方舱在2月14日开舱。这里的患者主要服用中药,还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每天打太极、练八段锦,并辅以按摩、刮痧、敷贴和针灸等。“中医疗法全都上了,是综合疗法。”张伯礼认为,很多患者吃药加上运动之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症状大为减轻。
  这家中医方舱医院运行了26天,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创造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纪录。中医治疗方案陆续被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病患普遍使用了中药。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提出应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修订,加快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将中医药医疗纳入其中,在疫情发生后成建制介入。
  此外,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带队抵达武汉,拟定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推荐通用处方。
  1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带队抵达武汉,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治疗,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带队抵达武汉,率队与兄弟医院、当地医院组建危重症传染病病房。
  ……
  截止发稿,张伯礼、黄璐琦、王辰、乔杰和陈薇共5位院士留守武汉攻坚。人们关注“院士战队”,他们为赢取胜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环球人物》2020年第4期等)
其他文献
“如果将流感比喻为老虎,感冒连小兔子都不是。一百多年前在全球暴发的流感,不到两年时间,便夺走了逾5000万人的生命,让人见识到它真正的威力。”而新冠病毒是否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是一个概率问题。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不断加深,它也许会“永不消失”,与流感一样和人类长期共存的觀点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近日,多位专家对此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为什么病毒杀不死  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态,并
期刊
2020庚子新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突发的新冠病毒席卷大江南北。  我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最能做的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宅在家里,不给国家和人民添乱,一切行动听国家指挥,听专家指导。  在刚得知疫情的那几天,一家人都心神不安,恐惧、彷徨的阴云弥漫在大家心头。在接收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有效信息后,我们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着手安排宅家的事项。我负责辅导孩子学习,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充电。妻子则主要负
期刊
疫情期间,不少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导致与家长“相看两生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近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发布会上说,特殊时期,家庭应该发挥“安全岛”作用,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制订合理学习计划,树立健康积极心态,共同渡过难关。  乔志宏指出,居家学习不比在校学习,缺乏集体学习的氛围,一些孩子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这
期刊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传统“买菜大军”的中老年人在线“订点抢菜”;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点击进入“空中教室”,即时在线搜索的现代教育理念;会看到更多灵活的办公方式、就业方式,无需见面的会议会越来越普及……  “如果没有疫情,我现在应该和心爱的人在重庆吃地道的黄油火锅。”湖南常德人小熊说。她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的学生。  小熊自称“实在受不了我叔叔往他鼻子上抹香油消毒了”,于是1月
期刊
自从新冠病毒暴发以来,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跟人们的免疫力是否有关?到底是病毒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下降了?它和非典到底有何联系和区别?为何大多数年轻人感染症状较轻,而老年人较重?对此,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2002年12月初,一种新型病毒性肺炎在广州出现并逐渐蔓延,在全球夺去900多人的生命,大家记住了它的名字——“非典型肺炎”。17年后,新冠病毒又以相似的时间、传播方式和发病症
期刊
医生需要在90秒内完成插管操作,否则新冠肺炎患者的脏器难以承受。对氧储备较差的患者和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的医生,都是高危的90秒。“所以我们要提前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成功。”  疫情中,每一个重症病例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竭尽所能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性、有效性,殚精竭虑只为把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上抢回。他们与新冠肺炎狭路
期刊
听说这个病毒很厉害,家家户户都得消毒吗 不用。如果您家没有陌生人进屋,没有疫区回来的亲戚朋友串门,没有病人,也没有人不舒服,就不用消毒了。常通风、勤洗手、做好清洁就可以了,日常居家不推荐消毒。  外出回家需要消毒吗 不用。如果在外面摸了脏东西,别用手揉眼晴、抠鼻子,也别把手放嘴里。回家之后先洗手就行了,出门穿的衣服、鞋可以放在门口,不用特殊消毒。  都说熏醋、喝白酒管用,是真的吗 假的,这些方法都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地,以倡议书、海报、歌曲短视频等形式呼吁人们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就餐。此次疫情,能否成为新的契机,让分餐制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再次被提及推广的分餐制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多地发出分餐制、公筷制的倡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向海内外中餐企业和广大中餐消费者发出《“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共创中华餐桌文明”倡议书》,据其
期刊
懂得克制 越是特殊时期,越能检验一个人的本性。在疫情期间,有的人是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而有的人却能静下心来学习、看书、健身,做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对于后者,你可千萬不能小看,即使他现在一无所有。因为一个懂得克制的人,即使做不了什么大事,也能跟常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能够享受独处 相处,是放大别人;独处,是放大自己。陪伴我们最久的,是自己,最该好好相处的,也是自己。能够决定我们生活充实与否和格局
期刊
据美国《国家地理》报道,新冠病毒感染可造成整个人体一场“风暴”,肺只是起始点,胃、肝脏、肾脏等器官都会受到连带伤害。“这个新型病毒之所以能造成那么大破坏,就是因为它会损害人体的肺功能,而肺功能会影响身体的每一个器官。”  新冠病毒致死原理  根据一线专家在《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主要致死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呼吸衰竭,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简称ARDS。  我们可以把肺当成一棵树。树有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