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k78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我国贫困大学生约为几十万人,2000年增至142万人,2004年增至240万人左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高校收费制度初步形成。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人数明显增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破产、工人下岗和农民问题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救济保障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高校贫困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它势必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帮助贫困毕业生认清就业现状、端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做好职业规划、找到适宜工作,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各高校需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就业市场中所有毕业生无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特性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1.经济问题。
  经济困难是摆在贫困毕业生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越来越高昂的求职成本,贫困毕业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费用支出,有些贫困生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另外,当出国、考研深造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毕业生延缓就业或更高层次就业的一种选择时,许多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却因“读书无钱难,无钱难读书”,不得不在叹息中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经济困难减少了贫困毕业生求职的机会,限制了就业的渠道,降低了就业率。
  2.观念问题。
  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已经给了贫困生深深的印记,而祖辈们赋予的光宗耀祖的使命使得他们毕业时不愿意回到家乡,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许多贫困毕业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绝好机会,希望一锤定音,找到好工作彻底“跳出农门”,因此出现有业不就、挑三拣四的现象。除此之外,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负债,以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把高薪、高待遇等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加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3.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造成他们就业投入成本不足,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使得他们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进而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敏感、抑郁、焦虑和自卑。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感和虚荣心,由于期望值过高遭遇挫折而产生的失落感和嫉妒心理,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孤僻焦虑、自我封闭、敏感多疑等,使他们很少参加学校的人际交往活动和社团活动,得到的锻炼较少。人格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使得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表现出各种消极悲观情绪,这些不良就业心理成为贫困生求职路上的障碍。
  4.综合素质欠缺影响就业竞争。
  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综合素质,这是大部分贫困生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的只达70%,尤其是敬业精神、沟能力与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非认技能亟待提高。崇高理想迷失、创新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狭窄,可以说是部分大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写照。综合素质欠缺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硬伤”,贫困生更不例外,如贫困生表现出自信心不够、视野狭窄、做事瞻前顾后、急功近利思想较重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探析
  1.完善制度、提升服务,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物质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帮助贫困毕业生改善生活环境,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帮助贫困毕业生解决因经济紧张而造成求职困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各种优惠制度,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信息查询、简历发布、网上远程面试等服务,免费为贫困生发放大型招聘会门票等。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择业条件。
  2.上下总动员,拓宽贫困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高校应积极开发和完善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全校上下,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利用各自人脉关系为贫困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密切联系校友,同校友创办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变为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基地,帮助贫困生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
  3.破除心理障碍,减轻就业压力。
  贫困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的特殊,不良心理倾向尤为突出,甚至出现厌学、悲观、厌世、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和辅导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缓解贫困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帮助贫困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帮助贫困生客观评价自我,克服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绪,帮助他们调节自负和自卑的心理;最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心理障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运用团体辅导法,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创设情境体验求职失败的挫折感,扫除心理障碍,正确面对就业。
  4.齐抓共管,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内部应发动各方力量,由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牵头,有侧重地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技术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发动更多贫困生加入学生社团,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贫困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由学生辅导员引领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活动,实现全方位锻炼能力,完善素质,储备职业能力,促使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深化就业指导,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通过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传授、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帮助贫困毕业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现实的职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摆脱求职中的盲目性,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以健康的择业理念做出职业取舍。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实现贫困毕业生的高数量、高质量就业,各高校要积极思考,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机制健全、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新局面,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8.
  [2]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1).
  [3]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5).
  [4]李琳.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高校讲坛,2008,(13).
  [5]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6]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此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导),(项目编号:2011SJD880104)。
其他文献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基层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与败,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对高等学校实行有效的领导,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以其知识群体集中的优势,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将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优秀青年学生的代表,是我党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如何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建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校学生党员数量少,受教育时间短,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特别是在实行“2
研究了用矿物选择性氧化法浮选分离硫化铜矿物 (辉铜矿、铜蓝和黄铜矿 )和含砷的硫化铜矿物 (硫砷铜矿和砷黝铜矿 )的可行性。试验表明 ,在弱酸性 pH介质中选择性氧化这些矿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本书第11页,关于标记基因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有这么一句话:“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仅靠标记基因并不能检测出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仅能检测出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载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载体的结构和功能决定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标记基
1.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的特点,是一种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是以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博取众家思想之长,构建了不同于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观的4R“课程模体(matrix)”,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并以非中心化、不确定和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课程模式。[1]在新的课程观中,多尔对教师的角色和内涵予以了重新解读,把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正确理解这一观点是把握后现代课程教师观的关键。  一、“平等者中的首席”解读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发展受到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很有必要,能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自觉、主动地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必要从新生入学抓起,使职业生涯规划课从大一到大四全面、系统、有序地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一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本文分析了研究生班
1.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教育管理中,采用导师制来构建适应学分制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每位导师指导3—10名学生的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科研之间达到最大限度的互动。一方面,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充分挖掘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事物的洞察力、概括力和抽象力,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科学素养。
伴随着手机成为大学生主要上网终端之一,网络应用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网络是人的延伸,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已进入个人传媒时代,新媒体可以随时存储或查找信息,信息获取方便及时。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业或需要选择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交流最频繁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要积极运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