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意义的诗人与语言的门闩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簌的诗集《攀爬的光》共分五个小辑,分别是“我是万物,万物是我”“等时间交出账簿”“时间在我们体内花繁枝茂”“给夜空拔钉子的人”“游走的人,归巢的鸟”。如果把这本诗集比作一座诗歌建造的房子的话,诗集的五个小辑就是“诗歌房间”的五扇门。从小辑的题目提炼的“万物”“账簿”“时间”“夜空”“归巢”这五个关键词,则是打开五扇门,进入诗歌房间的五把金钥匙。五个小辑的题目,如五条通往诗人幽微内心的曲径和“一扇通往理想之邦的门”(《更年的沙漏》)。我愿意在这“五条曲径”之上多徘徊一会儿,它使我尚未进入“诗”却先陷入了“思”。在“我是万物,万物是我”的观照之下,可以看出周簌的一种以万物为镜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万物与我处在一种互为镜像的张力关系之中,一种主客互换位置的“移情”。“我是万物”,是不强调诗人的“主体性”,是一种消弭我与万物的距离的愿望,是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了一种饱满的状态;“万物是我”,则是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一种高和深的深刻性,万物不过是我的众多的影分身,万物的普遍性和我的独特性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自我的认识和对万物的认知,共同构成了她的诗歌的一体两面,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难以区分,已经成了诗中的谜一般的特质了。诗是她从万物之中捕捉到的自身的影像,万物则是她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载体。辑二和辑三都提到了“时间”一词,但落脚点又有所不同,前者是把时间比作一个债权人,而自己则是一个欠债者。辑三是指诗人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和丰盈。辑四的“给夜空拔钉子”,可以看作是诗人丰富想象力的施展和把与万物对视的眼睛投向了夜空,“你搬来一枚月亮/拴在南山黑麂的犄角上”(《谁配得上今夜高贵的孤独》),这是她“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与世界拉近距离的体现。辑五中所说的游走和归巢,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安稳的状态,又可以看作“游走的人”所指涉的个我和“归巢的鸟”所指代的万物的隐喻关系和相似的生活节奏。其中“游走”和“归巢”,是一种互文关系,也可以理解成游走的鸟和归巢的人,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由游走的动到归巢的静的心灵波动的曲线,诗人从游走到归巢获得了身外的秩序和心灵秩序的吻合。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诗人,她的诗契合了希尼所说的“诗歌的职责就是生产‘在家’的感觉和对世界的信任”。
  事物即诗,现实和梦想此即诗艺。有多少被遴选和净化的事物进入到诗和内心,诗和内心就有多大的承载力和表现力。这种对事物的收纳在她的诗中有所表露,如“把庞大巍峨的南山逐渐踩在脚下/暮光下的远山,放小/小得可以装进我的纤手”(《登南山》)。这个观点也符合诗人周簌的诗歌写作实践。她在《3月13日所见》中写道:“我是万物,万物是我/经过蓉西路41号鲜红的对联/与三棵老态高大的泡桐花树:‘在这个春天,/我们谈一谈诗学和美学吧’。” 从事物到诗之间必定是一种炼金术般艰难和石褪玉露的过程。可以说,周簌在“事物即诗”的道路上已经所行甚远,她有信心占有更多的事物,也有诗艺将占有的事物在诗中呈现出来。诗,按照她内心理想的面貌而抒写。她所遵循的是事物的诗学和客观的美学。诗学和美学不是对世界的矫饰,而是真实的呈现和揭示,正如她如实叙说:“眼前一个跛行的人,正拖着他的左脚/缓慢地穿过斑马线。”她曾说:“诗歌来自虚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世界的追逐。” 她知道诗歌是一种追逐,而非一种抵达。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她融入万物和现实。“沧浪之水”的浊与清,都没影响她的诗心、诗情和诗意。她莲一般保持着清白之心,诗或许就是安放心灵的一个可靠的纯净之地。诗歌来自虚幻,诗人自身却处于真实的现实之中,这是诗人的自知与清醒。虽然诗人说“我思想的贫穷加固了语言的门闩”(《我爱的能力与日俱减》),但是“心灵的门闩”却没有插上,她是一个“开放性”的存在。她的开放性在于她拥抱了身外的万物,在于她说出了自己的“思想的贫乏”和自我的“坠落和深渊”。这是一种坦白和交托,这是说出自己之后的放空、释放内心的“缓存空间”,她也在诗中直言“唯有把内心的河流倒空”(《在白涧村》)。 “思想的贫穷”和“语言的门闩”处在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语言的门闩”的加固,是一种对待语言的谨慎、节制和精确的态度。因为语言的洁净,或许就是心灵或世界的洁净,这种“洁净感”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他一直扫下去/直至把这些附属之物扫出他的心际/就可以洁净地面对佛了”(《野岭》)。“十字镐的镐尖/捶打影子的邮戳”,这是一个人有力度的自我捶打和熬炼,她找到了一个有效之物。“十字镐”的镐尖带来了痛的体验,是的,在感受力日渐麻木钝化的当下,周簌依然保持着唤醒人的痛感体验的“锐度”,这是一个诗人可贵的品质。“邮戳”一词,暗示了诗人想把自己从此地邮寄到彼岸的游走之心。或许,捶打和痛,正是她所经受的缓慢的“攀爬的时光”,那是虫蛹蜕变为蝴蝶所要经受的必然之痛。“结自己的实,发祖母绿一样的光”(《那只翠绿的啼鸟》),这就是诗人的自足和骄傲,她的富足来源于那道“语言的门闩”对 “一枝丁香”“纯净如深井的泉水”“披上绿色松茸的外衣的田垄”的内心世界的把守,对“野外的月亮”和 “时间流腐蚀”的阻拒。她知道什么是该储存的,什么是应该清空的。“我站在一架青葡萄下/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归路”,在葡萄架下,诗人再一次的物我兩忘。
  维特根斯坦说,我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界限。 “行进至语言的禁区,无以言”,她的“行进”也是种用语言触摸世界边界的企图。“至语言的禁区”,既又囿于自我内心的束缚,又因缺乏解开语言的绳索的技艺而无力向前拓展边界和疆域。她更应抵达语言的开阔处和世界的纵深处。她的“无以言”,实是应对纷繁世界的言说的无力感,和一种积蓄力量的沉默。
  诗是内心的建筑。“日夜造一座建筑,无有避所”,日夜殷勤忙于用词语的砖块给无有闭所之人以堡垒。周簌在诗中提供一种有待解决的困境和现象:“幽幽蓝光下的战栗”“未知旅程所充满的危险”。“褒有热情”,应对未知与危险,略嫌不够,还需要一种随时间而来的智慧,随智慧而来的觉悟心。“我们渴望刮起一阵语言的飓风”,刮起一阵语言的飓风,需要勇闯“语言的禁区”,在诗歌中需要凝聚言说的智慧和慰藉的力量。“苹果砸向词语的深渊”,词与物之间不是一种互为指涉的关系,事物脱离词语的限定和轨道,如失控的飞行器。苹果身为词与物的集合体,在诗中以词的身份砸向词语的深渊。用词语来撞击词语,这也是一种在智慧匮乏之时,用热情来刮起语言飓风的尝试。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制造出“劲草摇”的响动。“坐在莽原中心倾听风声如缕”。在诗中刮起语言的飓风,莫若用“倾听之眼”,“坐在莽原中心倾听风声如缕”。诗人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飓风的发起者,而只是飓风的听闻觉知者。“语言之柄,太短”,折射出人之对语言的把握的不合宜。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种使用语言触及彼岸光明的尝试,一种渴望拥有更无边言说能力而在行进途中遭遇挫折和示现种种困惑无力的心路历程。更广大的诗意在言说之物的外表满溢和散射,该有百千万只眼耳鼻舌身,更多地去对无量无边之广大世界进行深入的感应和洞见。   周簌的诗仿佛既是一个自我内心空间的符号化,也是把身外之物搬迁到纸上、把事物转化为诗的诗化过程,是把“诗可以观”的古训做出现代性的发挥,即对事物世界的“外部之观”逐渐过渡到心灵世界“内部之观”的转变。换句话说,周簌的诗开始关注“灵魂的构造”和心灵秩序的问题了。她与万物的不作区分,其实已经成了一种区分,因为写作就是区分,就是把我从众人之中区分和拣选出来。正如沃格林在《新政治科学》中说:“因此,人的真正秩序是灵魂的一种构造,由某些足以影响一种品格之形成的经验来规定。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的真正秩序,为度量和划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之类型以及他们在其中得以表达自身的社会秩序的类型提供了标准。”《召唤》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本身就隐含了一种空间和秩序。“木屋的环形破口/逸出一枝娇艳的杏花”,这完全可以当作是对先前她对自我描述的思想贫乏和语言门闩的一次矫正和破除,逸出的杏花,也可以是思想的富庶的明证。“我来自旷野的风/误入多年前生活过的旧居”,这也可以解读为她在诗中完成的一次主客易位。她以风的身份来“误入”“生活过的旧居”,也可以理解为灵魂游走的“归巢”,或者说她打开了一个与世界进行象征交换的门。总之,诗歌空间是一个无限旷阔和澄明的境界。“夹道的果树林,爱憎分明/一边是快要零落的/一边是即将成熟的”,这种井然的秩序,这种成熟与零落的对峙,忽然成就了一种张力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簌成了“充分意义”的诗人,她在观照环境之时,也存在着超越其环境的写作方式。
  周簌以“时间”为关键词的組诗,可以看出她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珍存。诗,就是抗拒和抵消“时间的磨损”的容器。在《时间的磨损》中留住了这样的美:“曾经,我衣襟别一朵栀子走向你/青杏有涩香,水边有花影/你站在桐花满地的树下/约等于一首诗。”也写下了那样的痛:“而现在,我们像两只蜉蝣/抱头痛哭,但没有眼泪。” “日子很慢。天蓝得像我的倦态/我静坐在屋檐下。”诗中呈现一种慢节奏和倦态的生活。她对时间持一种悉心享用的态度,自身的内在节奏与生活的节奏是合拍的。“天蓝得像我的倦态”,是一种自得意满的生活状态,天空之蓝与我的倦态换上等号,实则是内心状态的一种具象化。在另一首诗中,她说:“闲时。逛市集寻野趣/和村民说最朴拙的家乡话。”她的时间被“野趣”充满,在与村民的对谈中,时间其实约等于“一种思想情感的流动或流通”。时间并不是总是充满闲情野趣,它也有凶猛的一面。诗人在《黄昏的遗忘中》写道:“不断地让自己去相信/时间猛兽般的吞噬力和破坏力。”她的诗歌有很多细节化的内容支撑,有思辨,有情感的融入,能呈现出一种多维和丰富内涵的诗歌面貌。“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羞愧。像一个犯错的孩子/手里却握着奖赏的糖。”这种犯错和奖赏的糖制造出来的一种冲突,五味交加,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身体内的驭者,使浑身解数/也控制不住奔腾的远山”(《南山南》)。这是诗人在诗中坦露的一个内心动荡的一面,有奔腾之美。“我喜欢此刻的自己/像一粒石子被河流磨平棱角”(《给此刻的自己》),这是诗人的安常处顺的态度,有沉静之美。一如她的自诉“即使内心翻江倒海/也要呈给你波澜不惊”。奔腾之美和沉静之美,是诗人平息内心的风暴之后所展示的娴静。周簌始终温情细腻地对待万物,始终在自身和世界两个维度进行探寻和观察,她的诗歌写作是一种探索诗之奥秘和世界之奥秘的结合。在《我阅读她的美》这首诗中,她说:“我的心穴绿苔生,饱含汁液的吻/落在她的额,她的鼻尖。”读周簌的诗,无疑也是一种“我阅读她的美”的享受。她像一株向阳的植物,每天都在顺着阳光的触须攀爬。《攀爬的光》这本诗集,见证了她攀爬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她从黯然到发光的嬗变。“攀爬的光”,一方面有“脚下有灯,路上有光”的希望满怀,另一方面有种光的自比,或者说她是焕发独特光亮的人。她与光合二为一,她进入了光的心里,她的心里灌满了光。所以,人生有方向,灵魂有依托。她的“攀爬”,使她终究能“让诗以水晶在化学溶剂中成型的方式”使她的心在语言中形成。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每个人的诗写,都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一面面多棱镜由自己的纹理、光泽、色彩,构成属于自己的谱系,构成诗人抒写的生态系统。  读诗歌文本,仿佛就是读一个人的成长史、心灵史。阿多尼斯在《夏之书》里说:“门豁然洞开,我要把门后呈现的奇迹,讲述给尚未来临的童年。”诗歌是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文字,更强调自我、自由的性灵抒发。它用隐秘的符号,记录俗世生活里诗人的另一个自我,用一种近乎谜
期刊
长期在基层从事行政工作的黄志清先生,以炽热的文学热情在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创作,曾创作出版了系列长篇小说《痕迹》三部曲[1],描写了主人公从校门走向社会的成长与奋斗,再现了社会改革发展后的历史变迁。2020年1月,黄志清40万字的长篇新作《凤凰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凤凰洲严、范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呈现出百年社会嬗变中的人生悲喜剧,推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赞美了艰苦创业、建设美
期刊
锦 瑟  1  我从暮色里起身  将河流与风揣进口袋  牛唇穿过了蒲公英的叶子  生活卷起粗糙的舌头,将柔软的心事  反刍  飒飒作响的,不仅仅是岸边的芦苇  也不仅仅是停在苇叶上拍打翅膀的蜂鸟与蜻蜓  还有暮色下赶路的灵魂  2  突然想起,这些年来  有几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诗歌里  譬如暮色。譬如露水。譬如月亮与落花……  想起凡·高与莫奈的画。想起《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远大前程》  想起许
期刊
发现苦楝花开的那一天  我同时发现  路边的这棵苦楝树  已被我视而不见、忽略经年  这是一条我进出家门的路啊  我的目光把我拷了起来  拷在苦楝树上  整天整夜,直到我喊出痛来  多美的花啊、多美的树  生活的路边我又被谁视而不见  有一天,我若花开  谁会心痛、谁会怜爱  (雁飞《发现苦楝花开的那一天》)  “发现”是这首诗的关键词,是当事人心机一动的眼疾手快式反应,但还不是这首诗的主题,其原
期刊
周簌,本名周娟娟,江西崇仁人,现居江西赣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作散见《诗刊》《诗探索》《作家》《诗潮》《星星》《扬子江》《中国诗歌》等,入选多个年度选本。获第八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二届中国佛山长诗奖。出版个人诗集《攀爬的光》。  时间在我们体内花繁枝茂  金黄稻子折叠着一片暮晚,赭石色  黏稠的眼神投向壮烈的旷远  诚如有着高原红的忠诚的农民女儿  一片阔叶从半空,在微妙的气旋中  
期刊
在中国漫长的诗歌史上,学者与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体的。诗歌不仅背负了基本的抒情属性,同时也承担了教谕乃至传道的使命。宏观的文化概念渗透在诗歌的语言文本之中,这既是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诗人群体如此庞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构成汉语诗歌语境体系的基础土壤。  学术文化对于诗歌的渗透,是一个需要从正反两面来看待的命题。一方面,它能够为提升传统汉语诗歌的文本厚度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学术文化
期刊
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位妻子林洙在《人物》1990年第五期发表了《碑树国土上,美留人心中—我所认识的林徽因》第一次提到了“金林恋情”:  我曾问起过梁公(即梁思成),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不娶的事。梁公笑了笑说:“我们住在总布胡同的时候,老金就住在我们家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从现在学界的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南汉文小说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其近30年来,研究著作与论文成果的与日俱增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盛况。总体上来看,越南汉文小说的研究方向大多趋于追源溯本,即在探索汉文化渊源的同时又对越南汉文小说的本土特色予以肯定。越南汉文小说是“由长期深受中国汉文化濡染的越南人民用汉字创作的,主要反映越南的民族精神和风土人情的小说作品”[1]。基于此,学界对越南汉文小说的研
期刊
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新媒体的兴起并从时间与空间多方面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称呼当下为新媒体时代毫不为过。当然,被新媒体极大影响的也包括文学批评与大众的文学生活。  如果用加拿大媒介理论家米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变革的观点去看待,新的媒介带给人们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部落化”。字母表使力量的传播成为可能,这个力量就是知识。它粉碎了束缚部落人的枷锁,使部落人爆炸成为具有个性的个体。电光印出的文字和电
期刊
导语:江西书法生态显现出广阔的盎然景象,权威奖项和展览成为检验成果的重要标准,前沿的书法家们在汪洋面前各取法器。诸多书法精英在私人情感和艺术信仰的鼓舞下,以地理、年龄或是风格印记的标贴实现了一种结盟,浮动着历史的遗痕。他们过从甚密,带着自发性质和学术概念。在各种书法流派的激烈对撞中,彼此解惑,自我刷洗与超越,有的提出了自我的学术立场,有的是沙龙化的松散组织,隐藏着交流、共存的艺术策略及集体塑造。在
期刊