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分餐制:推广难在哪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deng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地,以倡议书、海报、歌曲短视频等形式呼吁人们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就餐。此次疫情,能否成为新的契机,让分餐制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再次被提及推广的分餐制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多地发出分餐制、公筷制的倡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向海内外中餐企业和广大中餐消费者发出《“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共创中华餐桌文明”倡议书》,据其介绍,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的200多家餐饮企业响应。
  “合餐”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疫情期间,很多家庭开始践行分餐。作为分餐制的支持者,上海的安女士表示,她一直想在家里推行,但家里老人“固执”不同意,这次趁着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把道理讲通了。
  火锅“潮界”负责人张正伟以及粤菜馆上海新雅副总经理郑珏介绍,疫情期间,针对堂食客人,均会在用餐前提醒顾客“是否需要分餐”。
  分餐制推广难在哪儿
  事实上,2003年“非典”疫情时,许多餐厅推出分餐制,北京、廣州、济南等城市也进行过相关的倡导。然而不久之后,分餐制便不见了踪影。
  分餐制难推行,首先是成本高。张正伟介绍,分餐制一般分两种,一是消费者在餐桌上点单,然后由厨师来分配制作好的菜品,一旦菜品增多很容易出错,与顾客的沟通成本也提高;二是由服务员在调理台或餐桌上布菜,但这样延长了服务时间,提升了人工成本。合餐制下,一个服务员可以兼顾两个包厢;分餐制下,一个包厢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服务员。另一方面,张正伟担心分餐对菜的品质产生影响,餐饮行业内有一句话,“一烫顶三鲜”。分成小份后,菜凉得快,可能影响品质。
  “如果顾客没有需求,餐厅其实没有动力主动进行分餐。并不是商家不愿意做,很多商家考虑到上述问题,就不敢做了。”张正伟说。
  在消费者看来,则是“合餐”餐饮传统已久,习惯难改。整鸡整鱼的做菜方式、讲究团圆的热闹氛围都不适合分餐。更有不少人因为“面子”不想分餐,怕亲人朋友间觉得“生分”。
  推行分餐制需形成“正循环”
  未来如何推进分餐制?多个商家认为,公筷公勺等方式成本更低、操作也更简单。西部马华餐饮集团创始人马华介绍,疫情期间,餐厅张贴了醒目的标语要求消费者保持合理间距、一人就餐,“未来我们也会考虑用线上粉丝营销、线下张贴标语的方式去推广公筷制文化。”
  “可以明确强制施行公勺公筷,并加强对餐馆的巡检。”浙江师范大学民俗学副教授宣炳善建议,将此次疫情作为分餐制推广的契机。事实上,无论是采取收费分餐服务,还是提供公勺公筷,其目的都在于在全社会形成分餐的文化。“消费者提出足够强烈的需求,商家有动力不断改进服务,才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张正伟介绍。(综合自《新安晚报》《经济参考报》)
其他文献
近日,山东省首例疫情防控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宣判,田某因故意隐瞒武汉接触史致37人隔离,最终被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其实,不仅是田某,近期各地陆续宣判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的案件,其中多名被告人均因触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四川一名69岁男子隐瞒行程密切接触百人,安徽一名防疫人员隐瞒女儿武汉返乡史致1700余户居民隔离,太原一对夫妻隐瞒疫情致17名医护人员、102户
期刊
最近,钟南山院士强调了无症状患者作为人传人重要传染源的可能。因此,不少人担心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隐秘的“定时炸弹”,没有“狼烟”警示自己和周围人,一不小心成为了“超级传播者”。那么,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风险有多大?如何防控?  最近,河南漯河、湖北荆门等地相继发现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其是否会成为新一轮传染源?如何发现、管理和防控?  病原体入侵后为何无症状
期刊
不戴口罩,和确诊患者同乘一辆公交车被感染;叫亲戚来家里吃饭,一家人都被确诊;出现症状后8天去就诊,错过黄金救治时间,导致死亡……这些案例都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  近日,重庆市公布多起新冠肺炎典型案例细节。这些案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回溯到了患者被感染的经过,而这些案例都给我们非常直观的警示。  不戴口罩,和确诊患者同乘公交车被感染  重庆一名患者确诊前坐公交车到体育馆打乒乓球,回
期刊
“如果将流感比喻为老虎,感冒连小兔子都不是。一百多年前在全球暴发的流感,不到两年时间,便夺走了逾5000万人的生命,让人见识到它真正的威力。”而新冠病毒是否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是一个概率问题。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不断加深,它也许会“永不消失”,与流感一样和人类长期共存的觀点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近日,多位专家对此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为什么病毒杀不死  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态,并
期刊
2020庚子新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突发的新冠病毒席卷大江南北。  我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最能做的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宅在家里,不给国家和人民添乱,一切行动听国家指挥,听专家指导。  在刚得知疫情的那几天,一家人都心神不安,恐惧、彷徨的阴云弥漫在大家心头。在接收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有效信息后,我们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着手安排宅家的事项。我负责辅导孩子学习,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充电。妻子则主要负
期刊
疫情期间,不少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导致与家长“相看两生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近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发布会上说,特殊时期,家庭应该发挥“安全岛”作用,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制订合理学习计划,树立健康积极心态,共同渡过难关。  乔志宏指出,居家学习不比在校学习,缺乏集体学习的氛围,一些孩子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这
期刊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传统“买菜大军”的中老年人在线“订点抢菜”;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点击进入“空中教室”,即时在线搜索的现代教育理念;会看到更多灵活的办公方式、就业方式,无需见面的会议会越来越普及……  “如果没有疫情,我现在应该和心爱的人在重庆吃地道的黄油火锅。”湖南常德人小熊说。她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的学生。  小熊自称“实在受不了我叔叔往他鼻子上抹香油消毒了”,于是1月
期刊
自从新冠病毒暴发以来,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跟人们的免疫力是否有关?到底是病毒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下降了?它和非典到底有何联系和区别?为何大多数年轻人感染症状较轻,而老年人较重?对此,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2002年12月初,一种新型病毒性肺炎在广州出现并逐渐蔓延,在全球夺去900多人的生命,大家记住了它的名字——“非典型肺炎”。17年后,新冠病毒又以相似的时间、传播方式和发病症
期刊
医生需要在90秒内完成插管操作,否则新冠肺炎患者的脏器难以承受。对氧储备较差的患者和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的医生,都是高危的90秒。“所以我们要提前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成功。”  疫情中,每一个重症病例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竭尽所能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性、有效性,殚精竭虑只为把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上抢回。他们与新冠肺炎狭路
期刊
听说这个病毒很厉害,家家户户都得消毒吗 不用。如果您家没有陌生人进屋,没有疫区回来的亲戚朋友串门,没有病人,也没有人不舒服,就不用消毒了。常通风、勤洗手、做好清洁就可以了,日常居家不推荐消毒。  外出回家需要消毒吗 不用。如果在外面摸了脏东西,别用手揉眼晴、抠鼻子,也别把手放嘴里。回家之后先洗手就行了,出门穿的衣服、鞋可以放在门口,不用特殊消毒。  都说熏醋、喝白酒管用,是真的吗 假的,这些方法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