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言披上美丽的衣裳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艺术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当然,一篇好的记叙文,必定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比喻是与另一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孙犁的《芦花荡》中“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在这里,作者将“小船”比喻成“苇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船的灵巧轻快。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拟人是把人的动作行为赋予物,拟物则是以物的特性来写人。如:“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用“无精打采”来形容“门”,赋予了门以人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感染力。再如:小兵张嘎竖起耳朵听老罗叔讲故事。(《小兵张嘎》)“竖起耳朵”这是动物行为,作者却用来形容人,这里运用的就是拟物的修辞手法。
  借代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故乡》)在这里,作者用“圆规”指代“杨二嫂”,形象生动,耐人回味。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如:“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骆驼祥子》)在这里,运用夸张修辞,极言暴雨来临之时天气的炎热,暗示祥子拉车的艰辛。
  对偶是两个相对称的短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方法。如:“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只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十个英雄好汉。正是: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运用对偶修辞,能够使得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的老师》)运用排比句式,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集中,透彻。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孔乙己多次强调“不多了”,运用反复修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迂腐的特点。
  名家美文
  有一种生活方式自带光芒万丈
  毕淑敏
  第一次听说此次日本之行,要在长野县大豆岛的农民轰太市先生家住一天时,半是欣喜,半是忐忑。高兴的是可以由此深入普通的日本人民中。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真是难得的好机会。不安的是,想象中的轰先生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因为“轰”这个姓总使我联想起夏天的暴雨和闪电雷鸣。一见到轰先生,我就乐了。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老人,不像常见的日本人,嘴角总是抿得很紧,仿佛时刻都在思索,而是经常忘情地哈哈大笑,好像一个快活的大孩子。
  我们在轰先生家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老人家自己种稻田。他招待我们吃的米饭,就是亲手种出来的。我敢肯定地说,这是我平生吃过的最香的米饭了。我们都夸老人家的米好,他骄傲地宣布,他种的富士苹果是全日本第二。他说得是那样肯定,我不由得问:是不是进行过正规的全国评比,您的苹果得了银牌?老人眨着眼睛笑起来说,全日本第一的苹果还没有长出来呢,因为没有第一,所以,我的苹果树就是日本第二了。我们愣了一下,也会心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看轰先生的自豪样儿,他的苹果树百里挑一那是没得说了。
  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缓缓地向轰先生的果园走去。10月的日本晴空万里,干燥凉爽的秋风,带着苹果的甜香扑打着我们的衣襟。远处山峦上最初染红的枫叶,像拍红的手掌,在招呼着我们。这一带是苹果产地,果然名不虚传。一株株精心培育的苹果树,迎风而立,硕果累累。小路四周的地面,银光闪闪,果树下的土地上都铺着雪亮的金属箔,好像无数面巨大的镜子,用以反射阳光,普照苹果的各个部位。这样结出的苹果不但颜色像玫瑰一般艳丽,而且含糖量高,果园的上空还罩着结实的尼龙网,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防盗,后来一问,才晓得是为了防鸟啄食苹果,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苹果都无褶无疤,玉润珠圆。
  我一边走一边想,轰先生的苹果树既然是全日本第一,那他树下的银箔一定最亮,他树上的尼龙网一定最大,他的苹果一定像红宝石一般美丽。正想着,轰先生停下脚步说,喏,到了,你们可以尽情地摘苹果了。我定睛一看,吓了一跳。这实在是一片太平凡的苹果园。咳!甚至连平凡也算不上的。苹果树上没有遮天蔽日的尼龙网,苹果树下没有银光闪闪的金属箔,树不高大,果不繁密,在周围一大片人工精心雕琢的果园中,显得简朴而随意。树上的苹果因为没有接受到阳光各方面的照射,半边青半边红,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夺目。我们走进果园,七手八脚地开始摘苹果,站在苹果树下大吃起来。平心而论,轰先生的苹果还是相当优良的,甜脆爽口。但因为没有尼龙网和金属箔的养护,果皮上有小鸟啄过的黑斑点,味道也略略有点酸。我们吃饱了苹果,又摘了一兜,才迎着暮色回到轰先生的家。
  丰盛的晚饭后,轰先生拿出纸笔,文人们开始舞文弄墨了。我寫诗是外行,站在一旁伸着脖子屏息欣赏。轰先生写下他的一首短歌:
  我闭着眼睛,   四周一片寂静,
  沿着阶梯,
  走向湖泊的深处,那里,
  有什么呢?
  那一刻,四周真得变得十分寂静。听了轰先生的诗句,我的心灵深处有一根琴弦被触动,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壅塞喉头。大家笑着追问老人,在湖底到底会有什么呢?恰在这时,轰先生的妻子绿女士来为我们送茶,轰先生遂一本正经地回答,那里有美人啊!说着,亲热地拍了绿女士一下,我们大笑。
  在轰先生家的榻榻米上安睡一夜。清晨,要告别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分手。我为轰先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您使我想起了中国神话中的山野仙翁。”到了东京,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人流里,在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下,我又拿出轰先生的苹果端详。它朴素天然,携一种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其中又注入了轰先生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越发显得沉甸甸了。我坚信,它是日本第一的苹果。
  (选自《意林》2016年第26期,有删改)
  各抒己见
  老师:一般认为,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外衣,恰当运用各种修辞,能使散文的语言充满魅力,从而使得散文更有感染力。其实,优美的语言也是记叙文的外衣,在记叙文写作时,如果能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也能使得文章大放异彩,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毕淑敏的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咸英豪:这篇文章主要叙述“我”在“轰先生”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以叙事为主,但在叙事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来提升记叙文的语言感染力。作者将“最初染红的枫叶”比喻成“拍红的手掌”,运用比喻修辞,并用“在招呼着我们”来形容它们,赋予其人的形象特点,这是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枫叶初红的自然风光。
  冯玉奇:运用比喻修辞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果树下的土地上都铺着雪亮的金属箔,好像无数面巨大的镜子,用以反射阳光,普照苹果的各个部位。这样结出的苹果不但颜色像玫瑰一般艳丽,而且含糖量高”,作者将“金属箔”比喻成“镜子”,形象生动,富有美感。
  林朝霞:“10月的日本晴空万里,干燥凉爽的秋风,带着苹果的甜香扑打着我们的衣襟。”“甜香”是嗅觉,“带”是动词,“甜香”按常理是不能“带”的,作者却如此说,这是运用了拟人。
  徐庆民:另外,作者还运用借代修辞,如“听了轰先生的诗句,我的心灵深处有一根琴弦被触动”,在这里,“琴弦”代表“神经”或者“情愫”,使得文章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氣息。
  老师: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修辞的辨别及其作用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在今后的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有的放矢
  其一,在刻画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心理等时,不妨巧妙运用各种修辞。
  其二,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自然环境。或场景,可营造某种氛围,渲染人物的某种心情。
  其三,好的记叙文往往运用夹叙夹议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抒情时如果能借助某些修辞,会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其他文献
事件概述  2017年8月3日。上海的一个街头实验引发人们关注。活动发起人在地铁嘉善路站和徐家汇站各放置了一个装满硬币的“爱心零钱盒”,并写明“如急需零钱,可免费自取5元”。  “爱心零钱盒”里面装满了1000多枚硬币,边上摆放了一块醒目的告示牌,上面写着:如果您急需零钱,请免费自取,每人最多5元,很快,这个零钱箱就吸引了人们驻足围观,但几乎没有人拿走硬币,不仅如此,还有人投下硬币,希望能够帮助到
期刊
爱他,就为他好好做饭  近日,李爱军这个47岁的浙江宁波男子刷爆朋友圈,令网友大呼温暖!他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为母亲煮一碗杂粮粥,配上葡萄干和小面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这个时间。妈妈还没睡醒,他就轻轻带上门去上班了。中午休息时间,李爱军又从公司赶回家,做好饭菜陪妈妈吃完,再回公司上班。傍晚下班后,李爱军直奔菜场,轻车熟路买好菜,赶回家已经接近7点钟,正好是母亲用晚餐的时间。两年时间、700多
期刊
作品简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女主人公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的小镇乌塘,她因此目睹了这里的苦难、不公和死亡。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名人名言类材料,作家王安忆的致辞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
期刊
前言  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极端,战爭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造就了一大群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是历史著作家一大永恒主题。然而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给渴望一见搏杀真相的千千万万公众的,不是军方信使,不是一般作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那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一族特殊新闻人——战地记者。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频道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大自然也是人类的疗养院,蕴藏着治疗疾病的秘方。  材料共两句话,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句“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指出大自然孕育着人类,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人类不能总想凌驾于自然之上,主宰自然。如果人类对自然界只是一味不择手段地索取和肆无忌惮地破坏,那么人类必
期刊
一、苏轼之情  中国古代的男人,把忠孝节义看得重于一切,与妻子的情谊,看得最淡,如《三国》《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以同性的眼光看去,确实值得钦敬,以异性的眼光看去,未免心中酸涩。所幸,苏轼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这样有义无情的英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我而去,从此幽冥
期刊
画一个圆,然后再在周围画上许多射线,这就是太阳,旭旭是学画的。  旭旭每个周末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去学画。两年来,每周都是如此。爸爸骑一辆自行车把旭旭放在后座上,旭旭的脸就靠在爸爸的背上。他最幸福的记忆都留在爸爸载他到老师家去的那条小路上。记得去年冬天,天气冷得厉害,一路上,旭旭都在拼命地叫嚷着喊冷。可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旭旭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也没有安慰他。  旭旭一直都想问爸爸
期刊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或超短篇小说等。在写作中需要体现:微、新、密、奇,即篇幅短小、立意新颖、风格清新、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巧妙等特征。如:  他有空就用纸叠心形折纸,见到她就给她。这个习惯有多久了?他自己都不是记得很清楚。突然,有天,她电话里说:“今天有个收废纸的来,我问了价钱,然后把你送我的心形折纸都卖掉了……”顿了顿,“刚好九块钱,等下你打扮打扮,我们一起去民政局领证吧。”
期刊
旭日驱散了夜的残幕,时间的足音在心上响起,回望记忆深处那片芦苇丛,寻觅生命的本真,去除内心的浮躁。  老家附近有条河,河边桑树整齐地排列着,铺满青苔的石板一直伸向河心,在不远处的对岸,就是那片芦苇丛了,无边的芦苇像绸带一样,缓缓铺开。  自從我们搬到镇上后,就剩奶奶一人独守老屋了,爸爸多次要接奶奶来和我们一起住,都被奶奶拒绝,几经周折,终于说服了她老人家。可是没过几天,奶奶不仅没像别人说的“来享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