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蚋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蚋科)

来源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o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2005年4月间,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在对4艘驶抵秦皇岛港检疫锚地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实施入境检疫时,在船舶室内外的灯罩内采获7只蚋成虫,放入指管内,并写好标签,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经鉴定共为5种蚋,Simulium(Nevermannia)aureohirtum Brunetti,1911(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Simulium(Gomphostilbia)batoense Edwards,1934(来自印度尼西亚),Simulium(Simulium)arakawae
其他文献
本文用低氧水刺激感染登革Ⅱ型病毒的白纹伊蚊滞育卵孵化,按时间顺序共收集孵化的7批幼虫,仅在最先孵化的两批幼虫中检测到病毒,而在此之后孵化的幼虫都没有检测到病毒,推测
在室内研究了香茅醛及混配药剂对蚊虫的驱避、击倒、灭杀效果.结果表明:香茅醛的剂量在400mg以上时,对蚊虫有驱避作用;在700mg时,对蚊虫的击倒、灭杀效果最佳,分别达到了60%
为识别和克隆华支睾吸虫新基因,对华支睾cDNA质粒文库进行随机筛选并测序,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识别华支睾吸虫未知基因,同时根据PGEX-4T-1多克隆位点及未
采用Western-blot免疫学方法对嗜人按蚊中肠粗蛋白和膜蛋白(即纯化后的粗蛋白)分子量及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经SDS-PAGE电泳,嗜人按蚊中肠粗蛋白显示8条主带,分子量范围在(
本文报道中国虻属华丽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描述了4个新种,分别命名为副武夷山虻Tabanus parawuyishanensis sp.nov.、亚东虻Tabanus yadongensis sp.nov.、察雅虻Tabanus zayaensis
根据中国人源蓝氏贾第虫病毒(GLV)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将其全基因组cDNA上编码贾第虫病毒部分衣壳蛋白的GLV1518-2322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c(+)上,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
可口可乐公司近日宣布,公司研发出一种新型塑料瓶,这种瓶子多达30%的成分由甘蔗和糖蜜制成,这将提高环保包装的门槛。
为了研究我国重要蜱媒病的复合感染情况,本文选择黑龙江林区蜱媒疾病高发区域,以莱姆病、森林脑炎、人巴贝西原虫病、埃立克体等蜱媒病原为目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该地区采集
分别使用溴氰菊酯和Es-生物丙烯菊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北京株连续筛选11代(分别命名为DEL品系和EBT品系).采用Tabashnik的方法,计算了2种品系
本文主要描述麻虻属1新种,异角麻虻,新种Haematopotavariantennasp.nov.采自辽宁桓仁。另外描述中国1新记录种麻虻,针细麻虻HaematopotapunctiferaBigot,1871;对柏通麻虻Haematop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